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牟第一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一)

发布:2024/7/2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是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风、家礼、家德、家学和家史文化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
          钱氏家训文化。传统家训,整体看是父祖长辈对子孙修身处世、齐家睦族等的教育指导和行为规约,是居家生活的家庭教科书,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道德传承的重要载体。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一是该家族始祖吴越王钱缪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嫁娶之道,教诲他们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缪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与《八训》有些重复。钱缪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恤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这在帝王家训中别具特色,为其孙钱弘依纳土归宋、实现民族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三是广德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由钱文选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辞约义丰,概括全面,语句精练优美。这篇家训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流传甚广,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指南。
          钱氏家德文化。家德文化主要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调适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维护家族的稳定和发展。家庭道德的教化和践行,像润物细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从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子孙皆绝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钱文选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她埋弟兄和睦友爱”。该家族《猴山钱氏宗谱》中“治家”条也有云,“处家之道,当恩义兼至”“兄弟乃一体所分,全要休戚相关”,等等。这种家德文化对子孙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钱氏家风文化。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家人耳濡目染,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钱氏世家尤其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中都强调,“绍续家风、宣明礼教,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钱氏家礼文化。这里所说的“家礼”有别于家德规范的家庭礼仪,即狭义的家礼。以礼相待,以仪寓教是家礼文化的宗旨。家庭礼仪的教化熏陶对家庭生活秩序维系、家庭成员关系调适以及子弟品德培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钱氏家礼教育除了在宗族学堂、义学和祠堂进行,还利用嫁娶、生子、祝寿、祭祀、聚会、升迁、求学等重要活动载体和礼仪规程来实施教育,尤其注重长辈以身示范的教育和引导。
    (摘编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钱氏家训》继承了《武肃王八训》和《武肃王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是钱氏后人的重要精神遗产。
    B.家德文化主要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来调适,家庭道德的教化和践行,要靠个人自觉,家族不会干涉。
    C.钱氏世家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武肃王遗训》都规定,破坏家风的人必须受到家法处罚而身体遭受攻击。
    D.钱氏家礼教育注重长辈的示范作用,讲究在宗族学堂、祠堂等正规场合进行,主要利用家族集体大事来实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一分结构,先总说钱氏世家文化,接着分说钱氏家训文化、钱氏家德文化、钱氏家风文化和钱氏家礼文化。
    B.文章列举《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钱氏家训》三篇家训,阐述了钱氏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
    C.文章引用《武肃王八训》《钱氏家训》中的“家庭“篇和《埃山钱氏宗谱》中的“治家”条论证了钱氏家德文化的优良。
    D.文章在论述钱氏家风文化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将钱氏良好家风所带来的好处与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危害进行了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文化即家庭、家族文化,植根于世代传承,是中华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
    B.《武肃王遗训》具有家国情怀,告诫子孙要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战争之苦。
    C.《钱氏家训》强调家庭、家族内的尊卑有序和恩义友爱,认为兄弟关系是最重要的。
    D.家礼文化以以礼相待、以仪寓教为宗旨,这里的家礼不同于家德规范的狭义家礼。

