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一中高二(下)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算法是指计算机为了完成特定任务的计算步骤,用于计算、数据处理和自动预测推理。当前,算法技术广泛融入线上线下的各种应用场景,在提供各种便利性的同时,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算法作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
算法自身不会对人们造成直接的危害,一般是通过算法的运行对人们的行为心理带来影响,“算法作恶”背后的心理效应主要包括回声室效应、信息茧房和尖叫效应等。
回声室效应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分享变得更加便捷简单,但也在无形中打造出一个封闭的、高度同质化的“回声室”,使得人们更重视跟自己的假设或信念一致的事例。目前部分商业网站会根据用户的搜寻结果,进一步提供内容相近的网络信息,这种让人产生“挠到痒处”的心态反而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当我们越喜欢看某一类的文章,算法就越会更多推送类似的内容,这导致我们越来越加深自己原本的想法,即便自己原本的想法可能并不都是正确的。
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一般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内容,久而久之,会陷入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中。信息茧房会加剧网络用户群体的极化,群体内的成员与外部交流会大幅减少,群体成员因为拥有相似的观点和看法,内部趋同的特征愈发显著,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并诱发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
平台的功能设置中,有时为了规避用户的反对,将一些体现个人自主性的设置隐藏很深,一般用户面对眼花缭乱的设置,很多情况下只能接受系统的默认设置,将自主性完全交由平台。这种情况下,个体会不自觉地陷入平台算法推荐的信息中,对推荐内容感到高度满意并很难感知到自身的信息受限。算法借此不断培养用户对平台的依赖,久之,用户信息接收维度变窄,获取渠道单一,在单调的信息交互中形成特定的兴趣习惯,深陷“信息茧房”的桎梏。
尖叫效应是在资讯传播中得以显著体现,通过非法剪拼改编的惊悚、恶搞等低俗内容,迅速引发人们的大量关注,无论是从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还是引发人们的指责批评,都能获取高额的流量和点击率。在网络关注为王、流量为王的导向下,这种效应会成为一种传播的价值导向,吸引更多人制作违反道德、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在众多平台的裂变式传播下,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算法就会沦为尖叫效应的帮凶。
(摘编自朱廷劭《算法技术人文应用中的向善思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10期)材料二:
如今,AI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AI会利用大量的数据,再通过一定的算法,验证过去学者们依靠观察、访谈等传统社会科学方法所得到的有关人类社会的认识理论,但有时也会给出一些令人“大跌眼镜”的观点,貌似违反了过去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认知常识。
专家说,如果通过数据、算法得出的结果违反直觉或者常识,这不仅是常见的,而且是应该的。“直觉、常识本身就不一定是正确的,大数据很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出一些靠人类直觉无法得到的结论。”
但要依靠数据和算法对人类社会进行理解、解释,乃至帮助人们进行抉择,数据就必须具备一定条件。首先是数据规模要足够大,即使无法做到全样本数据,也应尽量实现数据来源的随机性,选择的数据要有代表性;其次则是数据质量应尽量可靠,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有所保证:此外,如果有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算法的复杂性也能够大大降低。
如果上述要求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当我们利用AI进行决策时,将更有可能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但人类社会高度复杂,并且时刻都在变化,相对固定的算法很难做到长久有效。而且,算法的不断更新、修正,也是保证大数据应用能够取得可靠结果的重要因素。以互联网上运行的推荐算法为例,可能几小时就会迭代一次。
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数据和算法给大众带来的最大改变之一。因此,也不断有批评者对信息推荐算法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加剧的问题进行批判。有研究表明,“信息茧房”是算法和受众认知偏好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算法归根结底是受人控制的,算法的规则是人制定的。人完全可以写出一个“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算法,让大家的选择多样化,远离“信息茧房”,但是这种算法不符合商业利益,因而没有人去做。
