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圣泉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答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 掉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 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 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
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 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 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之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 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度。
D.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从“创作者”和“欣赏者”两个角度来论证“不可无我”的观点。
B.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探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非我”与“我”的关系。
C.全文用了三个自然段来论证创作中的“不可无我”,而只用了一个自然段来论证欣赏作品“不可无'我'”,说明创作比欣赏更需要“我”。
D.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强调,无论创作还是欣赏,都需要自身的真实体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组卷:12引用: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及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促使信息激增和阅读载体发生变化,阅读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选择的多样化导致读者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也发生了相应改变。鉴于屏读的日益普及,并对纸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教育研究人员对纸读与屏读这两种阅读方式进行过比较研究。
所谓纸读,即纸质阅读,是指以纸张为载体的阅读方式,是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具有不可替代性、便捷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目前仍然占据阅读的主流地位。自造纸术诞生以来,纸质阅读就成为高品位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是因为纸读不只是单纯地获取知识或信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纸读所带来的愉悦体验,是屏读不可企及的。触翻、听声、闻香、视读、品味是纸读的五感。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介质,那些散发着油墨气息、装帧精美的纸质书刊给人美的享受。二是阅读的舒适性能给阅读者带来宁静感,从而抑止浮躁,养成人的书卷气质。书本的温润厚重能让人趋于理性,从而更深沉、更成熟,因而纸质书刊更能打造一个安抚社会浮躁心灵的文化空间,给人以阅读过程的文化体验和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三是纸质书刊的公信力和权威度相对较高,要读那些内容深刻、震撼心灵、提升境界的高品质书刊,真正要获取文化、思想时,许多读者依旧首选纸读。
屏读就是屏幕阅读,是一种电子阅读。屏读是以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电子阅读器等为载体的阅读方式,建立在网络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更重视学习时的及时反馈与沟通交流。屏读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改变了人们从纸读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屏读方便快捷,读物来源极其丰富、渗透率高,内容获取、存储、摘录与整合方便,并可与他人即时分享与互动。在屏读时,阅读的时间、空间、内容、渠道的边界全都消失了,阅读由个性化阅读转向泛在阅读、协作阅读和社会化阅读,其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阅读。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作为负责任的读者,我们要充分利用屏读快捷、互动、资源丰富且时效性强的优势,也要在长篇幅的文章阅读、深度阅读、沉淀自我时拿起一卷钟爱的书籍。在数字环境中,为了获取信息、增进理解、扩充知识,我们有必要训练自己对两种迥异的阅读方式的适应度,以便在充分享受数字化时代便利性的同时通过深度阅读提升对世界的理解力。纸读与屏读,不是两种阅读方式之间的取舍,而是因时因地的巧妙平衡。
(取材于杨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屏幕进入人们的视线。屏读(数字化阅读)较之于纸读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
屏读与纸读相比具有很多优势:方便快捷、低碳环保,只需指尖轻轻一点,海量资料瞬间呈现;屏读的视觉效果也日益精美,图文并茂加上动画视频,比印刷出来的铅字更吸引眼球。有些电子阅读器正在模拟翻书的声音,未来可能模拟书籍的气味,甚至根据文中场景释放出芳香。然而,也有不少人对于屏读的兴起忧心忡忡。阅读研究专家通过对网络读者行为分析后认为,屏读主要是略读或者浅层阅读。读者倾向于浏览、一次性阅读、选择性阅读,长此以往会降低一个人深度阅读与思考的能力,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
屏读的来源是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点,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纸读的来源是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体,是作者和编辑推敲打磨的结晶,具有严谨性、系统性、文字准确性等优势。如果阅读一则新闻,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里提供充足的资讯;如果阅读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理、逻辑缜密的知识,还是徜徉于书页中更为舒畅。
假如传递的信息是一模一样的,这两种阅读方式本身有没有高下之分呢?关于人脑对文字信息的处理,科学家根据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给出了简单的文字加工模型,即描绘出相关的活跃脑区:文字首先通过视觉编码传递到视皮层进行识别,然后在联合皮层进行语义联想,联想过程会激活大量的神经元,进而引起情绪反应、推理、反思或表达等行为。无论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还是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处理的过程基本一致。
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在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大脑继续思考:如何去协调这两者的发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
(取材于王欣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纸读目前仍然占据着阅读的主流地位。
B.纸读能给读者带来多方面的愉悦体验。
C.屏读是数字化时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D.人脑对纸上和屏幕上的信息处理过程完全一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纸读中的内容可信度相对较高,能吸引许多读者。
B.屏读不受时空限制,促进了全民阅读。
C.喜欢屏读的读者数量一定会超过喜欢纸读的读者数量。
D.电子阅读器能模拟出翻书的声音和书籍的气味。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应该怎样对待屏读与纸读这两种阅读方式。组卷:7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傻子
阿城 北京的傻子不多,多还成个什么世界?可也不少,少怎么会差不多各处都有那么一两个?
