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安徽省合肥一中高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灵感”是文艺创作中抹不开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易说清的理论难题。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对灵感问题的探讨一直延绵不绝。陆机最早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并对其作了生动描绘,《文赋》曰:“喏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应感之会”即指“灵感”,陆机认为,灵感畅达无阻时,文思泉涌,再繁复的景象也能书之笔端;反之,如果感应阻塞,六情凝滞,则文思艰涩,即使用力再多,也可能无从落笔。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文艺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作家和艺术家,苏轼对灵感的体悟比前代诗论家更为深刻,更具有感性直观特征,对它的重要性也更有切身体会。苏轼关于灵感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观点。首先,创作中的“感应之会”是不能以人工控制的。灵感不来,“数月”“经岁”也无可下笔;灵感若至,则可“须臾而成”。灵感现象作为精神高度集中的体现,有其偶然性的限制,不可能长期持续,因此要求艺术家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倏忽而至的灵感。
          对于灵感,苏轼本人也多有甘苦自道之文,如:“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蓬蓬。作诗火急追亡逍,清景一失后难摹。”面对孤山美景,苏轼灵感袭来,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归家后急忙动笔,赶在脑中“清景”褪色之前将其描摹下来。相反,若一旦错过了下笔的最好时机,灵感便会转瞬即逝,苏轼在《湖上夜归》中便提到了“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的无奈体会。
          其次,灵感绝不是凌空而生的,它蕴藏在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当中。苏轼十分反感贾岛、孟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思冥想,但其用意在于批驳这种过于刻意的、极端的、功利性的苦吟做派,而非否定艺术家在寻求灵感时的不可或缺的知识积淀。
          相反地,苏轼在多种场合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诗人雕刻闲草木,搜抉肝肾神应哭。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提倡取精用宏,反对临渴掘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指出了诗文创作能够“冲口而出”的途径,避开了刘勰所说的“才疏而徒速”的弊端;“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把生活体验与灵感获得的内在关联说得十分透彻;“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焉”,则从反面说明,若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缺少娴熟的体验和实践,在文艺创作中极易造成心手不一的遗憾。
          苏轼关于灵感的论述主要就集中在以上两个方面,在《文与可画贺筜谷惬竹记》一文中,苏轼同时提及了这两点:“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所谓“兔起鹘落,少纵则逝”,正是对灵感之偶然性、短暂性的生动描述;“执笔熟视”则正是对灵感来临的条件——知识积累的恰当概括。概而言之,苏轼所论及的“灵感”,建立在对外物“熟视”的基础上,是因外物有触于中而激发起来的偶然而短暂的强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冲动。
    (节选自童庆炳《苏轼文论解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机最早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此作了更深刻的思考。
    B.“灵感”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不易说清的问题,苏轼在对此进行论述时,结合了自身的创作体会。
    C.灵感常常神妙难测,转瞬即逝,创作者须把握时机,及时下笔,才能将其转化为动人的艺术作品。
    D.苏轼不认可贾岛、孟郊等人的苦吟做派,认为创作优秀作品需要长期积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慕”说明即便是天才艺术家苏轼也担心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
    B.“诗人雕刻闲草木,搜抉肝肾神应哭”一句是苏轼从自身体会出发,强调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C.文艺创作源于生活,“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一句对这种内在关联作出了透彻的表达。
    D.作者在论述时大量引用诗文,使文章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同时又运用对比论证,明确、强化了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比陆机等人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认识到灵感的偶然性,更看到了知识积累触发灵感的必然结果。
    B.文艺创作是不能勉强而成的,灵感若至,则会文思泉涌;灵感不来,即使用力再多,最终也无法落笔成文。
    C.“一听就会,一考就废”是很多同学的体验,这和苏轼所说的“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焉”是相通的。
    D.灵感从突然产生到形之于手,应当还需经历一个构思的过程,就如苏轼所说,“画竹”还须“执笔熟、视”。

    组卷:12引用:5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储量在不可逆转地减少,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型能源受到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后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具有极强的储载气体的能力,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储载量是相同体积气体量的100~200倍,其能量密度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1m2呈饱和状态的天然气水合物在标准条件下可释放出164 m的甲烷气体。简而言之,天然气水合物蕴含的能量大,燃烧值高。
          陆地上20.7%和大洋底部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所以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的储量极为惊人。据估计,其资源量是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量总和的两倍。天然气水合物因潜力巨大,被科学家称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的海域和陆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专家预测这些资源的总能量约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按当前的消耗水平保守估计,我国储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近200年的能源需求,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选自方银霞、刘飞《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      材料二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存储于海底,而深水海底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未成岩,松软易垮塌,容易发生井漏,所以它的勘查开采难度极大。另外,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还会面临巨大风险,如环境风险、装备安全风险和生产管控风险等。海底地壳活动以及人类的不当开发,都有可能导致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中的天然气泄露。不过,与风险并存的还有很多潜在的科学价值。
