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高二(下)合格性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11/17 21:0:2

第I卷(选择题)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碗匠和他的碗
    周天红
          烂泥田,一个村子最响亮的事儿就是烧碗了。
          烂泥田村子口有一大块田,那泥巴,扶墙抹墙不行,真的是烂得扶不上墙了。栽秧种谷也不行,栽了秧,不走根,反倒要烂根,没得收成。那泥巴,就适合做碗烧碗。泥质沙细,糗性好,水质也好,捏成碗坯子,放到窑上一烧,轻轻一敲就能听见当当当的清脆响声。那釉质那花纹那造型,一看就是好货色呀。据说,烂泥田这地方,早年是官窑呢。至于是哪一级的官儿,谁都能说上几句,但谁也没说个明白,就是八爷,也没说出个来龙去脉。反正是官家的窑呗,要不,你看那村子右边的岩湾子里,现在还排着十好几孔老窑呢。
          八爷是村子里最好的碗匠。
          八爷拿捏碗坯子,那是村子里最快的。小半个下午就能做出五六十个呢,就是村子对门成天牛皮吹得轰轰响的刘老大,忙得汗水长流也没比过八爷。八爷烧出的碗,那更是一绝。造型,釉色,图案,那都是没得挑。能在碗边碗底上搞出花花草草,有鱼有鸟,有人物有动物,买主点着要什么他就能给你烧制出什么。做大寿的能给你烧出老寿星图,结婚办喜事儿的能在上面烧出鸳鸯,外出发财回家造断房的能在上面烧出财神爷,那些图案活灵活现,逼真得惊人。有的人端起碗吃饭时,都只顾着欣赏,翻来翻去地看,碗里的东西倒了出来全然不知道。
          八爷烧碗的手艺,那是跟着他师傅学的,足足学了三年,他师傅才把最关键那点儿真本事传给了他。师傅传授真本事时,只给八爷提了一个要求:留在他身边!
          师傅对八爷说,我一辈子教了数不清的徒弟,学了手艺,都跑出去闯荡了,没有一个能留下来的,其实,他们都只是一知半解,没有学到真本事。如果你一直留下来,我就把最关键最实在的那点儿本事传给你!
          八爷说话算话,一直留在师傅身边,烧碗。直到师傅去世,他都没有离开过烂泥田。
          八爷学到了烧碗的真本事,那手艺真是做精了。在烂泥田方圆三四十里地界,你要说到碗匠八爷,没有人不知道的。做大寿的要找他,娶媳妇嫁闺女的要找他,修房造屋贺喜事儿的要找他……八爷的手艺活儿呀,在县城里的大半条街都是抢手货。卖碗收货的老板一看仓库里的货不够了,大喊一声,进山去烂泥田八爷那里收货去!保准屁股后面几个就跟着来了。
          八爷也讲究。无论是进门上货的还是收藏老玩意的,还是专门进屋看热闹的,八爷准抽出时间,把烧碗识货的道理和方法一五一十地给你介绍个明白,最后还问上一句,懂了没有?如果你摆脑壳说没听懂,他会继续给你说道说道,直到让你听懂了为止。八爷这热情,生意当然好做了。
          八爷制碗烧碗的手艺是一绝,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的,每天上门进货的客商络绎不绝。这些年下来,八爷的房屋都翻新三回了,可他家里自己用的碗却还是老样子。
          八爷家的碗也是一大特色,没一个好碗,要么是歪的,要么是缺的,要么是花样图案烧残了的,全是歪瓜裂枣的残存货。
          碗匠家里用烂碗怪碗,是八爷用不起好碗吗?不是,成天满屋满仓库都是上等的好碗呢,随便用都没问题。是八爷缺心眼儿吗?不会哟,单凭他制碗烧碗的手艺,就知道他是个一等一的聪明人。是八爷脾气怪吗?肯定不是,你看有人进门,不管晴天阴天还是雨天,八爷都是一脸的笑呢。
          这是个什么道理呢?烧碗的同行不明白,村里人不明白,来进货买碗的人不明白,就是八爷家的二娃更不明白。
          二娃是什么人哟,走州下府,啥事情没见过。这些年,二娃靠着倒腾他老爹八爷烧的碗,那是发财了,在县城里有五间门市一个大仓库,小轿车都换了好几辆,不是八爷吼着,差点把老婆都换了。二娃是村子里第一个去过首都北京的。就单是他在人民大会堂广场前照的那张相片拿回村子,一整个村子的人围着看了半下午还舍不得离去,直到天黑人才小步小步地散了。多大个事儿呀,进个京城,村里人念谈了大半年。
          八爷家吃饭喝酒用的那些怪头怪脑的碗,那也是村里人的大事儿,没有人不念谈的。八爷说,二娃呀,你不懂?你真不懂?
          二娃摇摇头。
          八爷端起那歪边子的酒碗,喝了一大口酒,说,二娃呀,你看看这个碗,要不是它是个歪边子的残缺货,它还能是我的酒碗?八年了,还是我的酒碗。
          二娃听了老爹的话,好像更糊涂了。八爷看了二娃一眼,继续说,碗匠手里的好碗,最终都不是自己的,留不住呀。就像你和你哥。你哥虽然老实甚至有点笨,可他就像一个我烧坏了的碗,能留在我身边呀。你从小聪明,是只好碗,可你成天在外漂来荡去的,有个大事儿小事儿的,我能靠得上你?
          二娃这下听明白了,一屁股坐在屋前的门槛上,半天站不起身来。
          这一下子,二娃清楚地记起,自己已经两年零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了。
    (有删改)(1)下面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了烂泥田的土质的独特优势及其悠久的烧窑烧碗的传统,引出了后文要写的碗匠——八爷。
    B.“有的人端起碗吃饭时,都只顾着欣赏……碗里的东西倒了出来全然不知道”刻画出了客人欣赏碗的投入状态。
    C.小说中通过二娃和二娃哥的对比,凸显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告诫人们要学会享受生活,无须追求完美。
    D.小说运用了“碗坯子”“没得挑”等朴实无华及富于地方特色的语言,娓娓道来,亲切自然,而又不失真情。
    (2)小说从不同角度描写八爷,使八爷这一形象有血有肉,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八爷的形象特点。
    (3)小说以“碗匠和他的碗”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12引用:4难度:0.6

