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宁夏银川一中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5/1/2 17: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在科学技术革命史中,科幻作家往往扮演着预言家的角色,以科学技术作为创作动力,将建立在现有科学基础上的新想法融入作品,推动人类产生新的科学发明,让科学描述变成日常可见的现实,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亦为之改变。
②新的科学想法比什么都重要。黄金时代的主流科幻小说往往聚焦人物和环境的统一问题,触及到新文学的本质。人物是背景化的扁平人物,情节、情感不是最主要的因素。站在冷漠的宇宙视角维度上,真正的“硬”科幻不以人类的情感和主观感受为转移。刘慈欣《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依照传统的文学趣味,这会被认为缺乏温度和情感,科幻世界竟然是如此冰冷。诚然,文学描写、叙述技巧可以增加美感,让科幻“软”一些,易于为大众接受,向传统主流文学靠近,也可以争取更多的读者。然而,执着于“内宇宙”的观念会让人类趋于封闭,丧失向外开辟的空间。科幻的理想是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是未来人类最大的希望和温暖。
③科幻有两种魅力,实用性和自由度。科幻是一种超门类小说,是一种元素,可以和其他小说类型融合在一起。科幻是实用的、自由的,和大众认为的不切实际、机械化的刻板印象刚好相反。面对世界的变化、环境的危机,真正的科幻作家不会放弃努力,会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和理性激情,“带着地球去流浪”。在科幻小说中,面对灭顶之灾的人类是不会轻易屈服的,他们抗争到底,研究如何在水下、在冰冻或是烧焦的地球上或是在外太空、在最陌生敌对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这才是对人性更为真实的刻画。科幻为人类在极端冷酷的环境下生存而自豪。生存还是毁灭?在生命哲学层面,科幻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④科幻小说的一大功能是培养科学家。科幻作家的职业往往是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的工程师、科学家等,他们通常为了传播科学技术而创作,科幻小说理想的读者是对科学发明感兴趣的人。科幻小说是一种拓展思维的力量,可以用来培养人们预测未来的习惯。科幻小说的力量就在于让人们相信科幻是关于现实而非梦想的文学。从“没有马的马车”到“汽车”,科学概念转化为技术发明,成了今日人类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阿西莫夫曾言:“需要给年轻人提供大量的粗陋单纯的科幻小说来阅读。”这是极言科学需要渗入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国科幻培养科学家任重而道远,培养科学精神需要从基础的、日常的科普起步,而科幻文学恰恰是科普的重要助力。
⑤科幻世界是文学和科学交错的世界。1818年,“蒸汽时代”,玛丽•雪莱也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在一次作家群体交流讨论后,融入哥特式小说风格,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科学怪人》。这种文学和科学的互相融合无疑是重要而具有创新意义的。
⑥科幻文学激发的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砥砺的是判断力和思想力。希望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能够乘着国家科技实力持续提升的东风,彰显自身的创新价值,畅想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为人类社会开拓出新的思维和发展空间。
(节选自林叶《探寻科幻文学的创新价值》,原载《解放军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金时代的主流科幻小说常以人物和环境的统一问题为核心关注,而把情节和情感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B.“科幻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说法并不确切,因为,科幻兼有实用性和自由度,改变当下人类的生存方式。
C.作者认为科幻小说具有拓展思维的力量,可以培养人们预测未来的习惯,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
D.科幻文学融合了文学和科学,能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砥砺判断力和思想力,具有创新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探寻科幻文学的创新价值”即中心论题,文章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中心论题展开论述。
B.文章首段论述科幻作家在科学技术革命史中往往扮演了预言家角色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出下文。
C.文章第②段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来论证分论点“新的科学想法比什么都重要”,逻辑严密。
D.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如刘慈欣的《三体》、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和科学互相融合的目的就是将建立在现有科学基础上的新想法融入作品,从而推动人类产生新的科学发明。
B.从传统的文学趣味来看,有些“硬”科幻被认为缺乏温度和情感,因为科幻的理想是创造新的人类生存环境。
C.科幻小说曾推动科学概念转化为技术发明,让科学描述变成日常可见的现实,从而改变了人类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D.借助当下国家科技实力持续提升的大好形势,中国科幻文学彰显了自身的创新价值,引领世界科幻文学的发展。组卷:8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来,“社会性死亡”话题在网络上备受关注。微博上“社会性死亡”话题有2.1亿阅读量,连相关的“猫的社会性死亡不过如此”“大型社会性死亡现场”等话题都有超过2亿的阅读量,让人不禁深思,这一网络流行语究竟有怎样的传播学上的意涵?
