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一中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
发布:2024/7/6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审悲快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说明。
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悲快感是作为艺术活动而存在的。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能等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失去亲朋,或陷入困境,或者目睹了别人的不幸,而你又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除哀痛之外,是不会有丝毫愉悦的。因为当人遭遇不幸时,全部注意力都被苦难本身所吸引,伴随着痛感的是该如何手忙脚乱地处理后事,反反复复地考虑得失,忧心重重地瞻望未来,想超脱这一切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则是拉开距离的超越功利的观照。这样的“审悲”,也就是把苦难通过艺术这支弓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这时候,哀伤痛苦的呻吟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意象,使人在瞬间离开现实的重压而升腾于幻境。这样,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我们的回味给它添上一种甜美。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强调艺术家对感情要“再度体验”。一个男孩子在遇到狼的那一刻,他只能处在惊恐之中,无暇顾及其他。但是当事过之后,这个男孩回忆他遇到狼时的情景,将遇狼的经过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那么这种再度体验过的感情,就是审美观照,就是艺术。
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苦难是悲哀的,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并进而征服它。这样,在审悲观照中痛感就转化为快感。一出悲剧,譬如《红楼梦》,要是除去了它的富于表现力的文字,无懈可击的结构等一切表现形式的魅力,把这悲剧化为单纯的事实,用报道性的语言讲出来,那么《红楼梦》悲剧的全部的美也就失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人类的愚蠢行为而已,它至多只能引起我们某种好奇心,但要我们去欣赏它却是万万做不到了。乔治•桑塔纳说:“在艺术中,题材的真实使我们悲哀,但传达的媒介却使我们喜悦,一喜一悲的混合,构成哀情之别有风味。”
同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审悲艺术活动而存在的。人生苦难的描写所引起的感情反应是独特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审悲活动,人生苦难的描写往往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这正是审悲区别于审美、审丑等的特殊性。而怜悯和恐惧都不是单一感情,而是混合感情。在描写柔弱的对象遇到不幸时,首先,我们会觉得对象的娇嫩弱小又处在苦难中,这样处于优越地位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惋惜感。这种惋惜感基本上是一种痛感。其次,我们在惋惜的感情反应中,又觉得对象有几分秀美,这就很自然地唤起我们的同情与爱。我们对一个柔弱而又处于苦难中的对象由惋惜而转化为同情与爱的过程,也正是由痛感到快感的过程。
在描写崇高、伟大的对象遭到毁灭之时,很自然地会引起我们的恐怖,情感上仿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巨大的危险不能不让人惊慌,然而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又让人体会到普通生活难以体会到的振奋,体会到鼓舞人心的活力。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作为“最高尚的圣人和殉道者”,他让我们懂得作为一个最充分的意义上的人是怎么一回事。于是由恐惧转成赞叹,由赞叹转成震撼,而审悲痛感也就转化为审美快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审悲活动中,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变不但在情感的层面上实现,而且也在理智的层面上实现,因为我们的天性对真理是深感兴趣的。因此,描写苦难的作品总是以最强的刺激启迪我们,它具有像磁铁一样的吸引力,使我们的注意力、思考力不能不转向它。例如《红楼梦》所展示的悲剧,不但给我们以情感上的满足,而且那“一把辛酸泪”中的无穷的意蕴,那“树倒猢狲散”后面所隐藏的真理,总吸引我们去探寻,去钻研,并从这探寻、钻研中获得理性的慰藉。
(摘编自童庆炳的《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快感》)材料二:
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否则倘若坠楼的是你自己的绿珠,无辜受祸的是你自己的伊菲革涅亚,你会心寒胆裂。但是她们站在舞台时,你却袖手旁观,眉飞色舞。纵然你也偶一洒同情之泪,骨子里你却觉得开心。有些哲学家说这是人类恶根性的暴露,把“幸灾乐祸”的大罪名加在你的头上,这自然是冤枉。
看戏和做人究竟有些不同。杀曹操泄义愤,或是替罗密欧传情书,就做人说,自是一种功德;就看戏说,似未免近于傻瓜。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悲剧所描写的固然也不外乎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奥瑟罗信谗杀妻,悲剧也,而读者在兴酣采烈之际亦忘其为悲。