          在开采中应对各种难题可促进勘查开采领域科技水平的发展,从而抢占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制高点。我国在全面开展区域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同时,在南海神狐海域先后成功实施了两轮天然气水合物探索性试采工作。第一轮在2017年3月28日。试采中利用垂直井试采技术,运用地层流体抽取法,通过保证流体的抽取来实现稳定地降压。第二轮在2020年3月26日。试采中攻克了天然气水合物水平井钻采的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水合物的采收率及产气量。相对于第一轮的垂直井试采技术,水平井试采对技术工艺的要求高,难度大,在此方面亦无先例可以借鉴。我国专家系统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数据,提出了“水合物成藏系统”与“三相控制水合物相态”理论,并反复试验推演,细化施工环节,实现了从垂直井试采技术向水平井钻采技术的升级换代,我国因此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选自袁于飞、张辉刊载于《光明日报》的文章)      材料三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纷纷制订了长远发展规划。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深入开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工艺、经济评价、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国1999年才开始天然气水合物的系统性调查工作,研究勘探工作起步晚。另外,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具有水深更深、埋藏更浅、渗透性更差、颗粒更细等特点,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开采的一种类型。但是在我国这类储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最大,占总量的90%以上,一旦实现产业化,其前景非常广阔。为此,我国提出了“五步走”的发展路径,即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第二轮试采就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阶段性跨越。
          目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经济性评价较少。美国于2009年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数据进行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其开采成本比传统天然气的开采成本高0.80~0.95元/m3。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成本高于美国,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 1m3天然气的成本为8元,远高于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开采常规天然气的成本。因此,目前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尚无法实现经济效益。
    (选自冯猜猜《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开采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天然气水合物具有无污染、储量巨大和燃烧值高等优点。
    B.根据材料二,“水平井钻采技艺”有效提高了天然气水合物的采收率。
    C.根据材料二,“水平井钻采技艺”在技术工艺方面比垂直井的要求高。
    D.根据材料三,我国在南海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时,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2)下列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90%的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在大洋底部,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海洋开采技术的研究。
    B.无论人类怎样完善开采技术,都未必能避免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中的天然气泄漏。
    C.虽然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成本高于美国,但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开采技术落后于美国。
    D.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起步晚,但已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跨越。
    (3)目前开采天然气的成本较低,我国为什么还要耗巨资去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请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组卷:3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猜透千古之谜
    毕淑敏
          早年间,江南有一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时传下的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藏在书楼里,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从强盗手里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恩不尽,欲以斗载车装的金银答谢。壮士说,财宝再多,再贵重,也是有价的。我救了你,你的命无价。富豪说,莫非壮士还要取了我的命去?壮士大笑说,我不是要你的命,是想用你的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我可以将医书借给你三天,但是三日后的正午,你必须完璧归赵。说罢,命人从木制书楼里,将饱含檀香气味的医书捧了出来。
          壮士得了书后,快马加鞭急如星火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书是孤本,时间又那样紧迫,萤萤灯火下,抄书人目眺尽裂,总算在规定时间之内,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壮士把医书还了富豪,长出一口气,心想从此以后,便可以用这深锁在豪门的医学宝典,造福于天下黎民了。
          谁知,抄好的医书拿给方家一看,才知道竟是不能用的。医家以人的性命为本,极需严谨稳当。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讹脱衍倒之处甚多,且错得离奇,漏得古怪,寻不出规律,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试验呢?
