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0 4: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选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丝绸之路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B.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汉族、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北游牧民族都是其重要的开拓者。
    C.中原王朝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各项治理措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
    D.古代丝绸之路既联结着汉族和北方、西北少数民族,也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了“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五段阐述了古代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东西方关系两个方面的问题。
    C.“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的例子肯定了北方、西北少数民族对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的重要贡献。
    D.文章第五段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法阐述了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方、西北游牧民族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和游牧民族的经济特点决定了它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B.北方、西北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缘,并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C.对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起着主体作用的是北方西北的游牧民族而中原王朝则起着重要作用。
    D.“一带一路”所经国家和地区是世界各族人民人文交流的活跃之地描绘着他们交流融合的五彩画卷。

    组卷:8引用:2难度:0.8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楹联进校园等等。总体而言,大多属于艺术类范畴。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需要进入所有学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在这些问题上着力,庶几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
          传统文化浩瀚博大,涵盖万有,但各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等同。在学风浮躁的当下,某些表演性强、热闹、花哨、容易显示成就的活动,可能成为首选,但它注定是光开花、不结果的造势运动。而德性教育,不仅社会能见度低,而且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努力,短期内不容易见成果,却是我们民族的百年大计,任何一位希冀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校长都应该在这一关键点上有所作为。
    (摘编自彭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      材料二:
          某杂志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本报讯(记者施剑松)传统文化教育赢得小学生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来自北京多所小学的反馈表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师资缺口,是阻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原因。
          日前,在阅读推广中心举办的“优秀传统,阅读领航”校长沙龙上,北京东城区一位校长指出,现在的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帮助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学校迫切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撑。北京海淀区一位校长呼吁,应加大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
          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入口。他向参会嘉宾系统介绍了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项目后指出,成体系的阅读设计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将有效提升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须突破师资瓶颈》)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有形的笔墨书香可以承载传统文化,无形的互联网大数据亦可容纳它。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应当提供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即适合各类学生阅读的读本;二是将中华文明礼仪列入学校必修课,用必修的方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年轻一代的心灵。
          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了课本,依然还不够,让学生们真正将传统文化吸收,使其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关键。面对皎洁的月光,能感受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面对离别,会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爱情,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情调。当这些诗词代表的传统文化真正内化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当中,我们便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继承和诠释。
    (摘编自王学永《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脑入心”是根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学风浮躁的当下,学校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就选择表演性强、热闹、花哨的传统文化形式进入校园。
    B.阅读推广中心在通过阅读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方面率先进行了尝试,有效提升了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C.德性教育和“术”性教育一样不容易见成效,但它仍然是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的关键点。