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虽然莎士比亚并不醉心古典,在这一点他却近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湮的。拉辛曾说:“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我不劝作家拿这样近代的事迹做悲剧。”莎士比亚也很明白这个道理,《奥瑟罗》的事迹比较晚,他于是把它的场合摆在意大利。
悲剧的“主角”和平凡是不相容的。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也没有他们那副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致引起轩然大波。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
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
(摘编自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是与现实拉开了距离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照。“距离化”在审悲活动中很重要。
B.悲剧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怜悯或者恐惧之情,但这两种感情都不是单一的,都呈现出混合情感的特点。
C.酿成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悲剧的“主角”,大都有一股傻劲儿,他们不肯像平常人一样妥协,容易引起轩然大波。
D.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莎士比亚认可这个道理,他把《奥瑟罗》的故事背景设在意大利,意在以空间的远补救时间的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等同起来,就无法区分审美和非审美的不同性质,也很难正确解释“审悲快感”这一现象。
B.悲剧为什么会让人产生快感,朱光潜不赞同用“人类恶根性”这样的观点来解释,材料一中作者也不赞同相似解释。
C.“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这句话表明了艺术作品中的“悲”既基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
D.促使人从探寻中获得理性慰藉是因为悲剧本身很难用理性去解释来因去果,而描写苦难的作品总以强烈的刺激启迪我们。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中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A.波瓦洛:绝对没有一条蛇或一个狰狞怪物,经艺术模拟出来而不能供人悦目。
B.莎士比亚: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
C.李斯托韦尔:观赏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人们会把自己提高到这些特殊人物的水平。
D.亚里士多德:悲剧所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它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审悲”,但角度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5)《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今人读之感觉到的不仅是“悲”,还有“美”,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复杂感觉产生的原因。组卷:2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釉黑花罐迟子建 退休这五年,我在黑龙江各地寻古探幽,也发挥专业优长,免费给人鉴宝,渐渐地在民间有了些名气。
爱好收藏的,最痛心的就是逢着心爱之物却无力纳为己有。比如我曾在阿城乡下一户人家,见到一个盛黄烟叶的罐子竟是金代的白釉黑花罐,其器型端庄古朴,色彩典雅高贵,釉面似有月光隐隐浮动,就像个穿着丝绒旗袍的气质美女,在勾人魂魄地望着你。见我要出高价收购这个罐子,老乡顿悟此非浊物,不卖了。几个月后我再去,房屋还在,但主人已不知所踪。
我已是第三次来依兰了。因为北宋的赵佶、赵桓二帝曾被囚于此,这里流传着很多关于他们的传奇故事,我便想去转转。
当爬到半山坡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船。这条黑駿駿的船,再次点燃了我漂流巴兰河的热望,而我有数的几次漂流,都是在日光里。想想太阳落了山,悄悄推船入水,来一个月夜漂流,独享一条河,听水声、风声和落叶声,该多享受啊。
先前漂流时,我还嫌夜晚太过恬静,波澜不惊,少了刺激。但山里的天气就是这样,几分钟前还云淡风轻,转瞬却是狂风暴雨。暴雨如注,河面雨雾蒸腾,波涛翻卷,我立刻兴奋起来。
然而持续的暴雨倾入,使得船中的积水已没过我脚踝,船开始渐渐下沉。当我意识到不妙时,也不管身处什么样的河段,赶紧朝着岸边划去。可是风越来越大,船剧烈摇摆,只两三分钟,就把我抛入冰冷刺骨的巴兰河。
救我上岸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来了。
我躺在一堆干草上,问坐在火堆旁的他,这是哪里?距离巴兰河景区,还有多远?
至于景区,他从未听说过。他告诉我他是个窑工,祖上就是干这个的。
我说,依兰这地方还有烧窑的吗,我怎么没听说过?那你是给建筑工地烧红砖的了?
他用看待俗物的眼神,同情而又失望地扫了我一眼,说他是烧瓷器的。
我问他有手机吗,我想借用一下,给家人报个平安。
窑工惊讶地看了我一眼,说,啥是手机,你到这儿,还用报平安吗?
他双手合十,说他曾祖的高祖,高祖的高祖,再高祖的高祖,都是相州很有名的窑工。
他这连环套似的高祖和曾祖,简直是迷魂阵,立刻把我绕迷糊了,我说,相州不是古地名吗?
他没理我,说他远祖是给宋徽宗烧瓷器的,你总该知道这个喜欢写字画画的皇帝吧?我说黑龙江人谁不知道徽钦二帝——赵佶和赵桓呢?那你祖上烧的瓷器,徽钦二帝能用上吗?