我在北京搬过五次家。每回收拾停当,就到街门口站一会儿,看看。直到看见一个人身上脏得不正常,眼神儿不对头,心里踏实了:这个地方也有傻子。见的傻子多了,就给他们分了等儿。有的傻子,四季一身衣裳,脏得赛铁,皮肉也见不着原色。二等有四季衣服,但脏是第一等的。三等不太脏,有四季衣服,但是旧。四等衣服皮肉与常人一样,只剩一个傻。我第五次搬家,几天了,还没发现一个傻子,心里就有些不舒服。于是上班就和对面的老李说起来。老李听了,用手抚一抚稀了的头发,说:“你太认真。”临到下班,老李对我说:“怎么样?上我那儿喝点儿去?”
我到这个单位几年,很敬重老李,单位的人也都认为老李厚道,没有人前人后的事。我敬重老李,是他写得一手好颜体,很像他的人。老李有些量,喝到酣时,就蘸着酒在桌面上写字讲给我听:“人都要体面,字就是人的一面旗。这旗要漂亮、体面。你说骨力?写出骨力自然高。可三教九流,人来人往,谁看骨力呢?其实就是看个顺眼。说字如其人,那人歪,字就不能正。可严嵩的字怎么说呢?蔡京的字怎么说呢?”一喝酒论字,就被老李绕了。
老李请我去他家喝酒,倒是第一次。他家在临街的一个院子里。院子不特别大,住户不少。见了老李,都熟熟地打着招呼。老李就“回来了、回来了”地应着,进到北屋。
老李的北屋是这个院子里最体面的房,还是维持着昔日四合院儿上房的体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的累赘。见惯了北京院子里的拥挤与杂乱,心里忽然地敬重与舒服起来。
屋里更是素雅。墙有些黄,但绝无灰尘。大方砖墁地,一张大漆有些残的条案,条案两边有两个沙发。大沙发上悬一轴字,字漂亮潇洒。老李的爱人在屋里走动着,显得那么稳实、安静,似乎是颜体的贤慧二字,透着体面。
老李安安稳稳坐下,说:“今天小雯儿朋友来。我拉着你,为的是帮着看看。”原来是相姑爷。
说话间小雯儿来了,后面跟着一个小伙子。老李和他爱人的四只眼睛不松不紧地看着那小伙子。小雯儿介绍说:“这是严行,我们那儿的同事。”
摆好桌子,老李拉我在他旁边儿坐下。小雯儿和严行坐在一起,急着忙着就给严行夹菜。
我见老李的爱人拿着一碗盖了几样菜的饭进来,就招呼说:“你来呀?”老李的爱人笑着摇摇头:“你们喝吧。”一掀墙上的大布帘,拨了一声销子,推一扇门进去了,布帘晃了晃又遮在那里。我回头对老李说:“你们家还这么大规矩?女人不上席?”老李很和善地瞧瞧我,略举举杯,说:“喝。”大家都呷了一口。
我觉得让老李爱人一个人在屋里吃,实在不过意,就站起来要去请。老李一把按住我:“坐下,坐下。”我有点儿不舒服。严行忽然问:“这幅字是谁写的?”小雯儿在我站起来的一刹那,把头低下去,这时抬起头来,很高兴地说:“我爸。”严行说:“写得真好。”
我忽然觉得背后门一响,只见老李的爱人一团喜气,拿着碗筷从里屋出来,进来走到灯影里。我觉得酒暖烘烘地在身子里漫开,说:“老李,你这日子!真是--”
就在这时,里屋的门响了一下,我分明看到老李爱人哆嗦了一下,眼凄凄地看着老李。老李的额角儿腾腾地跳了两下。我回过身去,只见门帘掀开一些,一张脸向灯下的人们望着。我明白了,这是一个傻子。
我听见旁边老李低而快地说:“怎么不插门?”我回过身来,老李的爱人慌乱地看着大家。老李顿了一下酒杯,她才醒悟过来,站起身走过去。小雯儿的脸在灯下白得不成样子,愣着眼儿看着严行。严行没有表情,静静地注视着老李的爱人走过去处置傻子。
小雯儿忽然涌出泪水,很快地站起来,也进到里屋。老李笑得很勉强,说:“喝,喝!”严行没有动。我端起酒杯,觉得杯里是水,吸了一口,辣极了。
猛听得里屋老李的爱人大声地说:“小雯儿!这是你兄弟!”
