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广西梧州市苍梧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发布:2024/6/2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的思想中是否具有世界主义的内容,我们首先还是从《论语》入手。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篇》4.1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在意的是道德,小人在意的是乡土。我们知道,君子不仅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后世所有真正儒家人物追求的理想人格。因此,这句话显然表示,对孔子来说,一个君子人物念兹在兹的应该是自己的品德,而不是眷恋和附着于自己的乡土。
          孔子这一思想的表达,在《论语》中不止这一句。他还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篇》14.2),意思是说:一个士人如果贪恋家室乡里的安逸,是够不上“士”这一称号的。如果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说得还较为平和,那么,“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这句话,语气显然更为强烈。前者所表达的意思,在后者中得到充分的呼应和进一步的说明。而这两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要点:在孔子的心目中,一个人应以君子人格的追求为目标,不应当被地域观念所限。这一看法在后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说苑》中便有“安土重迁,谓之众庶”(《修文》)的话,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安于故土,不愿意在不同的地方流动,就只不过是庶民之流,不足以成为士人。这显然和孔子“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的意思完全一致。
          除此之外,孔子还说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篇》5.7)这样的话。一方面,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推断出,这多半是孔子周游列国、屡屡碰壁之后的沮丧之词;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乘桴浮于海”并不意味着孔子放弃了他理想,而是表现出他在积极地寻觅与开辟新的可能。对孔子来说,焉知“海上”与“海外”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让他的抱负得以施展,让他的理想得以实现呢?关键在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仅没有将其理想陷于一国一地,甚至没有陷于中土。
          孔子这种不为地域所限的意识和襟怀,在《论语》“欲居九夷”的记载中,也同样有所反映:“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篇》9.14)当孔子打算迁居到九夷那样的偏远和落后地区时,有人认为那里过于简陋、不便居住。但孔子的回答却是,只要是君子在那里居住,就没有什么简陋可言了。这表明,他更在意的是内在的精神生活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但他有迁居九夷的想法,首先表明的正是他对于地域观念的超越。
          和孔子朝夕相处的弟子们受到了孔子这种思想的影响。当子夏说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篇》12.5)时,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这句话本身所显示的那种s超越特定地域的自觉之外,也由此可以推知,孔子那种不为地域所限的价值认同,想必在其日常生活中是时常有所流露的,所以,子夏在安慰司马牛时才会如此自然而然地讲出这样的话。
          以上根据《论语》记载的文献,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孔子那种超越地域的世界主义思想。
    (摘编自彭国翔《作为世界主义者的孔子:思想与实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想探知孔子的思想中是否具有世界主义的内容,研究者必须首先从《论语》入手。
    B.《论语》中提到的君子不单单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后世很多的儒家大人物追求的理想人格。
    C.《说苑•修文》就受《论语》的影响,也把君子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认为人不应被地域限制。
    D.《子罕篇》的记载表明,孔子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品德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这是他对地域观念的超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观点鲜明,作者从《论语》记载的文献入手,探究了孔子思想中所具有的世界主义。
    B.文章将《里仁篇》与《宪问篇》中的句子进行对比,突出孔子不被地域观念所限的思想。
    C.文章引用《公冶长篇》中的话,是为了证明孔子没有将其理想局限在一国一地甚或中土。
    D.文章末段呼应首段,进一步地强调了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思想中的世界主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论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世界主义者的孔子表现出的不为地域所限的君子的意识与襟怀。
    B.由“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可知,孔子是不赞同安土重迁的,特别是不支持君子眷恋乡土、安于一隅的。
    C.由“子欲居九夷”可推出,孔子周游列国屡屡碰壁后,想在九夷这块比较偏远的地方寻觅与开辟新的理想。
    D.从《颜渊篇》子夏的话中可知,孔子的言传身教,让他的学生也表现出了超越特定地域的自觉的胸怀。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犁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商代的甲骨文里有犁;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头;陕西出土的秦国铁犁,翻土更深,这是犁先进的一个标志。汉代的中国,由于铸铁技术的飞跃,铁产量大大上升,中国犁随之实现了升级,用铸铁头套在木犁头上。犁头分成了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位。汉代初期,耕地要两牛三人,有人负责做垄,有人负责敲碎土块,几个人,协力完成,比较麻烦。到了汉代中期,由于使用了优质犁,耕地只需要两牛一人了。东汉时推广了一边犁地、一边播种的铁耧犁。
          由于犁的进步,犁地不再是需要多人协同的麻烦事,一家一户也可以搞定,中国小农经济开始了。而且,中国农民习惯用犁耕形成垄和沟,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方便在田里留下道路,方便农作,第二年翻耕还可以变沟为垄,变垄为沟,相当于轮耕。
          中国的曲形犁壁,切开土壤的尖铧与推土壁之间是光滑的曲线,可以轻松地划出又窄又细的土沟,不会因为土坷垃和杂草的阻挡,一次次停下来清理。17世纪,这种犁被荷兰人带到了欧洲,又推广到全世界。
    (摘编自小白村《曾领先世界的中国铸铁犁》)材料二:
          2012—2022年这十年,科技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组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了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这十年,推进生产机械化,聚焦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机插机抛等薄弱环节,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这十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十年前提高了0.052。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比201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这十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超过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为全球贡献了最多的新增绿化面积。我国绿色低碳产业链条加快构建,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健全,绿色低碳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全域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现了全链条循环利用、全值利用。
    (摘编自马爱平《十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粮食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目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各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除了部分环节还依靠人力完成外,多数粮食生产基本完成了“机器换人”的历史性转变。
          与传统的人工种田相比,农机的应用有利于贯彻科学种田的理念,采用标准化作业,可以有效减少粮食播种环节的种子浪费、降低收割环节的损失率,保证粮食有较高的产量。更为重要的是,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高,能够有效抢抓农时,增强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在我国18亿亩耕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耕地在丘陵山区,丘陵山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这是因为我国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差,地块小而分散,到处都是“巴掌田”“鸡窝地”,种植结构复杂、品种多,粮食、经济作物的间套作普遍,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短缺。丘陵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田间道路狭窄崎岖,农机下田难、作业难、转运难。各地要加快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加快适应丘陵山区农机研发制造,全方位提升丘陵山区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挖掘丘陵山区粮食增产潜力。
          智能化、无人化是未来我国农机发展的方向。我国智慧农业方兴未艾,无人农场、农机小镇在各地四处开花,农机深松作业监测、农业无人机植保、农机无人驾驶、收获产量监测、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等智能化装备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农民从会种田变为“慧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拿着手机搞田管”。当前,我国农机正处于从机械化向智能化发展的阶段,还要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网络信息无死角、全天候、低成本覆盖,加快培养掌握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提高粮食生产智能化作业水平,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
    (摘编自刘慧《加速推动农机智能化进程》)(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时期到汉代,犁不断进步,便于使用,节省了劳动力,由此开启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
    B.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显著提高,为世界贡献了最多的新增绿化面积。
    C.17世纪,中国先进的曲形犁壁被推广到全世界;今天,中国农具的机械化水平仍然领跑世界。
    D.目前,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丘陵山区是农机化发展的“洼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这说明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
    B.与传统农机相比,机械化、智能化农机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表明科技有效驱动农业发展。
    C.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作业对粮食增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D.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发展进入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
    (3)十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哪些成就?未来我国农业从机械化向智能化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

    组卷:0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乌镇
    陈忠实
          ①东溪河紧紧贴着两岸人家的墙根流淌。这一岸的正门,隔河对着那一岸的后门和后窗。河不宽,水量却充沛,人是无法涉水而过的,就有好多座拱起来的桥,把东溪河两岸的人家连结起来。这条河让我联想到人体的主动脉,镶嵌在这个古老镇子的躯体之中,无声无响地涌动着,也滋润着这一方古镇,竟然有一千余年了。
          ②一千余年的古镇或村寨,无论在中国的南方或北方,其实都不会引起太多的惊奇,就我生活的渭河平原,许多村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纪年之前,推想南方也是如此,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太悠久了。我从遥远的关中赶到这里来,显然不是纯粹观光一个江南古镇的风情,而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的茅盾先生,出生并成长在这里。这个镇叫乌镇。乌镇的茅盾和茅盾的乌镇,就一样萦绕于我的情感世界,几十年了。
          ③游览在东溪河上,我的思绪里便时隐时浮着先生和他的作品。周六下午放学回家的路,我总是选择沿着灞河而上的宽阔的河堤,这儿连骑自行车的人也难碰到,可以放心地边走边读了。隐蔽在灞河柳阴下,我在那一段时日里,集中阅读茅盾的《子夜》《蚀》《腐蚀》《多角关系》,以及《林家铺子》等中、短篇小说。那时候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课余时间很多,为保存因食物缺乏而有限的热量,最好不运动。我因此而获得了阅读小说的最好机遇。我已记不清因由和缘起,竟然在这段时日里把茅盾先生所出版的作品几乎全部通读了。作为一个偏爱着文学的中学生,没有任何企图去研究评价,浑然的感觉却是经久不泯的钦敬。四十余年后,我终于走到诞生这位巨匠的南方古镇来了,这镇叫乌镇。
          ④从东溪河的一座宽敞的石拱桥上过去,才进入乌镇,头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叫观前街。茅盾故居就在这条街巷里。街巷石条铺地,洁净清爽。两边或高或矮或宽敞或窄狭的门面,挤挤挨挨不留间隙。令我感到奇异的是,所有面向街巷建筑的前檐的墙壁,几乎一律是用松木板镶嵌而成,而且一律不刷油漆,不涂饰料,不作装潢,裸露着松木木板的原本颜色,一圈一圈木纹丝路乃至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树旋儿都清晰可辨。墙是木板墙,门是木板门,窗是可装可卸的木板窗扇。站在街巷里往前看去,尽是略为陈旧的米黄色木板壁垒,油然而生思古的朴拙。我便惊奇,这样原封不变的整个一个镇子的建筑如何保存得下来,五十多年来频仍的运动的劫难何以逃躲?