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们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难免遭遇窘迫和难堪。这可能是因误解带来的小尴尬,可能是因社交能力不善造成的误会,还有可能是行为不端引发的社会抵触,这种自身形象在社交场景上发生的折射、扭曲或反噬,被网友统称为“社会性死亡”。对于生活中偶发的“社死”,不妨以解嘲和放松的心态化解;而对于不分清事实,挥舞舆论大棒群起而攻之,试图以“社死”给人贴标签的做法,则要警惕其中隐藏的网络暴力。当“社死”成为网络热搜,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舆论生态、道德法律,也就有了现实意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02版话题“当’社会性死亡’成为网络热搜”) 材料二: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友的点击和围观成为一种力量,促成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有的冤案被平反,有的真相被披露,有些现象被批驳。这当中,所涉人员有的堪称被“社会性死亡”,比如一些人设崩塌的明星,一些行为失当的公众人物,一些舆情漩涡中的事件主角。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暴露出来,即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人人都当执法者”“人人想当裁判者”的趋势。具体来说,动辄曝光某人某事,让所涉人员“社会性死亡”成了一些人对待个人恩怨、解决个人问题的常用手法。
如此行为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对被造谣、指责的个人而言,舆论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就算没有被“社会性死亡”,他们的名誉、生活、工作也会不同程度受损;于整个网络生态来说,这种随意曝光他人、动辄要人“社会性死亡”的行为显然构成了一种秩序扰乱和环境污染,网友被戏耍,节奏被带偏,最后一地鸡毛;而对社会来说,这种私人“审判”和网络暴力的影响已然溢出“屏”外,诸多人处理现实纠纷时首先想到诉诸网络、挑逗公众情绪,比如,觉得买东西物价贵要网上曝光人家;跟朋友吵架了,就到网上揭短指责;大街上随便拍下某一场景,就发到网上感慨、吐槽一番……长此以往,网络空间会越来越充斥鸡零狗碎的八卦、不明真假的“热点”、隔空对骂的戾气,这势必会大大消耗公共舆论资源,会拉低公共舆论空间的品质和成色。
(摘编自工人日报文章《“社会性死亡”不能成为伤人利器》) 材料三: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这为制止“社会性死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国家应从法律层面施以重拳,特别是要加大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惩处力度;监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平台内容生态建设的指导和督促,为在网络空间激浊扬清保驾护航;各舆论传播平台应充分履行自己的主体责任,对引爆网络的舆论热点保持冷静,对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助纣为虐”的营销号,要根据平台管理规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身处网络空间,我们需要的是阳光充盈的“数字化生存”,没有人希望目睹更多冰冷彻骨的“社会性死亡”。作为网络空间一员的我们,尤其要从我做起,理性上网,理性对话,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集聚力量。
(摘编自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三:我们的担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性死亡”这一网络流行语最近很火,关于它的话题在网络上常常有过亿的阅读量。
B.对于一些在社交场合中偶发的小尴尬、误会这样的“社死”,我们需要有一颗平常心。
C.网络舆论的打击很可能让涉及舆论事件的人被“社会性死亡”,损害他们的诸多权益。
D.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从面造成他人“社会性死亡”的行为是非法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死”事件不一定都是事实,如果没有经过调查就利用网络舆论进行人身攻击,其实是一种网络暴力。
B.网友的点击和围观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用之不当则会出现很多负面的效应。
C.有些人将现实生活中的纠纷随手一拍就诉诸网络,这种网络曝光的便捷性和随意性消耗了公共舆论资源。
D.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主要依靠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其次是监管部门、各舆论传播平台以及网民形成合力。
(3)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社会性死亡”?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组卷:4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风景谈(节选)
茅 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文本二:
1938年底茅盾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1940年5月26日到10月10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11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散文。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他在《回忆录二十七》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巧妙地交代了他们的身份,也表现出这个团队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
B.作者由景而情,从实而虚,用一系列富于哲理的抒情句发掘不为国统区读者所知的“风景”的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C.选文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不断转换角度,给读者展现了沙漠驼阵、高原归耕、河畔声喧、黎明剪影等画面。
D.作者在“黎明剪影”图中选择号兵和哨兵,因为号兵象征军令和指挥,而哨兵是边区军民的“眼睛”,是保卫边区的第一道屏障,起到了以少胜多之效。
(2)请解释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含义。
(3)文本二点明了文本一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组卷:13引用:3难度:0.2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项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活得比走路慢的人久,大约能多活15~20年,而且,无论一个人的体重如何,①
当然,并不是说“走得快”就必然会延长所有人的预期寿命,特别是有人患有膝关节的各种疾病,如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炎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上文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组卷:3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关键的时代。“新时代的共青团和团员青年在抢险救灾、疫情防控、奥运竞技等大事面前不畏艰难、勇毅前行,同样展示出了可堪重任的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时代风貌”。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学校团委制作并发布了一张宣传画。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习近平
宣传画图文并茂、意蕴丰富,不仅给人精神上的鼓舞,而且引人深思,请你结合宣传画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