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九年级(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综合性学习

  •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以下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悲伤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B.颈联中“千帆”和“万木”比喻在诗人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沉舟”和“病树”比喻贬谪的诗人自己。
    C.本诗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刘禹锡在整首诗中体现出来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鼓舞。
    D.本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王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样用了寓景于理的手法,都强调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组卷:15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因此
    B.困于心,衡于,而后作 虑:思虑
    C.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时候
    D.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遗:赠送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的能力。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阻挠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C.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的志气。
    D.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有所不同。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语言特点鲜明。【甲】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说理透彻。【乙】文以议论为主,融以叙述和抒情,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限感激之情。
    B.【甲乙】两文的侧重点不同。【甲】文侧重论述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从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乙】文侧重分析了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C.【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甲】文论国时,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乙】文第⑤段开头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亲贤”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的结论。
    D.【甲乙】两文都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甲】文是议论文,先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然后对其概括得出观点,接着论国谈人,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乙】文是“表”,“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 3.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下题。
    下列对《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部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79引用:1难度:0.7

二、阅读理解(9分)

  •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以下各题。
    科幻创新离不开文学哺育
          ①科幻文学的深远意义在于对人类未来的想象与阐释。科幻小说《三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让我们看到在美食、戏曲、熊猫等传统文化传播载体之外,中华文化传播的更多可能性。科幻让中国故事呈现更丰富多元的面貌,也让世界上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当代中国,了解当代中国人对科技与未来的想象。在推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进程中,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地提高科幻文学的创作水平,壮大作者队伍,开拓题材与风格,寻找与中国情感、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相连接的中国科幻故事。
          ②进一步提升作品的科学维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性转型期,从依靠人口红利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的传统经济模式,向依靠科技创新与制度优势驱动的新型经济模式升级。国家大力发展航天科技量子科技、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基因区块链等面向未来的尖端技术。这些技术为民众所接触、学习、吸收,将为国家实现顺利转型建立文化基础。科幻文学创作者应该主动接触、学习、吸收最新的科技发现与成果,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并转化为创作素材。科幻文学创作者应通过官方或民间机构组织的科技企业采风、与科学家面对面等活动,深入第一线交流、探访让科技与科幻真正做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创作出真正反映时代科学理念与精神的优秀作品。
          ③进一步拓展作品的美学维度。科幻作品要走向大众,走出国门,要求创作者了解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媒介形态、不同文化背景的审美特征,有技巧、有策略、有创新地融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使科幻真正为大众所喜爱。在这一维度上,已经有颇多成功案例可以借鉴。近年来,“国漫”“国潮”方兴未艾,将传统文化与二次元、时尚产业、衍生品市场融合,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科幻类型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化、情感范式、价值观念、美学标准进行有机嫁接、融合,并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我们这一代创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④进一步深挖作品的人文维度。正如电影《流浪地球》向我们展示的,一场虚构性的全球生态危机,让我们所熟悉的世界秩序被全面颠覆,它所创造的审美经验是陌生化的,却不是与现实完全无涉的,观影引发的大众对当下环境、人伦、科技与价值观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他形式的科普宣传。这就是科幻的价值与意义。
          ⑤很多科幻作品表达了对生态危机、技术滥用、生命伦理的严肃思考。科幻既是对科学的仰望,也是对科学的警惕,这种敬畏交加的二元性,构成了科幻的内在矛盾和独特思维。人们越依赖科学,越相信科学,越对科学抱有敬畏和疑虑,就越需要超越科学的视野,越需要人文的关怀。但这种超越和关怀又无法脱离科学而存在,必须与科学共生共存。这正是科幻能够走向大众的人文根基。
          ⑥今天,科幻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思维范式。普及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在教育领域推进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整个社会的创造力,这些都可以通过科幻小说、动漫、影视等全媒介形态的优秀内容创作来实现。
          ⑦科幻文化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扶持,也需要尊重客观规律与科学方法。让我们抱持耐心,期待中国科幻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迎来更加蓬勃发展的时代。
    (陈楸帆/文,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9月10日,有校改)
    (1)文章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证的?
    (2)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含标点在内80个字)
    (3)文章第⑤段谈到“人们越依赖科学,越相信科学,越对科学抱有敬畏和疑虑,就越需要超越科学的视野,越需要人文的关怀”,请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6引用:1难度:0.3

三、作文(50分)

  •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跨过去一个个挫折,我们就离成功越来越近。
          请你以“目标,指引我前进”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中以1902班王明的身份面对全体同学演说。
          要求:
          (1)主题明确,表达得体。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
          (2)不得泄露学校、个人信息。
          (3)不少于600字。
          (4)不可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18引用:1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