所以,人与大数据、算法之间不存在固有矛盾。大数据、算法的应用是为了提高人类某些行为的效率,是为人类服务的,总体上是需要拥抱的。同时,如果大数据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当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我们应该合理、恰当地应用大数据和算法,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要避免其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用途,比如大数据杀熟、大数据售假等,而这则需要有关部门提高监管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摘编自都芃《在做选择这方面人类直觉竟不敌数据和算法?》,《科技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技术为人们提供便利信息,应用时可能产生的“算法作恶”并非它固有的特性。
B.“信息茧房”使网络用户群体容易丧失对事物的客观判断,产生错误的心理和行为。
C.回声室效应、信息茧房和尖叫效应等是随着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心理效应。
D.人是算法的控制者,在算法应用方向和方式的选择上,反映了人在利益方面的权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台不应将个人自主性设置得隐蔽,这种加剧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的做法是错误的。
B.平台和传播者不能利用尖叫效应来博取关注度和流量,尤其是在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
C.利用数据、算法有时得出违反人类直觉或者常识的结果,这恰能够体现其独特的价值。
D.算法更新、修正得越快,其取得的结果也就越可靠,就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进行抉择。
(3)下列选项,和材料一中所说现象最符合的一项是
A.刘徐张喜欢看纪录片,在央视播放的纪录片中,他最感兴趣的就是考古类纪录片。
B.使用同一款短视频APP,A同学看到的多是教育、科技,B同学则多是游戏、娱乐。
C.在某“学习交流群”中,本来现实中成绩有差异的成员,在群里都互称“学霸”。
D.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卡夫卡也说过“我们应该去读那些能刺中和伤害我们的书”。
(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人与算法的关系。
(5)在享受算法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个人如何减少甚至避免“算法作恶”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穗儿红
胡金洲 石湾,版图像把茶壶,偏巧,也产壶。虽人口不过千,烧制泥壶的竟有三十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数屈旺家。屈家制壶的泥窑,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
绝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泥料。质地不咋的,腻而不滑;黏而不润。颜色却独特,红中显紫,紫中点黑。烧成的壶,壶腹上都有一丢丢儿被紫黑两色围绕的红点儿,比大米穗儿小,比小米穗儿大,恰似开镰季节风中摇摆的高粱穗儿,当地依样儿称之为“穗儿红”。二是壶的款式。壶中套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各自分开,亦可集中在一起。多的据说套了九把壶。壶中最小的一把能左右旋转。小壶盛上水,壶嘴插入外壶,茶水从最外层大壶嘴里流出,滴水不漏。
传说中的“九把壶”就在屈旺家。屈家祖上避难从浙江龙泉迁来,开山鼻祖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被黜回家,承袭父业,把文化和情感都融进壶里头了。
一日,镇上来了副生面孔。上唇一溜八字胡,戴一副黑色框边眼镜,镜片后一对小眼,黑白各半,左顾右盼,冒出一股贱气。
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上个月,山里派人来,说武汉三镇沦陷,日本鬼子要进军鄂西北,打通进川的通道。恩施是中国军队某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屈旺揪着鼻头思忖,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
来人说,我是东北哈尔滨商人,手上有一批玉米种子从武汉托运到谷城,联系了一个朋友帮助脱手。时间急,不容逗留,想找条近道去保康,不知屈老板愿指道否?
屈旺不假思索道,近道有的是!你走水路还是走山道?来人说,两条路都想走。赶紧又说,主要是保险起见,用中国……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屈旺吩咐手下看好店铺,亲自带领来人分别走了一段山道和水路。走近大山,来人主动止步,兴奋地说,谢谢!你真是个大大的讲义气的朋友!
过了几日,那人来到屈旺的店铺,跨进门槛就喊,老兄!你经不起夸啊!屈旺问,啥事?那人说,我按照你指的两条路线走了两天,结果都回到了出发地!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摇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低头不见抬头见,过了猴头保康现。那人脸上先显出疑惑,听见屈旺一番“老话”,满脸堆笑,说,今天我来不是说这个的,是同你说壶来的!屈旺说,哦,好啊!那人说,老兄!我们家原来也是制壶的。我爷爷那一辈就听说中国……我们中国产套壶,就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后来战争爆发了,这事给耽搁下来。正巧现在我来完成爷爷的使命,知道套壶原来就产在你们这里!
