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2 1:0:3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学者们的误解,则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他们对来源和作者生平很重视: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哈姆雷特》根据哪些书写的?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这些功夫属于“考据学”。教授只做这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是领略它的滋味。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了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的就是美,违背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朗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摘编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之前需要有一些了解,关键还在欣赏形象本身,但人们对欣赏是有误解的。
    B.学者们埋头旧书籍,资料来寻根究底,获取相关知识;这对于欣赏是有帮助的。
    C.了解作品的版本,来源及作者生平,不进入作品本身,不可能获得美感经验。
    D.欣赏是依据文艺的普遍纪律来衡量所有作品,不符合普遍纪律的就是低俗作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反对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辨证地论证了欣赏与考据,批评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考据癖学者的两种错误,指出文学批评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考据。
    C.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D.文章在逐层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得出考据与批评是真正进入文艺领域欣赏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但最要紧的是领略作品滋味。
    B.印象派的文学批评十分重视艺术直觉和个人嗜好,也就更加容易得到美感体验。
    C.把“我”放在作品外评判,这种批评的态度不掺杂情感,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D.欣赏或评价文学作品关键在个人的审美体验,根本就没有美丑好恶的道理可言。

    组卷:2引用:3难度:0.6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其《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
    B.《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
    C.《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D.《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文学本身。
    B.《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C.《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3)《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B.《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
    C.《红楼梦》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性强。
    D.《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
    (4)如果有人向你了解《红楼梦》,请你结合材料二用一句话介绍这部著作。(不超过70个字)
    (5)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组卷:20引用:17难度:0.1

(三)文学类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毛
    韩少功
          我还要说一头牛。
          这头牛叫“三毛”,性子最烈,全马桥只有志煌治得住它。人们说它不是牛婆生下来的,是从岩石里蹦出来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不是什么牛,其实是一块岩头。志煌是岩匠,管住这块岩头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我的印象里,志煌的牛功夫确实好,鞭子从不着牛身,一天犁田下来,身上也可以干干净净,泥巴点子都没有一个,不像是从田里上来的,倒像是衣冠楚楚走亲戚回来。他犁过的田里,翻卷的黑泥就如一页页的书,光滑发亮,细腻柔润,均匀整齐,温气蒸腾,给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收放自如、神形兼备的感觉,让人不忍触动、不忍破坏。在我的印象里,他不大信赖贪玩的看牛崽,总是要亲自放牛,到远远的地方,寻找干净水和合口味的草,安顿了牛以后再来打发自己。因此他常常收工最晚,成为山坡上一个孤独的黑点,在熊熊燃烧着绛紫色的天幕上有时移动,有时静止,在满天飞腾着的火云里播下似有似无的牛铃声。
          问题是,志煌有时候要去石场。他走了,就没有人敢用三毛了。有一次我不大信邪,想学着志煌用它一把。那天下着零星雨点,两条充当广播线的赤裸铁丝在风里一摇摆,受到雷电的感应,一阵阵地泄下大把大把的火星。裸线刚好横跨我正在犁着的一块田。
          三毛抓住机会捉弄我,越是远离电线的时候,它越跑得欢;越是走到电线下面,它倒越走得慢;最后,它干脆不走了,它四蹄在地上生了根,它刚好停在电线下面。火花还在倾泼,噼啪啪地炸裂。我的柳鞭抽毛了,断得越来越短。
          我没有料到它突然大吼一声,拉得犁头如一道银光飞出泥土,朝岸上狂奔。在远处人们的一片惊呼声里,它拉得我一个趔趄,犁把从我手里飞出,锋利的犁头向前荡过去,直插三毛的一条后腿,无异在那里狠狠劈了一刀。它跃上一个一米多高的土埂,有一种获得解放的激动,以势不可当的万钧之力向岭上呼啸而去,不时出现步伐混乱的扭摆和跳跃,折腾着前所未有的快活。
          这一天,它鼻子拉破,差点砍断了自己的腿。除了折了一张犁,它还撞倒了一根广播电线杆,一堵矮墙,踩烂了一个箩筐,顶翻了村里正在修建的一个粪棚——两个搭棚的人不是躲闪得快,能否留下小命还是一个问题。我后来再也不敢用这头牛。队上决定把它卖掉时,我也极力赞成。
          志煌不同意卖牛。他的道理还是有些怪,说这头牛是他喂的草,他喂的水,病了是他请郎中灌的药,他没说卖,哪个敢卖?大家觉得他这个道理也没什么不对。
          三毛没有卖掉,只是最后居然死在志煌手里,让人没有想到。他拿脑壳保下了三毛,说这畜生要是往后还伤人,他亲手劈了他。他说出了的话,不能不做到。
          春上的一天,世间万物都在萌动。志煌赶着三毛下田,忽然,三毛全身颤抖了一下,眼光发直,拖着犁向前狂跑。三毛的目标是路上的一个红点。事后才知道。那是邻村的一个女人路过,穿一件红花袄子。傍晚时分,确切的消息从公社卫生院传回马桥,那女人保住命,但三毛把她挑起来甩向空中,摔断了她右腿一根骨头,脑袋栽地时又造成了什么脑震荡。
          志煌没有到卫生院去,一个人担着半截牛绳,坐在路边发呆。三毛在不远处怯怯地吃着草。
          他从落霞里走回村,把三毛系在村口的枫树下,从家里找来半盆黄豆塞到三毛的嘴边。三毛大概明白了什么,朝着他跪了下来,眼里流出了混浊的眼泪。他已经取来了粗粗的麻索。挽成圈,分别套住了畜生的四只脚。又有一杆长长的斧头握在手里。
          村里的牛群纷纷发出了不安的叫声,与一浪一浪的回音融汇在一起,在山谷里滋荡。夕阳突然之间暗淡下去。
          他守在三毛的前面,一直等着它把黄豆吃完。三毛还是流着眼泪。
          志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终于提着斧子走近了它……
          沉闷的声音。牛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叫喊,仍然是跪着的姿态。
          最后,它是了一下,向一侧偏倒,终于沉沉地倒下去,如泥墙委地。它黑亮亮的眼睛一直睁大着盯住人们,盯着面前的志煌。
          复查他娘对志煌说:“你喊一喊它吧。”
          志煌喊了一声:“三毛。”牛的目光一颤。
          志煌又喊了一声:“三毛。”宽大的牛眼皮终于落下去了。
          整整一个夜晚,志煌就坐在这双不再打开的眼睛面前。
    (选自韩少功《马桥词典》,有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煌犁田时,鞭子不着牛身,身上也没有泥巴点子,人与牛达到这一境界源自于人关爱牛、牛信赖人。
    B.三毛对“我”的捉弄是详写,三毛伤人的过程是略写,这样处理既可避免血腥描写,又给读者想象空间。
    C.村里牛群的叫声和突然暗淡的夕阳,两处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刻画出志煌冷酷无情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D.文章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三毛形象,给人深刻印象。
    (2)小说结尾写志煌斧劈三毛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对比是韩少功在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手法,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

