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2023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10/17 9:0:1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个乡土大国,乡土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转型期,城市兴起了,乡村因为城市的“他者”比照而形成了一个与之相对的独立空间。城市自出现似乎就与乡村保持对立姿态。宁静的小村庄不断被外来的现代文明碰撞、摧毁。城市以发达的工业技术生产挤压乡村居民的手工制造,巨大的物质诱惑使村民们离开从小生活的土地而进入城市,当下跟随社会发展潮流进入城市的中国农村人口数以亿计。在社会学的人文视野下,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不同的地理与文化空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既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直至今天,城乡关系已经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制度等各个方面,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体验。与此同时,文坛涌现大量书写城乡关系的作品。
          当下,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或农村(乡土空间),正在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萎缩,乡土文学也由此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现实世界中乡土空间的萎缩似乎预示了乡土文学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乡村作为一种文化空间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当空间被解构,这些作家只能凭借记忆式的写作对乡村进行重构,在回忆过程中凭借诗意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乡村。乡村和城市作为一种对立的空间而存在,城市代表着污浊,乡村代表着美好,人们在城市受到伤害,希望回到乡村疗伤,这是审美怀乡式小说书写惯用的模式。
          大多数学者认为,乡村之所以呈现出美好的特征,原因在于作家美好的回忆光环。和普通人一样,作家远离了童年成长的村庄,在城市里历经艰辛,再回忆起那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故土,自然想起的全是美好的记忆。雷蒙•威廉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怀旧的田园主义传统进行了批驳。认为乡村一定有丑陋,且不亚于城市,乡土小说排斥一切的写法显得抽象、做作且不自然。乡村美德,不过只是作为一种记忆。中国文学史上大多数学者也对乡土记忆书写持批判态度,王鹏程提出:“将乡村视为田园牧歌、人间乐土的,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诗意化的呈现罢了。”这种呈现用想象代替观察的写作使得文本缺乏审美感和新鲜度。丁帆也认为,一味沉溺于对故乡的恋旧情绪与诗意化的还原,会使作者忘记原有的文明不好的一面,无法进行辩证的价值判断,使得作品单调且格局狭窄。
          片面地将乡村文明的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会使得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被掩盖。在城市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之前,乡村并不见得只有美好,作家笔下的乡村与乡村里的人曾被当作“落后”“封建”“保守”的代名词,有时又是犯人用来逃避法律制裁的“绝佳”场所,是藏污纳垢之地。其中有因为穷困被迫典妻的丈夫,有“冥婚”习俗下出嫁的菊英,有封建迷信的二诸葛和三仙姑,有落后、爱计较的“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些作品都揭露、批判了乡村社会的弊病。
          城市一方面作为具有极大包容性的空间而存在,它将富贵与贫穷、善良与丑恶、真诚与虚假等一切现象都包含在内。这些现象在城市未出现之前就存在于乡村,只是随着城镇化进程,跟随着社会流动进了城市,在城市的环境中不断被加剧和放大了,这些对立的现象不断冲突与碰撞。但是另一方面,城市从来都以冷漠的姿态去对待他们,它从不消解这些现象而任其流动。所以城市较之乡村来说,显得更加混杂、丑陋。
          当作为城乡空间流寓者的乡土作家们在现实层面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需要“乌托邦”的建构,给自己困顿的心灵提供适时的慰藉。不同于沈从文以“乡下人”的姿态去批判城市给乡村带来的巨大破坏,“乌托邦”式的写作是为心灵提供一个避难所。乡村是连接现实与过去的情感纽带,乡村作为地理空间的消逝只是其外部表征,更重要的是随着地理空间消逝后,空间所承载的情感也随之消逝。赫姆林•加兰认为,在城市与乡村的两种文化冲突中,乡土小说作为调和而存在,以此来完成从乡土到城市进程中的情感转换。乡土书写者代表了与他们有着相同身份认同困境的一批人,其作品以一种“精神还乡”的姿态来回望故乡,他们并不是意欲与社会进步对抗,相反,是希望在剧烈的城乡冲突中给精神层面增加设置一处缓和带,使得冲突不会太剧烈。乡土记忆写作站在弱势群体一方,通过创建“乌托邦”式的心灵避难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空间流寓者的身份认同困境。
    (摘编自张郁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下乡土记忆书写的人文关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乡关系涉及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体验,使得书写城乡关系的文学作品以批判城市、怀念乡村为主。
    B.乡土文学的衰落成为现实,是因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步伐挤压着乡土空间,使得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日益萎缩。
    C.审美怀乡式小说常以“城市代表着污浊,乡村代表着美好”的模式进行书写,其中的乡村是如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存在。
    D.赫姆林•加兰认为,乡土小说为调和城市与乡村的两种文化冲突而存在,但乡土书写者并不是意欲与社会进步对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对立的地理和文化空间,但不能简单地将乡村文明的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否则会掩盖乡村原有的弊病。
    B.乡村不等同于田园牧歌、人间乐土,同样存在着各样的问题,在城市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之前,有很多作家曾深刻批判乡村的陋习和弊病。
    C.富贵与贫穷、善良与丑恶、真诚与虚假等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了城市,城市却从不消解这些现象而任其流动,这使得城市显得更加混杂、丑陋。
    D.“乌托邦”的建构,是作为城乡空间流寓者的乡土作家们寻求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心灵的避难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他们的身份认同困境。
    (3)下列各项中,能支撑文中雷蒙•威廉斯和王鹏程的共同观点的一项是
     

    A.路遥《人生》里的高加林羡慕城市里的生活,不甘愿屈服于农村,但始终摆脱不了阶层固化的影响。
    B.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被虐待、被迫再嫁、被嘲弄侮辱时,她挣扎抗争,但最终惨死街头。
    C.阎连科《受活》里的受活庄风景自然优美、民风淳朴,村民们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人性善良。
    D.贾平凹《高兴》里刻画了进城拾荒的农民刘高兴,他踌躇满志进城,却因种种城乡矛盾铩羽而归。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表达

  • 2.针对以下关于“差序格局”的两种不同观点,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差序格局”或许是《乡土中国》中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引发后辈学者最多争论的一个概念。一些学者认为差序格局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也教会我们在本民族的文化中如何办事、如何与人相处、同时利于我们对中国的思想传统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但也有人质疑:差序化地应对和想象世界是人的本能和必然,无论中外;用差序格局来概括乡土中国,反映了当时作为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年轻的费孝通对于欧美社会完全有根据和有理由的赞赏;差序格局概念同乡土中国联系,但历史中国并不只是乡土中国,因此差序格局也不可能是历史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全部格局。(《较真“差序格局”——费孝通为何放弃了这一概念?》北京大学法学院苏力)

    组卷:1引用:2难度:0.6

四、语言文字应用

  • 7.对下面选文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要求使用文字式、符号式批读形式,圈画出概念并对论证手法进行批注。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修订版)

    组卷:3引用:3难度:0.7
  • 8.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1: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度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材料2: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摘自费孝通:《乡土本色》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我”与母亲的“相处”是否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孝”的特点的理解。

    组卷:4引用:3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