          壮士造福百姓之心不死,急急赶回富豪家,想晓以大义,再请富豪将医书出借一回,这一次,请行家高手来抄,定可以精当了。当他的马热得汗涔涔地到达目的地时,迎接他的是冲天火光。富豪家因遭雷击燃起大火,藏书楼内所有的典籍已化为灰烬。
          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样代代传了下来,没有人敢用上面的方剂,也没有人舍得丢弃它。书的纸张黄脆了,布面断裂了,后人就又精心地眷护一遍。因为字句的文理不通,每一个抄写的人都依照自己的理解,将它订正改动一番,结果愈加面目全非,几成天书。
          医书传到曾祖父手里,曾祖父目光炯炯直逼祖父。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校勘出来?
          曾祖父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你只说对了一半,不是它们,是它。工程浩大,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校勘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后代子孙,再来辨析正误了。
          祖父看着两本一模一样的宝蓝色布面古籍,费了斟酌,一时不知所措。随意吧。它们难度相同,济世救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曾祖父催促。
          祖父随手点了上面的那一部书。他知道从这一刻,这一个动作,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紧紧地粘在一起了。
          好吧。曾祖父把祖父选定的甲册交到他手里,把乙册收了起来,不让祖父再翻,怕祖父三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
          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父的期望,用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皓首穷经,将书中所有的错漏之处更正一新。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定成分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热炼成汤,以身试药,几次昏厥在地。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凡是书中涉及的知识,祖父都用全部心血一一验证,直至确凿无疑。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古医书旋转,从年少翩翩直变作鬓发如雪。
          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医书中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祖父把眼睛从书上移开,目光苍茫,好像第一次发现自己已走到生命的尽头。
          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
          但激动之情只持续了极短的一段时间。远方发掘一座古墓,里面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书。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是那样令人震惊。
          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同古书完全吻合。
          也就是说,祖父凭借自己惊人的智慧和毅力,以广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维,加之异乎寻常的直觉,在黑暗中摸索,将甲书在漫长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错误,全部改正过来了。
          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项奇迹。
          但这个奇迹,又在瞬忽之间,灰飞烟灭。甲书已经出土,正本清源。祖父的一切努力,似乎都化为劳而无功的泡沫。
          有人深深地叹息说,如果你在当初选择的那一瞬间,挑选了乙书,结果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啊。祖父笑了笑,没有说话。
          窗外,已是红霞满天。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构思精巧,情节跌宕。“抄书出讹误”“天火焚医书”“古墓现真迹”等情节的设置,异峰频起,一波三折。
    B.小说开头欲用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的壮士形象和后文用尽毕生心血勘书的祖父形象相呼应,时空虽异,胸怀相同。
    C.小说用大量的笔墨对祖父实地核查、以身试药、查阅典籍等研究过程加以细节描写,突出了祖父严谨的治学态度。
    D.甲书的古本出土及其内容的重见天日,是对祖父毕生精力的肯定,也让祖父一生的努力染上了令人叹惋的色彩。
    (2)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祖父校勘医书,却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开头,这样写有何妙处?
    (3)面对旁人的叹息,祖父为何笑而不语?试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9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 9.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漫画”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40个字。
          漫画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图画,描绘主体多为生活或时事。它往往以简练的形式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漫画习惯采用夸张等手法,构成特定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多含讽刺意味。漫画最初只是少数人的兴趣爱好,现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读物,更是深受当代青年人的喜爱。“漫画”二字起源于北宋,1925年5月《文学周报》连载丰子恺的画作并注明为“漫画”,这是中国最早公开发表漫画作品。

    组卷:7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3月,生活在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内的数头亚洲象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踏上北上的漫漫长路。考虑到象群离开适宜栖息地后北移,一旦气温变冷或发生极端变化,可能遭遇危险,人们绞尽脑汁引导大象转身南下。大象所到之处,人们都在尽力为它们让路。为了诱导象群向南折返,前方人员还进行了柔性疏堵、投食引导。直到2021年8月8日,这场历时近半年、历程一千多公里的大象奇幻旅程终于画上了句号。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