    组卷:14引用:4难度:0.1

三、基础知识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两句诗出自唐末王贞白的《白鹿洞》,它是诗人在白鹿洞求学时 ①____ 的写照。登上②____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可见枝叶掩映的白鹿洞书院,经几百年岁月打磨,她依然氤氲着书卷墨香。1179 年,理学大家朱熹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深感惋惜,遂向朝廷呈报修复书院的建议。但朝廷并未采纳,而朱熹依然 ③_____,自任洞主,制定教规,聘师聚徒。在“朱陆之辩”后,朱熹还邀请心学大家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升堂讲学,(  )。不仅如此,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为后世诸多书院效仿,影响深远。《揭示》共五条要求,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只有一条谈及做学问,这在当时科举既成“④_____”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宝贵的。《揭示》不仅对中国书院发展意义重大,还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书院虽然现已不再具有教学功能,但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会始终延续,文化交流活动,对传承、弘扬和挖掘中国国学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一系列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思潮已在海外盛行,并且拥有强大的感召力,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锲而不舍 人杰地灵 一 意孤行 通衢大道
    B.锲而不舍 钟灵毓秀 坚持己见 通衢大道
    C.勤勉不倦 人杰地灵 一 意孤行 终南捷径
    D.勤勉不倦 钟灵毓秀 坚持己见 终南捷径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并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镌刻入石
    B.并镌刻入石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筛论述
    C.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也被镌刻入石
    D.关于陆九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也镌刻入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书院虽然现已不再具有教学功能,但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会始终延续,文化交流活动,对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国国学文化有着要意义。
    B.虽然书院现已不再具有教学功能,但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会始终延续,这种文化交流活动,对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国国学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C.书院虽然现已不再具有教学功能,但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会始终延续,这种文化交流活动,对传承、弘扬和挖掘中国国学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D.虽然书院现已不再具有教学功能,但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会始终延续,文化交流活动,对传承、弘扬和挖掘中国国学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组卷:2引用:3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今天,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承认或不承认,我们都已进入或者说“被进入”了一个快时代。“抖音极速版”“百度极速版”“今日头条极速版”都冠上了“极速”,“极速”已然成了今天生活的一个标签。
          ②抗疫中的“中国速度”:1个小时,武汉天河机场完成20 余吨医用物资装卸交付;1天时间,1500 万余口罩加急生产;6天时间,50 余支医疗队伍6000 多名医疗队员集结武汉;10天时间,7000 多人决战,武汉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
          ③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6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