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贵州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1/5 18: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阳明弟子黄绾将王阳明的学术概括为“三大要”,即“致良知”“亲民”和“知行合一”。其中,“亲民”为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既是其对心学的重要贡献,也是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重要特征,体现着王阳明一生的执政理念。
          虽然王阳明称“政良知”是其“一生之精神”,后人多将“知行合一”视为其思想的核心,但在王阳明自己看来,无论是“知行合一”还是“致良知”,都是为“亲民”,并特别提出“政在亲民”。可以说,“亲民”“政在亲民”,实为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但往往为后人所忽略。
          王阳明通过徐爱等弟子及《传习录》。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一方面,所谓“亲民”,就是孟子“亲亲仁民”之意,“亲之”和“仁之”,“亲民”也就是“仁者爱人”。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大学》中的“明明德”,“安百姓”就是《大学》中的“亲民”。另一方面,所谓“亲民”,就是“爱民”、安百姓,就是关心百姓的生计疾苦。王阳明特别告诫徐爱: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拟“老佛”。如果只是“明明德”,那就停留在“老佛”的层面;既有“明明德”,又“亲民”,这才是孔子的主张,这是“圣人之道”和“佛老之教”的根本区别。
    “亲民”还是“新民”,既是王学和朱学的学术分歧,也是他们执政理念的分歧。应该说,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是既主张关心民众的物质生活即“养民”,也关心民众的思想教化即“教民”,但是,哪个处于第一位、哪个处于第二位,却关系执政理念的不同。这也是先秦儒家和法家以及此后儒家学说中不同流派的重大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问题。王阳明及王学首先关心的是“物质”,是“养民”,故有“亲民”之说;程朱及朱学首先关心的是“精神”,是“教民”,故有“新民”之说。
          在王学“三大要”中,最早提出的是“知行合一”。那么,“知行合一”灵魂或真谛是什么?关键在于对“知”的理解。王阳明在给学生陆澄的信中,对此做了明确的阐释:“《易》谓,‘如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著(说清楚)也。此知行之所以二也。”“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此心之本体”。这才是其核心或灵魂;“知行合一”的“行”。是“致”,是达到“良知”的功夫。
          自从揭示出“致良知”这个“一生之精神”后,王阳明就比较少说“知行合一”了,因为“致良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涵盖了“知行合一”。使“知行合一”从根本上区别于“格物致知”。而王阳明的学说,也只有在“致良知”提出之后,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真正有了自己的“精神”。有了“致良知”,不但为“知行合一”注入了灵魂,也使“亲民”在“王学”中的地位清晰起来。
          有学生向王阳明“问政与学之要”,王阳明明确指出,明德即是“良知”,“明明德”即是“致良知”,“良知”与“亲民”本为一体;作为“体”和“本”的“明明德”“致良知”,与作为“用”“末”的“亲民”“政在亲民”本为一事,是一个整体,如树之干和树之梢,并无轻重之分。“明明德”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明明德”,“致良知”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出“致良知”(王阳明《大学问》)。
          所以,在王学“三大要”中,“致良知”为体,“亲民”为用,体、用本为一事。“知行合一”的“知”既正对事物的认知,更是自我的“良知”;而且,“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与“致良知”一样,“知行合一”为的也是“亲民”。否则,无论是“致良知”还是“知行合一”,皆非“真知”。
    (摘编自方志远《“亲民”:王学要义所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弟子黄纳将王阳明的学术概括为“三大要”,其中,“亲民”体现若王阳明一生的执政理念。
    B.后人多将“知行合一”视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往往忽略其“亲民”这一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
    C.王阳明的“亲民”思想既有对前贤学说的继承,更有自己的阐释与界定,并成为王学思想的核心。
    D.王阳明为了使自己的学说真正形成体系、真正有自己的“精神”,因而提出了“致良知”的说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亲民”思想时,阐释了其由来、概念、意义以及与“新民”的区别。
    B.文章论证方法多样,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运用自如、,说理透彻、明白。
    C.文章采用并列结构,围绕着“亲民”这一核心思想从三个方面对王阳明思想进行阐述。
    D.文章论述语言出色,既有学术性,体现出严谨的一面,也有思想性,启发读者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的执政理念存在明显的不同,王阳明关心的是民众的物质生活即“养民”,不太重视民众的思想教化。
    B.王阳明首先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是“良知”,“行”是达到“良知”的功夫,这与“格物致知”有明显的不同。
    C.王阳明指出。“明明德”即是“致良知”,其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明德,“致良知”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休现出“致良知”。
    D.在王学“三大要”中,“致良知”为体,“亲民”为用,“致良知”为的也是“亲民”。因此“亲民”比“致良知”更重要。

    组卷:8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剧种如何在传承中日臻完善?一部经典如何在传承中存续精华又不断创新?文化传承中,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探索。本报(《人民日报》)邀请名流大家分享有代表性的传承实践,以启迪当下。
          记者(曾玲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把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好,是重要课题。其中,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传承,一直备受关注。您认为昆曲传承的关键是什么?