一说到套壶,屈旺来劲了。那是!不是吹,能产套壶的全中国仅咱这一地!说着,转身进屋,兴冲冲地抱出一套套壶搁在桌子上。
那人把套壶小心翼翼地一把把取出,先看壶嘴,后看壶盖,最后看壶把。眼睛一亮,钉子一样盯着第九把壶不离不弃。壶腹上写满文字,有跋有诗。小篆字体,字如蛹蚁。跋文:吾平生四十余年穷工于泥如育儿育女知其艰辛得其愉悦产无数仅此九子可教也后辈应视其为同胞不可弃也。诗四句:波碧浮茗影,品酌袅生烟。忽看归鸟急,闻香立窗前。那人看后,不语。
送走那人,屈旺速速将九套壶细心收起,严严藏好,将自己仿制的一套九套壶抱出,放到原处。
忽然一日,屈旺隐隐约约听见枪声从深山里传来。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中间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抽羊角风似的,嘴里唾沫四溅,大喊大叫。经过屈旺店铺,看了几眼,嚷嚷着走了。屈旺从挑窗看到,马上之人好是面熟:想想,正是两次来店看九套壶那人。
马上之人叫石川,日本兵驻南漳谷城先遣队大佐。原来,石川率日本鬼子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自这次失败后,日本鬼子再也没有胆量进保康。不日,石川派翻译官到屈旺家,转告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屈旺亦可二选一。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
翻译官悉心把玩屈旺货架上的三套壶五套壶和七套壶,垂涎欲滴,说给先遣队每人一套。屈旺佯装不乐意,连连谢绝。翻译官奸笑,说,你是我们石川大佐的朋友,大大的良民,这点面子不给?
屈旺和伙计连夜包装。
第二天清早,一百三十七套套壶装上日本人的卡车,九套壶由翻译官抱着,轰轰烈烈离去。屈旺带着伙计连夜离开石湾,顺南河而下的第二天黄昏,日本鬼子的兵营响起一阵接一阵的爆炸声。屈旺站在船头,伙计站船尾,看见远处火光冲天,一个个像过家家占尽了便宜的孩子,得瑟地哈哈大笑。
抗战胜利那年,屈旺回到石湾,从猪厩石槽下面抱出九套壶,恭恭放敬放到神龛上,拜了两拜,雄赳赳一声高喊:爹!列祖列宗!你们的十个子孙回来了!
文本二:
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还多少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他们经常深入敌穴,以便衣短枪去完成战斗任务。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因此,他们所创造的战斗事迹都带有传奇的色彩。他们在铁路上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当故事来讲。如“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柔车上的战斗”“搞布车”“打冈村”以及“摄山湖化装突围”等。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人民文学出版社)(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穗儿红”为小说篇名,体现了小说以泥壶为情节纽带,讲述传奇故事,巧妙构思。
B.通过九套壶壶腹上镌刻的诗句,可以看出屈家祖上不畏艰辛、追求卓绝的民族精神。
C.屈旺凭借机敏,识破了石川的身份,挫败了日本兵的阴谋,让日本侵略者损失惨重。
D.小说通过讲述屈旺颇为传奇色彩的故事,揭示军民团结一心、同仇御敌的宏大主题。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地域特产,引出屈旺并介绍其身份、技能,为下文故事情节蓄势。
B.小说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作者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这一“智斗”故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C.小说用多种手法塑造屈旺鲜明的形象,制壶技艺高超,有勇有谋,有家国情怀,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D.小说情节曲折跌宕,围绕屈旺智斗敌人、保护“穗儿红”九套壶展开,线索明晰单一,写得详细完整。
(3)文本一有多处悬念设置,画横线的句子就是典型一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传奇色彩的。组卷:3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洁白硕大的花球,却有着腥臭难闻的味道,石楠花可谓是花界色香“表里不一”的典范。一时间,一言“楠”尽等评论冲上热搜,有人为它制作了一套表情包。
石楠花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专家指出,石楠花散发的因精氨酸氧化导致的气味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喜欢“臭味”的蝇类和甲虫类来帮助它们传花授粉。完成这一过程后,石楠便可以结成果实进而繁育下一代。虽然石楠花刺鼻难闻,①_______,对人们无害。石楠树的花期并不长,半个月左右就会凋谢,花谢后就不会有这种刺鼻的味道了。
尽管石楠花被人们嫌弃,但是石楠的用途可不少。首先,石楠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上会将石楠花当作排毒的药材。其次,石楠树抗病虫害较强,将它们和其他树木混种在一起,能够有效阻挡病虫害的传播,②_______。最重要的是,石楠是典型的抗污染植物,③_______,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1)“表情包”,是一种用来表达感情方式的图片。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用四字词语给三张不同的石楠花“表情包”,各配一组文字。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9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维特根斯坦 材料二: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尼采
材料三: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作为时代青年,你从以上材料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