二、文言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大。纵一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回:“何为其然也?”客回:“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都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老乎?万具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翻酒临江,横梁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写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歌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子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现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付之而为声,目通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其下平旷,有泉倒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息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逆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注】①浮图:憎人。②卒:去世。③夷:平坦。④不随以止:不盲从别人而停止。⑤相:帮助。⑥于人为可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顷之茫然 越过
    B.客喜而笑,洗盏 更换
    C.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修建房屋
    D.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徘徊斗牛之间 取之于蓝,而青
    B.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学者必有师
    C.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非利足也,致千里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先写景色之美、游玩之情;再写主客问答,感叹历史、人生;继而阐发哲理;最后归于旷达,结束全文。
    B.《游褒禅山记》先介绍了豪禅山的得名由来,接着介绍褒禅山的前、后洞,再叙述游玩过程,最后由后洞所见阐发哲理。
    C.《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成功需要“志、力、物”三个条件,同时强调做事应尽最大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无怨无悔。
    D.两篇文章都富有理趣,叙议结合。《赤壁赋》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游褒禅山记》语言简练,逻辑性强,思考深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组卷:8引用:3难度:0.6

第II卷(非选择题)五、语言表达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饮食大国,            的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在餐饮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食物浪费问题愈发凸显。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高达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人均食物浪费率至少11.7%左右。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             的危机意识,特别是当今全球新冠疫情全面爆发,更是给我们敲响警钟:杜绝浪费,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耕基因的餍续,使得国人对粮食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之情。加上曾经有过一段苦日子,“饱时不忘饿时饥”成为很多老一辈人的忆苦思甜,这也带动普罗大众奉行着“节约粮食”的淳朴理念。“节约粮食”要从全民理念走进生活日常,主流媒体要             地做好宣传,持之以恒,长效推进,形成舌尖上的荣辱观。久而久之,才会内化为持久的习惯,最终推动全社会崇尚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恰当词语。
    (2)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人均食物浪费率少11.7%。
    B.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高达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人均食物浪费率达11.7%左右。
    C.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人均食物浪费率至少11.7%。
    D.根据调查数据,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高达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人均食物浪费率达11.7%左右。

    组卷:3引用:1难度:0.6

六、材料作文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
    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
    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
    ④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  莱
    ⑤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普希金
    ⑥一切都会过去的,惟有真理长存。--陀思妥耶夫斯基
    请从这些句子中选择两到三个,来表达你对“过去”的认识。要求选好句子,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