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甘肃省武威十八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无所不能知晓。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世界。
    D.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张力,艺术效果越强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叙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就能赋予作品真诚性,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D.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组卷:10引用:8难度:0.7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邢兰
     孙犁
          我这里要记下这个人,叫邢兰的。
          他在鲜姜台居住,家里就只三口人:他,老婆,一个女孩子。
          这个人,确实是三十二岁,假如你乍看他,你就猜不着他究竟多大年岁,你可以说他四十岁,或是四十五岁。因为他那黄藁叶颜色的脸上,还铺着皱纹,说话不断气喘,像有多年的痨症。但你也可以说他不到二十岁。因为他身长不到五尺,脸上没有胡髭,手脚举动活像一个孩子,好眯着眼笑,跳,大声唱歌……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部队机关住在鲜姜台。我的工作是刻蜡纸,油印东西。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那几天正冷得怪。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西北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我一坐下来,刻不上两行字,手便冻得红肿僵硬了,脚更是受不了。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就请他坐坐,并且说:“冷得怪呢,这屋子!”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
    “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
    “是咱家的。”他紧接着又向我说,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
          我便说:“不要吧,老乡,现在柴很贵。”
          他好像没注意我这些话,只是问我是烧炕,还是烤手脚。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不多会,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我也蹲下去。
          他向我说:“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后来,我知道了邢兰的详细情况。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家境也不好,孩子冬天都没有裤子穿。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而邢兰是这两个团的团长。
          看样子,你会觉得他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但在一些事情上,他是出人意外的英勇地做了。
          去年冬天,敌人“扫荡”这一带的时候。邢兰在一天夜里,赤着脚穿着单衫,爬过三条高山,为部队探到平阳街口去……
          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而且在一些坏家伙看来,简直是有瘾。
    近几天,鲜姜台附近有汉奸活动,夜间,电线常常被割断。邢兰自动地担任作侦察的工作。每天傍晚在地里做了一天,回家吃过晚饭,我便看见他斜披了一件破棉袍,嘴里哼着歌,走下坡去。我问他一句:“哪里去?”
          他就眯眯眼:“还是那件事……”
          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实在他是勉强做去的。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的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合作社做几架木犁。
          还有一天,我瞧见他,赤着背,在山坡下打坯,用那石杵,用力敲打着泥土。而那天只是二月初八。
    如果能拿《水浒传》上一个名字来呼唤他,我愿意叫他“拼命三郎”。一个小个子,腰里像士兵一样系了一条皮带,嘴上有时候也含着一个文明样式的烟斗。
          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看,是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1940年3月23日(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邢兰“说话不断气喘,像有多年的痨症”,又写他身长不过五尺,“手脚举动活像一个孩子”,说明他体弱、矮小。
    B.小说写了邢兰每天拿来当时很贵的柴火给“我”烧火取暖,表现了当时老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无私支援和深厚情感。
    C.不论是从小放牛,还是现在参加抗日工作,人们从没看见或听见他愁眉不展或唉声叹气过,表明邢兰是个乐天派。
    D.小说首尾照应,内蕴丰富,最后一句“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表明了作者对邢兰无限崇敬的感情。
    (2)文章为何称邢兰为“拼命三郎”和“怪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为视角布局谋篇,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组卷:16引用:5难度:0.6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力将军
    蒲松龄
          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疑之。俯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贮何物。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注],堆累钟下。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一座尽骇。查问:“若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啖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查遂携归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处有素?”曰:“是我师也。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即命仆马,投刺于门。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笑曰:“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查乃悟。
    (有删改)
    【注】糗糒:干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其下,有竹筐 窥:窥视,偷看
    B.居无何,有乞儿入 无何:无可奈何
    C.查遂携归 饵:给……吃
    D.为衣履 易:更换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伊璜在野外的寺庙中发现巨大古钟,好几个人抓耳挠腮皆无法掀动;而当时身为乞儿的吴六一却能轻易掀开。
    B.查伊璜见吴六一力大不凡,就鼓励他投身军队;又见他贫苦无助,就把他带回家,厚赠之后让他上路。
    C.吴六一在闽地遇到查伊璜的侄子,问清楚二人的关系后,表达希望查伊璜上门一见的意思。
    D.查伊璜听说吴将军与自己有旧,但已经记不起来到底是谁;即便如此,他仍然带着仆人骑着马,上门投递名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
    ②为诸父行。与将军何处有素?

    组卷:7引用:1难度:0.7

八、语言表达(5分)

  • 9.如图是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幅插图。请为这幅插图拟写一则解说词,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不超过100字。

    组卷:7引用:6难度:0.7

九、材料作文(45分)

  •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经典必然是艾柯所说的“开放的作品”,永远无法穷尽其含义。阅读经典寓言,你也往往能读出多重寓意。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对于《庖丁解牛》的寓意,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75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