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作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起点的话,不到十年时间,“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从无到有,方兴未艾。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视角再一次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指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国际传播战略成效初显,但是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仍然“西强中弱”,西方传媒如美联社、路透社、BBC等才是全球传播体系中发布中国新闻、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对中国故事宣传的议程设置仍然受制于西方媒体。西方媒体会选择性地提供信息,并有意识地凸显某些议题,在公众中制造共识,引导并形成舆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新华社和美联社所有相关报道分别为158篇和15篇,尽管新华社发稿量为美联社的十倍,但新华社设置的“奥运框架”和“国家形象框架”却不如美联社的“中国问题框架”更吸引西方受众的眼球。经西方媒体操纵后,我们的国家形象已然不是在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状态,而是受众观念与拟态环境互相作用下的“扭曲和误解”。2022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我国主流媒体实现了“跨时空、跨文化、破圈层、正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但是有研究发现,国内媒体所发布的视频大多聚焦冬奥场馆建设和奥运测试等方面,内容单薄,议程设置能力较弱,难以引起国外媒体和受众的共鸣。
对外宣传难以摆脱传统叙事话语的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媒体讲述的中国故事表现出了浓重的历史痕迹。我国外宣媒体常以对内宣传中的宏大叙事逻辑指导对外传播,无法摆脱“英雄主义叙事”框架,“这与处于现代性与后现代交织的西方世界所形成的个性化叙事框架格格不入”。这样的叙事话语难以满足我国当下的国际传播目的和塑造大国形象的诉求。
外宣报道的语态文风无法打动西方受众。新闻受众作为认知主体,对中国的态度和认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以语言为中心的符号系统。然而,我国面向海外的新闻报道或评论中有不少严肃的宏大叙事,经常会出现“相关部门”“健全制度”等大而化之的翻译词汇,将陌生的文化负载词直接呈献给受众,有空洞说教之嫌。如果西方受众的价值判断建立在这样一个语言系统基础上,那么他们心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也必然是模糊的、空洞的。
“彼知我”远不如“我知彼”。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西方在相互认识方面仍然存在“语言差”与“时间差”。所谓“语言差”,指说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掌握英语等西方语言、文化方面,比西方国家人民学习、掌握汉语及中华文化要容易。所谓“时间差”,指中国人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当代西方人对中国开始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二三十年。这使得我们不能指望西方国家有许多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更不能指望有一大批能够读懂中文报道的普通读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外宣传的难度就大大增加,就更需要外宣工作者以更加专业的姿态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摘自陈功、韩佳秀《“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命题及理论阐释》)材料二:
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综合施策。
全面加强中国好故事的素材库建设。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对解决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启示。二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资源。三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所有这些丰富素材和鲜活话题,构成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一是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好。二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大对外部话语体系研究的力度,积极构建融合政治性、学术性、大众性的中国话语体系,让外国受众透过话语更好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积极汇聚讲好中国故事的合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汇聚和声。一是用好新媒体手段。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将“耳听”与“眼见”结合,呈现好中国故事。二是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借助各种国际论坛、研讨会等传播平台,主动设置议题,聚焦国际社会关心的话题,加强与国际知名主流媒体的合作,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三是实施精准传播。“量身定制”传播内容,并采用贴近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增强中国故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提升我国对国际舆论的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王锁明《多措并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一个时间节点,在此之后,“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从无到有,不断开展。
B.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西方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扭曲和误解,是其观念与西方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C.现代西方民众习惯于个性化叙事框架,对我国对外宣传时常以宏大叙事逻辑指导的“英雄主义叙事”框架不太接受。
D.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和国家发展中涌现出的丰富素材、鲜活话题,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当前“西强中弱”的国际传播格局来看,美联社、路透社、BBC等西方传媒仍然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中西方媒体报道数量与产生的影响成反比,说明对中国故事宣传的议程设置受制于西方媒体。
C.中西方相互认识上的“语言差”和“时间差”,使西方缺少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和能读懂中文报道的普通读者。
D.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创新表达方式,用外部话语体系来展示中国的发展进步,使外国受众更好地读懂中国。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把‘讲好中国故事’简单地等同于‘讲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故事’。”
B.“及时澄清谬误,解疑释惑,让世界看到、听到新时代的中国。”
C.“用世界通用语言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用跨越世界的情感共振讲好中国故事。”
D.“话语权的增强和国家的硬实力高度相关;硬实力做得好,才能掌握国际话语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三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论证效果。
(5)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对北京画院组织的交流活动进行简要评析。
2023年是中西建交50周年,北京画院将组织齐白石作品赴西班牙展出。展览将围绕齐白石与毕加索两位中西杰出画家展开对话。毕加索开创的立体主义艺术风格引领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潮流,而齐白石代表的“红花墨叶”大写意绘画风同样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影响颇深。同时,在形与神的捕捉与表达上,二人都有着对“真”的独到理解,这也是此次对话交流展的主题。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风筝的故事
瞿瑞
如果不是因为树梢上的那只风筝,我可能永远不会想起这件事。毕竟已经二十年过去了。
二十年前,我八岁,外公六十八岁。
在退休那天,外公忽然决定用木头做东西。
有一次,外公花了大半个月时间雕好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终于忍不住炫耀给家人看的时候,外婆对他发起了严厉抨击。
“有这闲功夫不如给娜娜做一个学步车!”