    组卷:13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家养状况下,自然的本能可以消失。一切狼、狐、胡狼以及猫属的物种纵使在驯养后,也极其锐意地去攻击鸡、绵羊和猪;另一方面,我们的已经文明化了的狗,甚至在十分幼小的时候,也很少必要去教它们不要攻击鸡、绵羊和猪的!无疑它们会偶尔攻击一下的,于是就要遭到一顿打;如果还不能得到矫正,它们就会被弄死;这样,遗传、长期家养状况下的教导和某种程度的选择,大概协同地使我们的狗文明化了。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动物在家养下可以获得新的本能,而失去自然的本能,这一部分是由于习性,一部分是由于人类在连续世代中选择了和累积了特殊的精神习性和精神活动。在某些情形下,只是强制的习性一项,已足以产生遗传的心理变化;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强制的习性就不能发生作用,一切都是有计划选择和无意识选择的结果:但是在大多数情形下,习性和选择大概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摘编自达尔文《物种起源•本能》)材料二:
          动物的“文化”行为是不会遗传的,只有通过印记和模仿由亲代传给后代。印记是幼小动物所特有的一种学习能力,亦即对周围环境的记忆。这种记忆会对其成年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将红腹灰雀雏鸟放在养父母金丝雀巢中,在其抚育下长大,其叫声与金丝雀完全一样,而对红腹灰雀的叫声既不会,也不予理会。印记之后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便是模仿。野生动物在觅食、迁徙、求偶等行为中都会遵循上一代固定不变的场所与路线,代代相传。在同一物种不同的族群中,模仿未必完全相同。对猕猴的研究表明,有些族群经常侵犯稻田,有些则秋毫无犯,不食稻谷。人们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一些聪明的海豚在觅食时会给自己戴上一个由海绵制成的“口罩”,“口罩”中央被弄成一个洞,把尖尖的嘴部伸出去。这样,海豚在海底觅食时就不致被石头、鱼等撞破敏感的口鼻处的皮肤。据研究,这种技能是通过模仿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而其他大多数海豚并无此技能。显然,这类行为是后天传授的,非遗传所致。
    (摘编自陈心启、虞泓《本能与思维:动物行为背后》)材料三:
          自然选择、个体学习和文化传承是动物行为研究的三大奠基石。文化传承是指动物通过复制其他个体的行为而学到某些东西,所以也可称为社会学习。通过文化传承可以使一些新获得的特性以极快的速度在种群中散布开来,也可以使各种信息在各世代问得到快速传递。它比个体学习更为复杂。
          信息从亲代传向子代属于纵向的文化传承,例如子代通过观察从父母那里学到东西或父母主动将某一行为传授给自己的子女等。研究人员发现,雌性成年海豚觅食时,先从海底拾取一块海绵(多孔动物门),然后将其放置在口上并利用这一工具探寻鱼获物。这种行为不是靠遗传获得的,而是靠纵向文化传承获得的。
          文化传承并不限于把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就人类来讲,大部分信息都是来自于同辈人或同龄人,这种类型的信息传递就称为横向的文化传承。斜向的文化传承是指信息在世代之间的传递,但不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在这种类型的文化传承中,年幼动物从成年动物那里获得信息,但这些成年动物不是它们的双亲。斜向的文化传承在有些动物中特别常见,这些动物没有亲代抚育行为,因此年轻个体和成年个体之间往往是非亲非故的关系。
    (摘编自尚玉昌《动物行为研究新进展:动物的文化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狼、狐及猫属物种驯养后也有攻击性
    对比
    狗甚至在十分幼小时也很少有攻击性
    推断
    在家养状况下,自然的本能可以消失
    B.强制的习性、自我选择
    具有
    使家养动物产生遗传的心理变化的作用
    促进
    家养动物获得新本能
    C.一些海豚在觅食时会给自己戴上“口罩”
    对比
    其他大多数海豚并无此技能
    证实
    同一物种不同的族群中模仿未必完全相同
    D.年幼动物从非双亲的成年动物处获得信息
    促使
    各种信息在各世代间传递
    突破
    亲代和子代的局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时,人类在连续世代中对动物选择的和累积的特殊的精神习性和精神活动,以及有计划选择和无意识选择,足以造成动物的本能的改变。
    B.“有些鸣禽中,雌鸟对潜在配偶叫声的偏爱也主要是受父亲叫声的影响”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证明“印记”会对成年个体的生活产生作用。
    C.材料三将文化传承分为纵向、横向和斜向三种,其区分依据为传承现象是出现在种群内部还是种群之间,是出现在同一世代还是不同世代。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新技能的掌握、文化的传承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个体动物身上实现,而动物本能的改变则需要连续世代的较长时期。
    (3)在作用、方式、对象等方面,动物的“学习”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

    组卷:5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一直快到天明的时候,两个人的情绪才又激昂起来。虽然少安没能说服弟弟回家和他一块办砖厂,但他们兄弟俩兴奋地议论了这两年家庭发生的变化,互相还鼓了好多劲,这使他十分高兴。通过实际观察,少安感觉弟弟的确成了大人,看来完全可以独立在外面闯荡——他现在对这点倒可以放心了。归根结底,孙少安还不是那种纯粹的老农民意识;他多少还有点文化,本质上又不属那种安于现状的人……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儿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摘编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孙少安是个有文化的人,本质上又不属那种安于现状的人,这为下文他决定重建学校作了铺垫。
    B.小说中以孙少安为代表的先进农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投资办教育,致力建设新农村。
    C.作者认为以刘玉升为代表的一部分农民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他们希望通过建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D.小说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为线索,重点描写孙少安的心理变化。
    (2)文中的画线句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都提到了“月”与“梦”,但两者的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试做分析。
    (3)双水村出现了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请你用文本二的理论来分析,他们是“有机的团结”呢,还是“机械的团结”呢?

    组卷:17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老宅倚山而居,门对南山,山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好像一幅水墨画勾勒的粗线条。老宅的光阴缓慢,不知何时,喜欢上听雨,秋风细雨是丝丝凉意,雨声即心声。听到的是雨声,①_______,②_______。诗词里的秋雨是多情的,有了灵魂,多了愁意,浇淋一段愁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孤寂清冷。干旱的黄土地,等待一场雨的浇灌,想那黄土下小麦的种子,在欢快地吮吸雨露。屋内炉火的暖意,隔却秋雨的微凉。院中晚开的芍药,一朵花鲜亮,在风雨中摇曳多情的裙摆。大黄在墙角下蜷缩,弃拉着耳朵,时而悠闲看雨,时而闭目小憩。秋雨中的村庄比平常多了几分静,村庄里的雨多情而舒缓。十月,我与老宅的一场秋雨邂逅,多出几分难得的闲适与惬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心中的秋意昂扬,富有诗情。
    (1)文中画波浪线处改为:故乡的老宅靠着山,对着南山,山上有大片的梯田,远看只能见到线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2)请仿照“听到的是雨声”,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两个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先后引用李清照和刘禹锡的诗词,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

    组卷:9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朝宰相韩滉曾担任三吴长官,对于任用的幕僚都能根据才干安排适当的职务。有一次,他在家中接待一个前来求职的年轻人,此人看上去不善言谈、不懂世故,脾气还有些古怪。一旁的介绍人感到非常尴尬,觉得这个年轻人不会被看中。不料,韩滉却留下了这个年轻人。因为韩滉从这个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任命他为“监库门”。年轻人上任后,果然不出其所料,恪尽职守,库亏之事极少发生。冯梦龙在《智囊》中点评:“用人如韩滉,天下无弃才,无废事矣。”
          以上内容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