          蔡正仁(昆曲表演艺术家):“守正创新”。戏以人传。昆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艺术。不像有些行业可以靠书本学知识,昆曲靠的是演员代代相传,靠老师教学生一招一式,这些东西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昆曲的师承很重要,“传”主要靠老师,“承”主要靠学生,两者不可缺一。
          记者:600年昆曲历史悠久,其发展史如同不谢幕的长剧,场景变换,人物更迭,起起落落。昆曲在传承方面遇到的问题颇具典型性。剧种的传承发展有什么内在规律吗?
          蔡正仁:19世纪20年代时,已经没有多少地方唱昆曲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有识之士在苏州办了“昆剧传习所”,招了四五十个学员,就是“传”字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只剩下20多位“传”字辈老师。1953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开始招生,聘请“传”字辈老师入职。1954年3月1日正式开学,就是俗称的“昆大班”。我12岁进了“昆大班”。1956年5月18日,新编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周恩来同志看完后,评价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有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才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昆曲的火种保留了下来。
          记者:可见艺术的发展与其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蔡正仁:是的。昆曲是中国戏曲的高峰,象征着中国人精神层面中风雅的部分。它像阳春白雪,也比较脆弱。
          记者:戏曲的传承,靠的是人,这是大学问。您认为,目前昆曲传承面临哪些问题?
          蔡正仁:当下年轻演员会的戏也许更少,还存在唱念不够规范的现象。目前,昆曲界存在行当不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的行当有好演员,有的行当没有,特别是花脸、老生、正旦、老旦等,严重匮乏。
          记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避免昆曲传承过程中的代际衰减问题?
          蔡正仁:昆曲发展形势越好,从事昆曲的人越要保持头脑清醒。流于浮躁、仅满足于视频上学,绝不可取。潜心学习、不偏废基本功,才是正道。戏曲传承还要打破“门第之见”。比如武旦戏,京剧的好多武旦戏都是从昆曲学来的,我们没法在自己门里学,就要想办法跨剧种来学。保持长处,修补短处,才能把昆曲传承好。
          记者:我们常说,“学艺要有悟性”,您如何理解和培养戏曲演员的“悟性”?
          蔡正仁:梨园行有句话,叫“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刚学三年,老师一招一式都能模仿,不知其所以然。再学三年,一旦体悟奥妙,觉得自己不行,反而是质的飞跃。这就是“初学三年”与“再学三年”的关系了。
          记者:文化传承的确是要花功夫、花力气的事情。您从12岁开始便再没离开过昆曲,这种坚持特别有意义。
          蔡正仁:学艺68年,我更能体悟昆曲的魅力,也更觉“寸步难行”。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昆曲将有更大发展潜力。一个剧种的传承在于它自身的价值,昆曲本体的艺术性毋庸置疑,所以,我相信它会越来越好。我们要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学好、演好,传承好昆曲,踏踏实实地奋斗。
    (摘自《600岁昆曲为何魅力不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有很多剧种,关于戏曲传承的话题有很多,而文中把已有600年历史的昆曲传承作为访谈内容,无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B.蔡正仁在回答了昆曲传承的关键“守正创新”之后,话锋一转,谈到了“戏以人传”,原因是,人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蔡正仁在访谈中回顾了昆曲的诞生、兴起和发展的历程,重点放在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昆曲的抢救,突出了艺术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D.在蔡正仁谈到昆曲的传承相关问题时,曹玲娟认为他的坚持很有意义,蔡正仁也穿插讲述了自己从事昆曲的人生经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日报》作为组织方,本次访谈聚焦戏剧的传承与创新,期望名流大家分享有代表性的传承实践,从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借鉴。
    B.曹玲娟作为访谈记者在提问题时又加以简明扼要的点评,展示了清晰的思路。如“可见艺术的发展与其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C.蔡正仁认为,昆曲存在着行当不全、发展不平衡、年轻演员会的戏少且唱念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潜心学习、不偏废基本功和跨剧种学习。
    D.访谈中蔡正仁引用“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的梨园行话,既突出了行业特点,也批评了年轻演员流于浮躁的现象。
    (3)记者曹玲娟在访谈中主要提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请任选三个方面的问题归纳出这些问题的结论。

    组卷:9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解冻
    迟子建
          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
          小腰岭的女人恨透了泥泞,一旦暖阳照拂得屋顶的积雪脱胎换骨,屋檐滴答滴答地滴水了,她们便不愿让老人出门,不愿让男人喝酒,更不愿让孩子玩耍。不然,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女人们没办法,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若是外乡人这时节来小腰岭,看着一村人衣衫褴褛的,会说:“这村子穷掉底儿了!”