          ⑤茅盾故居坐北朝南,宽大的门面,高耸的屋脊,当是观前街上最气魄的宅院之一。四开间砖木结构的楼房分为东西两院,都有前屋和后楼,中间是庭院。东院购置建造在先,称为老屋,后建的西院顺理成章被称为新屋。东西两院之间有一道隔墙,下有门道,上有楼梯沟通。在窄窄巴巴的小铺店小门面构成的建筑群里,茅盾故居就显示出大家富户的气派,即使今天我站在作为纪念馆的庭院里,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家业兴旺的气象。
          ⑥我在这里看到茅盾落生的那间屋子,倒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天才落生在任何一间屋子都是合宜的,也无关紧要。我更感兴趣的是那间家塾,内有三张至今仍油光锃亮的小方桌。茅盾就是在这间屋子的某一张桌子上铺开纸笔和书本的,一位中国新文学的大师开始启蒙。老师是他的祖父沈砚耕和他的父亲沈永锡。家业富足以后首先就让子孙读书,是这个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南方是这样,我生活的关中也是这样。只有揭不开锅交不出学费和买不起笔墨纸砚,才忍痛让孩子失学。茅盾的祖父和父亲在教着五岁的茅盾开始念书写字的时候,寄望自然是深厚至殷的。我想他们肯定没有料及这个在他们膝下一句一句背诵、一笔一画练习着毛笔字的后人,会成为一个写作新小说的作家。
          ⑦老屋后楼下层的一间作为客厅,茅盾的祖母曾在这间屋子里养蚕。据说少年茅盾曾参与搭手和祖母一起干。由此自然联想到我曾经在中学课本上学过的《春蚕》,文中那个因养蚕而破产的老通宝的痛苦脸色,至今依然存储在心底。我却顿然意识到养蚕专业户老通宝的破灭和绝望,茅盾在自家的深宅大院里是难能体验感受得到的。他少年时期的生活和读书,得益于这个宅院的创业者;他后来作为一个新文学的作家,眼睛和心灵却又投注到无以数计的日趋凋敝的老通宝们的茅屋小院里去了。于今想起在中学课堂上学习《春蚕》时的感觉,竟然没有因为老通宝是一个南方的蚕农而陌生而隔膜,与我生活的关中地区的粮农、棉农、菜农在那个年代的遭际也没有什么不同。这种感觉对我一直影响到现在,不大关注一方地域的小文化色彩。一个儒家学说,又在同一个历史进程中颠簸着的同一个民族,要寻找心理秩序和心理结构的本质性差异,是难得结果的。
          ⑧从故居出来,站在观前街上,再回头观瞻这幢宅院,脑海里倏忽跳出了破旧的蛋壳。曾经诞生过一只公鸡的蛋壳。追寻这只蛋壳为什么会生出这样一只伟大的公鸡是没有答案的,其意义也近乎于无。于这只公鸡来说,那对于黎明近乎本能的呼唤啼叫,才是中国南方也是北方无以数计的老通宝们的期待……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一千余年的古镇或村寨,……不会引起太多的惊奇”,说明作者对纯粹的乌镇的风土人情,并不十分感兴趣。
    B.游览在东溪河上,作者想到少年时在灞河河堤上、柳荫下阅读茅盾作品的情景,表达了对茅盾先生由衷的钦敬之情。
    C.本文行文叙事集中紧凑,两条线索交织进行,一条是行踪,另一条是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惊奇、钦敬到领悟、释然。
    D.游览中,作者不断在感受,在联想,在比较,在讶异,在思绪的时空里上下浮沉,抒发着对乌镇的独特感受和认知。
    (2)作者在参观茅盾故居时,对茅盾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哪些清晰而深刻的认识?请简要概括。
    (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内涵,并赏析其中画线的语句。
          于这只公鸡来说,那对于黎明近乎本能的呼唤啼叫,才是中国南方也是北方无以数计的老通宝们的期待……

    组卷:7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ChatGPT一经推出,便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最近一段时间,ChatGPT的爆火,不仅让很多人参与到跟风使用当中,①       
          其中,②       ,就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会写作业、写论文、写演讲稿……ChatGPT的确在很多领域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能力。它的这种“超能力”若完全被无差别地应用到教育活动当中,的确值得警惕。一方面,它可能会给“作弊”增加一层保护色,③        ,在眼下看可能仍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当ChatGPT成为学习中的一种依赖,它还可能矮化教育的价值,从而弱化学生解决问题及批判性思维。因此,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针对ChatGP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出一些否定性规定,就目前看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不过,面对ChatGPT所象征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对于它可能给教育界带来的影响,显然还需要更深刻的思考和必要行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句子中的“让”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
    B.抱歉,这件事让你为难了。
    C.让我看,这事八成能成功。
    D.他还真是神勇不让当年啊!

    组卷:5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材料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到:“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这一年发生的地震、洪水、干旱、山火等自然灾害和一些安全事故,让人揪心,令人难过,但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
          漫画中的“再见”和文字材料中的“前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你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态势,并结合当代青年自身,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5引用:10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