窑工说他祖上是窑工的头领,北俘之后,每年总会有那么一两次机会见到徽宗,金人都知道这个亡国之君懂艺术,所以对他也算宽待。
金人崇尚黑白色,但无论材质还是纹饰,都不够精美,而汉人窑工炼制的白釉黑化器物,在保持金人瓷器古朴粗犷的基础上,施以温润的釉色和细腻灵动的纹饰,所以巴兰河窑烧制的瓷器,那时很为人们所喜爱。
徽宗在筹谋后事时,悄悄给祖上一把掉落的牙齿,这些都是他来五国城后掉的。严寒的冬季少见果蔬,再加上心情沉郁,未老先衰,他掉得很厉害,这是他唯一能牢牢在握的骨肉啊。他请祖上研磨这些牙齿,施釉时兑进去,烧制一只白釉黑花罐,还特别叮嘱,这只罐子不能落入金人之手,有朝一日这只罐子回到汴京,也算归乡了。
白釉黑花罐进窑后,几乎每天一场雨,雨后必现彩虹,横跨窑上,就像给这泥壶似的窑加了一条七彩的提梁。七天之后,这只罐子出窑了,白釉润泽,釉色均匀,泛着微光,似乎能照亮黑夜;黑花枝繁叶茂,细腻油亮,每朵花蓬勃得似乎带着响声要从罐子中飞出来,实乃绝品。
窑工慨叹徽宗圣明,他的灵骨就像他的字画一样,最终还是以艺术的形式流传。
我问那只白釉黑花罐去了哪里?
窑工沉默片刻,问你真想看?他说这话时,带着颤音。
窑工起身示意我坐下,让我闭目片刻,说如果我擅自睁开眼,非但看不到白釉黑花罐,很可能失明,他这话可把我吓得不轻。
我坐下后紧闭着眼,雕塑似的一动不动。我感觉身前的火更旺了,有炙烤的感觉。大约一刻钟后,我的耳畔传来窑工的声音,说,睁开眼吧,只许看,不许问。
我是个胆小鬼,怕眼睛瞎了,窑工说完这句话,我又等了十几秒,才缓缓睁开眼。
那个罐子第一眼就有眼熟的感觉,无论器型还是花朵和枝叶的纹路,都像刻在记忆中似的,可一时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罐身的白釉仿佛巴兰河水在如歌流淌,梦幻般的黑花牡丹则如振翅的蝴蝶,真是摄人心魄。什么叫一眼千年?你看了这只罐子就懂了。我不敢发声,目不转睛地看,可最后我越看越朦胧,原来泪水已盈满眼眶。
窑工可能察觉到我无声地哭了,轻声说,你闭上眼,闻闻它吧。
我再次合上眼,闻到了罐子泛出的一股淡淡的黄烟味,这味道立刻唤醒了记忆,怎么与我在阿城乡下看到的农人家的白釉黑花罐一个味道啊。我很少为美打寒战,因为世上让人惊悚的美罕见,但这次我打寒战了,而且一发不可收。
等我再睁开眼时,白釉黑花罐不见了,窑工也不见了。
我听到“哗哗”的雨声,看来外面雨下得很大,还闻到来苏水的气味,证明我此刻在医院,接着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大夫,大夫,他醒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文物爱好者和鉴赏行家,“我”常痛心无法将心爱之物纳为己有,于是便渴望在有历史故事的地方寻找真正的文物。
B.本文写宋徽宗在筹谋后事时,要求窑工将自己牙齿研磨成粉,施釉时兑进去,烧制一只白釉黑花罐,意在突出他懂艺术。
C.“窑工说这话时,带着颤音”这一细节表明窑工遇知音时的欣喜,而“但这次我打寒战了”则是出于对瓷器的敬畏和激动。
D.“几乎每天一场雨,雨后必现彩虹,横跨窑上”,这一细节的描述给白釉黑花罐的烧制蒙上了一层神秘梦幻的色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总共三次描写了瓷器,其中开头对白釉黑花罐的描写着意突出其高贵神秘的色彩,很好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喜欢在巴兰河漂流,既呼应了开头介绍“我”有“寻古探幽”的兴趣,也为下文历险埋下伏笔,体现小说构思的精巧。
C.本文的“我”虽然是虚构的,但无论是语言、动作还是内心的感受,都细腻入微,形象地突出“我”对瓷器的虔诚和向往。
D.文中写金人崇尚黑白色,但无论材质还是纹饰,都不够精美,是为了对比出汉人窑工在烧制瓷器方面技艺的高超。
(3)迟子建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创作时说:“宋徽宗是个才华盖世的皇帝,所以我在小说中,试图从白釉黑花罐身上接近他。”说说作者在白釉黑花罐身上寄寓了宋徽宗怎样的思想情感。
(4)文中使用了时空复现的叙述方式,即现在和历史的交叉出现,现实和想象的交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作用。组卷:5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峡两岸关系74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经历多少风雨,① ,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② ,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③ ,关键在于双方确立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
(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组卷:4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告诉我们,由于审悲快感的存在,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能等同。《百合花》中小战士的牺牲使人哀痛,但读者在回味苦难时,给它增添上了一份甜美;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但在《故都的秋》中,读者透过一幅幅“悲凉”的图景,却看到了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斗争的灵魂之美……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不幸与无奈,事后如果能拉开距离,进行超越功利的关照,也会为其添上一份哀而不伤的审美快感。对此,你应该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