当外婆念到第二十遍的时候,外公终于下定决心给表妹做一个学步车。在忙活了整整十天后,当着全家人的面,外公和外婆一起送出了涂着蓝漆的学步车。
外公把手揣在口袋里,站在门廊上。他看起来显得比平时要快乐,或许更恰当的描述是紧张和不知所措。这毕竟是他多年以来做的第一件有用的东西。我们全家人都聚在院子里,看着小姨刚满一岁的女儿坐在外公的蓝色学步车上,摇头晃脑,不断踢踏着两条细软的小腿。
亲戚们依次对外公的作品表达了夸赞,便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直到表妹突然爆发的嚎哭惊扰了所有人。
外公向着哭声跑去,看见他的外孙女正坐在地上,脑袋卡在学步车的车架上,本该托举住她的身体的横梁则整个儿掉了下来。
这件事之后,外公彻底放弃了做任何有用东西的想法,专心回到了自己的领域。到了第二年夏天,外公做的动物木雕有长颈鹿、狮子、松鼠、凤凰、丹顶鹤、熊猫以及七八种名字拗口的上古神兽……而我就是那一年拜托外公给我做风筝的。
外公听了没什么兴趣,并建议我去商店买一个。
“那些都太普通了。”我抗议道,“我想要一个你做的仙鹤那样的风筝,你想啊,一个可以真正飞起来的仙鹤。”我把那只仙鹤从他的宝贝动物中挑出来,向他比划。外公凝视着那手掌大小的仙鹤,思考着。
“风筝可比这个大多了。”外公说。
我们根据手工书上的提示,做了一些改进。比如我们找不到竹条,就换成了木条,这样一来,因为木头不如竹子柔软,本该做成水滴形的仙鹤骨架就变成了菱形骨架,我们还加长了翅膀和腿。找来外婆的旧尼龙衬衣,当作仙鹤的皮肤绷在了光秃秃的木头骨架上。终于,这只仙鹤看上去随时都能飞了。
直到这时,我才提起学校举办风筝比赛的事。据我的判断,如果我一早说了,外公就不会帮我做风筝了。
“什么时候?”“周六。”
外公沉默了良久,用毛笔在仙鹤的腹部写上了我的小名“佩佩”,然后把风筝交给了我:“去吧,别和别人的风筝搞混了。”
比赛在学校后操场进行。当我走向队伍,我的同学果然如我所料,顷刻间全部围了上来,他们对这只风筝赞不绝口。我把仙鹤平铺在地上,拉着风筝线奔跑了起来。
我一口气跑出去很远,可最终,随着我的奔跑的停止,仙鹤无力地坠落下来,像一匹终于摆脱了缰绳控制的老马,终于停下了它疲惫的脚步……我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但风筝丝毫没有一点起飞的意思,不管做出什么努力,它最终都会坠落下来。
走在回家路上,羞愧和悔恨让手里的风筝越发沉重,而我的名字——那个漂亮的毛笔字显得如此突兀,每一个笔划都像是一束滚烫的火焰,灼烧着我的眼睛和我的心。我抬手把仙鹤风筝扔进了河里。奔腾的河水很快浸湿了那只仙鹤,先是头和脚,然后是洁白的腹部,最后是翅膀——外公用整个下午一片片描绘出的褐色翅膀,还有那令人惊叹的柔软的金色翎羽。
但我没想到这一幕被外公看到了。他就站在桥头,背着手,当我看见他的时候他好像已经看了我一辈子那么久。我吓坏了,我不知道他在那里站了多久,又看了多久。
记忆中,这是外公一生中最后一次应别人的要求做东西。就这样,又过了二十年。
外公已经很多年不做雕刻了。他的腿无法走路,老年痴呆症也一年比一年严重,当我叫他“外公”,他在我脸上端详了好一会儿,好像在搜索着什么,然后终于开口叫我娜娜。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知道我是谁,是学步车上的那个外孙女?还是扔掉他的风筝的那个外孙女?