    D.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透彻,师资不足已经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之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支撑点,不可偏离。
    B.“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C.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有形的纸质书籍已被大量使用,但是无形的互联网则还未被利用。
    D.让传统文化真正内化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当中才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真正的继承和诠释。
    (3)请结合材料就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撤标
          技术楼建成,要进行室内装修,按照工程管理规定得招标。三百万左右的标的,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工程了。这一块正好归布小朋管,他坚持严格招标,不看关系。师党委会上,他说:“我来得罪人,你们不用怕,都推我身上。”
          前来投标的公司共有十六家,布小朋把标书拿来看,一家名叫文新经贸装饰有限公司的标书吸引了他——吸引他目光的是其法人代表的名字——康文定。
          布小朋脑袋“嗡”地响了一下,他揉揉眼睛,确认没有看错。会不会是重名?这世上叫康文定的,不止他一个。但是直觉告诉他,不会是别人,就是这个康文定,这个与他的命运,与姐姐布花一家的命运密切相关的人。
          现在基地能想起康文定这个,名字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偶尔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有的说他发了大财,有的说他负债累累,家庭婚姻生活似乎更是一团糟。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康司令的这个儿子是好人,就是管不住自己,他这辈子,坏就坏在这上头了。”
          布小朋目光抚摸着标书上康文定的名字,居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真希望他打个电话过来。没有康文定,自己不可能入伍,也不可能现在还能留在军队中。如果康文定提出来,照顾一下他的公司,布小朋也许会的,哪怕自己打自己嘴巴,违犯一次规定,他也能豁出去。
          到了快下班的时候,桌上电话响了。布小朋拿起电话,是个十分陌生的声音,对方问:“您是布师长吗?”
          布小朋说:“我是副师长布小朋。”
          对方说:“布师长,您有个老朋友,晚上想请您坐坐,他在布谷鸟酒家等您,从你们师部大院北门往西走,过一个路口就是。”
          对方不等他回答,就把电话挂了。
          布小朋一下子猜到,这个所谓的老朋友,就是康文定。看来他真打自己的主意了。他没有犹豫,下了班,换上便装,径直走了过去。刚才打电话的是康文定的司机小辉,此刻小辉就坐在酒店门口的一辆奔驰车里,多年前他在康司令家见过布小朋一次。见布小朋过来,小辉从车里出来,打个招呼,就在前面带路。布小朋一把拉住他,说“我自己进去。”
          到了三号包间门口,布小朋停顿一下,平静一下内心,缓缓推开门。沙发上,一个中年男人蜷缩着,似乎睡着了。此刻,布小朋眼里的康文定,头发白了一半,眼角皱纹深刻,看上去感觉背也有些驼了,留在他印象中的那个身形挺拔、相貌英俊的小伙子,成了眼下这个几乎完全认不出来的老男人,岁月给出的答案就是这样残酷。
          康文定突然醒了,猛地一下站起来,然后又愣在那里。二人都愣着,不知第一句话该说什么。还是布小朋打破沉默,他伸出手,两个人的手握到一起。
          布小朋说:“康参谋,你还好吧?”
    “还好。小朋,你都当副师长了……我早想到会有这一天,祝贺你……”
    “谢谢。
          二人落了座。服务员端上来四个菜,启开一瓶红酒,过来倒酒。康文定抓过酒瓶,给自己倒上,说:“我知道你不喝酒,你就以茶代酒吧。”其实如果康文定给他倒一杯,他是不会拒绝的,不知为什么,今晚他特别想喝一点,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这样的欲望。喝了两杯酒,康文定放开了一些,忽然问了一句:“你姐……她还好吗?”
          布小朋心中一阵剧痛,愣了好久才说:“……她去世了……都六年多了。”
    “咣”的一声,康文定手中的杯子倒了,酒洒了出来,他慌忙地扶起杯子。他喘着粗气,抬拳捶了下脑袋,摇头不语,许久才说:“……怎么会呢?怎么会呢?……你姐她是个好人……”
          布小朋此刻心中充满了愤怒,他攥紧了拳头,真想一拳把对面的人打倒在地。但是他不能打,他打不出去,他把拳头张开,又是许久才说:“……我姐说,你也是个好人……”
          康文定冷笑了一声,似乎不同意这个说法,伸手拿起酒瓶,倒满一杯,端起,“咕咚”一声全灌了下去。
          布小朋耐心等待康文定说出参与投标之事,如果他张嘴求情,他一定满足他。康文定快要喝醉时,终于扯到这上头,他舌头打着弯说:“小朋,今天来找你,一是我特别、特别、特别想见你,二是我想告诉你,我参与你们技术楼的投标了。”
    “我知道。”
    “以前我不知道你管这事。我来的目的,是想告诉你,我想——撤标。”
    “……为什么?”
    你和我爸是一样的人,办事认真,我掺和进来,会让你为难。
          这话让布小朋一热。愣一下,他说:“我不怕为难。”
    “谢谢。但我还是决定撤标。”
          康文定把一瓶酒喝下去,人就醉了。布小朋叫来小辉,两人把康文定抬上车。布小朋望着奔驰车在黑夜里往前驶去,两个尾灯一闪一闪,渐渐不见了,被黑暗吞没。
    (选自陶纯《一座营盘》,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比,突出了康文定的落魄和颓唐,表现了布小朋对康文定的怜悯,为下文写他说“不怕为难”做了铺垫。
    B.小说将布小朋置身于情感与利益交织的“练兵场”中,借由他所面对的严峻考验,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C.在与康文定见面的过程中,布小朋虽然对康文定有愤怒,但是他还是一心只想知恩图报,决定把标的给他。
    D.小说结尾布小朋望着汽车尾灯被黑暗吞没,这一闲笔通过对实有生活情境的随意点染,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
    (2)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小说的线索,并从情节方面说说小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3)请结合文本探究文中画横线语句在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主题方面的作用。

    组卷:0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本报北京3月22日电   3月15日至17日、3月20日至22日北京出现了两次沙尘天气。沙尘暴项目组专家透露,3月15日的沙尘天气过程,每平方米降尘量为25克,按北京地区面积约为1 040平方公里计算,北京总降尘量为2.6万吨;3月20日的沙尘暴过程每平方米降尘量达到29克,该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两次沙尘天气,北京总降尘5.6万吨,相当于每个北京人“分得”10斤尘土。

    组卷:5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作文。
          (1)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史称“五四”运动。“五四”精神的内涵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2)鲁迅说: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3)2019年4月30日,最高领导人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作为身处新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学子,这些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立足自身,联系现实,写一篇演讲辞。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