一会儿,小雯儿眼睛红红地出来,慢慢坐下。严行看着她,问:“怎么了?”小雯儿不说话。
老李看着自己那幅字,身架塌下来。严行说:“喝,伯父,喝。”老李脸上暗暗的,夹了一筷子菜,放到嘴里慢慢嚼着,咽了,脸忽然松下来,说:“反正是早晚的事儿。”搓一搓手,招呼着:“喝,喝。”
小雯儿每样菜又都给严行夹了一些,严行不看她。小雯儿定定地看着严行,忽然低下头去。严行忽然说:“我赶明儿跟您学字吧。”老李一下高兴起来,给严行斟上酒,把筷子作笔竖捏着在空中虚绕绕,“这写字,第一要骨力。人看字,看什么呢?就是看个骨力。颜体不易取巧,非要心宽心正,不能写好。字如其--”老李忽然发觉我在笑,就酒遮脸,对我说:“不对?”我连忙点头。
吃罢饭,我站起来告辞,严行也说回去了,老李两口子和小雯儿送出来。老李两口子一叠声地让严行常来,小雯儿不说话。严行答应着,刚要走,忽然站住,说:“小雯儿不送送我吗?”小雯儿一下跳下台阶儿,可着嗓子叫了一声:“哎--”老李呵呵笑着,和爱人在门口站了许久。
(作品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看傻子是“我”了解社会人情的一个窗口,开篇“我”对傻子的认识与区分推动了情节发展。
B.从老李家的整洁,待客的周到,还有对傻儿的关照和对女儿相亲一事的张罗上看,老李的爱人是一位勤快、贤慧的女性。
C.小说塑造人物时多采用细节描写,比如文中傻儿突然出现时众人不同的反应,就生动表现出在场每个人丰富的内心活动。
D.小说通过对老李一家生活的讲述,表现出作者对不取巧、心宽心正人格的肯定,对社会中残疾家庭隐痛的人道主义关怀。
(2)文中多次提到了“体面”,老李的“体面”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中老李两次谈论“骨力”前后矛盾,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组卷:3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晷(“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天文计时仪器,主要是① ,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在钟表普及使用之前,日晷曾是古人生活中② 。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但是日晷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③ ,直至1270年意大利和德国出现早期的机械钟,人类才全天候明确时间。
日晷:如同漫漫长路上的驿站和里程碑,使人类在不知始终的旅途中不再感到迷茫,从此对时间这个不可思议的抽象概念有了具象的认识。换句话说,人们“抓”住了时间,就好像从此可以抓住自己的命运,从命运主宰的对象变成了命运的主宰。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组卷:5引用:3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0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呈现改革开放人物群像,书写改革开放时代新篇,鼓舞激励全国人民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前进,凝聚起共同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人民日报社将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
请你写一篇文章给人民日报社投稿。要求:①呈现你的所见、所闻、所感。②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组卷:1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