          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他就是小腰岭的小学校长苏泽广。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虽然他倍加小心,可是回家的时候,裤脚还是溅上了泥点,鞋帮沾满了污泥。他老婆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年,他被发配到畜牧厂养猪。平反后的苏泽广官复原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得锃亮,然后又捧出中山装,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小腰岭人看他穿着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说:“臭老九又抖起来了!”
          苏泽广这天下班回家,滚了一身的泥水,显然他是摔倒了。黎素扇气青了脸,嚷着:“我说让你穿破衣服吧,你非不干!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苏泽广吁了一口气,边脱衣服边说,“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
          “什么会呀,要去兴林?”黎素扇问
          “我要是知道就好了。”苏泽广说,“邮递员下午送来急件,我打开一看,是教育局发来的,让我后天到青峰报到,然居去兴林开个紧急会议,特别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
          黎素扇“哎呀——”叫了一声,打了个激灵,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苏泽广阴郁地说:“我也这么想。以前通知开会,什么内容,会期几天,都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次呢,既没说会议议题,也没说要开几天。而且,怎么会把人召集到兴林呢?我看这次,恐怕凶多吉少。”
          黎素扇说,“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说着,眼泪落了下来。
          “你放心,万一有不测,我会安排好你和孩子的生活的。”苏译广说。
          黎素扇说:“你估计,能出什么事儿。”
          “我们这次去三个人,有两个是刚刚落实了政策回到教育岗位的,另一个呢,是刚成立的招生办的主任。你说能不能是高考出了问题?”苏泽广似答似问地说道。
          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家中只剩黎素扇一个人时,她开始帮丈夫打点行装。想着丈夫离不开书,便把几卷丈夫常者的书也装上了。不过当地拉上箱子的一瞬,突然想起书是个惹是生非的东西,万一有一天这样的书再遭禁,他不等于带去了几颗炸弹吗?于是又把书抽出来。
          苏泽广下午到学校开始清点办公室中他认为该销毁的东西。他把平素偷闲写的诗一页页从抽屉里翻出,逐一过目。这时的他宛如一个审判官,裁决着哪些诗该活,哪些该枪毙。当他读到“我在月下独酌,邀一朵彩云,做我杯中的新娘”,觉得过于小资情调了,就把它放到处决的行列中;就这样,经他裁定,只剩下五首诗了。他对这五首仍不放心,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我的泪,落入黑暗,于是黑暗有了种子,生长出了黎明”也容易惹祸,便让它作为最后的殉葬者。他把裁决的诗,连同一卷手抄的《纳兰词》,一并投入走廊的火炉里。只听“轰——”的一声,那些东西顷刻间就被腾起的火焰吞噬了。苏泽广叹息一声,离开火炉,回到办公室,枯坐者。
          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苏泽广走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短短五天,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挺胸抬头了。这天中午,从青峰过来的长途客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就是穿着中山装的苏泽广。他提着大旅行箱,神采飞扬地回家。
          吃过午饭,黎素扇问苏泽广:“究竟是啥会啊?虚惊了一场。”
          “说了你也不相信。”苏泽广喜滋滋地说,“招我们去,看了两场电影。”
          “看电影?”黎素扇挠起眉毛,说,“青峰又不是没有电影院,何苦折腾到兴林,连来带去好几天,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耽误工夫又浪费钱。”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从旅行箱里翻出一本书,说是要上班去。离开学校不到一周,他想得慌。
          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
    (有删改)【注】《解冻》是迟子建一部发表于2009年的,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写作背景的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小腰岭人特定的生活情形,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写苏泽广夫妇二人在去兴林开会之前的种种担忧烘托气氛。
    B.在接到开会通知后,苏泽广觉得“凶多吉少”,他的爱人则担心“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这表明他们还处在过去的阴影之中。
    C.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传神地表现了苏泽广在时代转变中“兴奋——忧虑——失望——亢奋”的心理变化状态。
    D.小说聚焦一个普通人物——农村小学校长身上没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刻意叙述,却可以从日常化的生活中,看到时代的缩影。
    (2)文中画横线句“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有人评论说“迟子建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深藏于‘温情’的底色之下”,请简要分析文中书写了哪些温情。

    组卷:10引用:5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用四个词语简要概括敦煌学研究的四个阶段,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
          如果从1909年中国学者出版第一批有关敦煌学的著述算起,中国的敦煌学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09年至1949年,以193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敦煌学逐步兴起,后一时期我国学岩接触的敦煌文献大为增多,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第二个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以1966年开始划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研究重心在大陆,后一时期研究重心转移到了港台。第三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我国敦煌学快速发展,最终掌握了国际敦煌学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第四个阶段是2001年至现在,我国敦煌学开始转型,学者在延续传统题目和传统方法、范式的同时,探索用前范式和新视角开辟敦煌学的新领域。

    组卷:1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世界各国面临同一张“考卷”,面对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中国保持定力,精心部署,坚决控制,多措并举。率先重启,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答卷。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12月13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三注济体。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材料,以“青年时代要努力实现人生正增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