我用轮椅推着外公在公园里散步——我们已经很多年没像现在这样独处过了。草木开始由苍翠转为葱郁,微风送来对面楼上的炒菜声,遥远的狗叫声,小孩儿的嬉闹声……我和外公就那么并肩坐在初夏的微风里,我几乎有一种错觉,好像回到了宁静遥远的童年光景。这时,我忽然注意到对面的树梢上,一个金色的亮片,在微风中轻轻抖动。
“佩佩。”
我似乎听到外公叫我。我惊讶地看向他。
他伸出手,指着对面的金色亮片。有一会儿我没搞清楚那是什么东西。直到另一阵更猛烈的风吹来,那金色亮片作为局部带动了其他部分,并在风的猛烈吹动中现出全貌,于是我认出来了:那是一只翅膀。更准确地说,那是一只有着残破翅膀的凤凰形状的风筝。
“佩佩,”外公喊道。但并不是在喊我。我看见他开口的时候,那衰老无力的眼神,忽然被那金色风筝点亮了。
于是我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黄昏,我和外公如何站在河的两岸,如何目睹仙鹤“佩佩”随着河水消失不见。我还想起自己当时如何惊惶失措,想起外公的背影是如何沉默——沉默地走向他寂静的暮年。
“佩佩。”
终于,在二十年后,我随着外公一起喊出了那个名字,就像认出一个失散了多年的老朋友。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开篇用树梢上的那只风筝引发“我”对往事的回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
B.祖孙二人依据手工书的提示,对仙鹤风筝进行“改进”制作,但这种行为也为下文在学校放风筝失败埋下伏笔。
C.“我”推着外公在公园散步,周围草木葱郁,微风轻拂,营造了“我”和外公独处时亲密无间、轻松愉悦的氛围。
D.文中多次出现“二十年”,既强调了“风筝往事”时间久远,又连接了现实和回忆,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下列对文中外公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公内心向好,渴望被认可。做成学步车后他显得比平时都要快乐,但又紧张和不知所措。
B.外公喜欢木雕,做事专注。他做成的小动物栩栩如生,但对自己领域之外的东西不感兴趣。
C.外公性格固执,亲情淡漠。他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可是对家人要求之事总推三阻四。
D.外公感情内敛,不善表达。他在看到我将风筝扔进河里的时候,只是背手观望,没有交流。
(3)为什么“我”认为一早说做仙鹤风筝是为了参加学校比赛,外公就不会帮“我”做了?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4)文末外公三次喊“佩佩”,引起“我”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组卷:4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的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由于砖木材料易受寒暑风雨侵蚀,再加之修建时间久远及天灾人祸,古建筑会不可避免地受损,加固、修复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各种修复方法中,①_____,因而得到广泛运用。
首先,碳纤维材料性能优胜。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修复材料,碳纤维材料的抗拉强度更高,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结构的承载力、刚度与抗震性能。钢材材料容易锈蚀,但碳纤维材料不会。另外,②_____,能避免因修复材料自重而增加的额外重量压力。其次,碳纤维修复能更好地保证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对于古建筑的修复,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③_____。碳纤维修复很少对建筑原结构进行钻孔、打钉等物理性破坏,符合原建筑修缮的特性。例如,木料上的那些“岁月裂纹”,大都会被不着痕迹地“缝合”。第三,碳纤维修复施工难度低,工期短,对于追求时间效益的项目工程,碳纤维修复法更是省时利器。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岁月裂纹”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B.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C.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D.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8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改编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央视一套首播,将青年高加林的奋斗人生搬上荧屏,以期在与当代青年的交流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人生之路》是出路,是前路,也是一代青年人随时代大潮冲开困境迈向的人生新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