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宁夏银川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面对蒸蒸日上的伟大时代,面对气势磅礴的现代化实践,面对异彩纷呈的小康生活,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破题解题,善于从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的营养,催生更多传世之作、扛鼎之作,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文学贡献。
紧扣“可信”,讲好中国故事。“可信”来自真实。第一方面是“故事的真实”。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最独到之处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新时代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善于讲好恢宏大气的国家故事、丰富多彩的百姓故事,以大视野、多角度呈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第二方面则是“艺术的真实”。新时代文学要善于把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丰满的艺术形象,讲出中国文化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先导,讲好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把中国智慧与世界无私分享,在独特的审美创造中形成独特的中国风范、中国流派,不断标注新时代文学水平的新高度。
紧扣“可爱”,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可爱”来自美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民族的心灵史,能让远隔万永千山、身处天涯海角的人们从字里行间读懂一个民族、领悟一种文化。新时代文学注重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合,找准世界发展的利益交汇点、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人类的情感共鸣点,以新的创意构思、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表现手法,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民审美情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世界,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国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紧扣“可敬”,刻画时代新人形象。“可敬”来自担当。亿万勤劳勇敢、担当有为的中国人民就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就是中国形象的使者。任何历史时期,都有反映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典型。文学以审美的方式反映一定时代的价值和价值体系,主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实现的。文学意义上的“新人”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新人”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学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对于社会主义文学而言,“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最大的底气和最强的动力。新时代文学要在创作内容和对象上,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善于从生动现实中发现新的人物类型,灌注新的精神气质,塑造新的人物形象,体现新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崇高追求。
新时代要唱响新征程的奋进之歌。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要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思想的深度、艺术的高度、感情的温度开辟新时代文学气象万千、群峰耸峙的壮阔境界,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文学得以生动展现。
(摘自邱海军《论新时代文学与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以审美的方式反映一定时代的价值和价值体系,塑造艺术形象也是其主要手段。
B.艺术真实是要对照中国特色,落实中国故事,让人可信、可爱、可敬。
C.对于社会主义文学而言,最大的底气和最强的动力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D.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新时代文学工作者应该肩负起的使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提出总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对总论点加以论述,探索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文学路径。
B.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可以作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人”的论据。
C.文学作品中的“新人”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新人”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学作品的人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
D.文章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文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好中国故事,要可信,它包括“故事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两方面的内容。
B.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而且也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C.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族的心灵史,能让远隔万水千山、身处天涯海角的人们从字里行间读懂一个民族、领悟一种文化。
D.要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组卷:7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及相关数据编制完成的《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公布了全球、中国近海关键海洋要素的最新监测信息。
《蓝皮书》显示,全球海洋持续变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北极海冰范围显著减小;近40年来,中国沿海海温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增加趋势,海洋热浪趋频趋强。2021年,高海平面抬升风暴增水的基础水位,加重了致灾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海海洋热浪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累积强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2021年,渤海湾、莱州湾、江苏外海、浙江外海和南海北部海域海洋热浪时间均超过150天。中国近海地处季风最明显的气候带,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高纬度大气涛动等的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要素等产生重要影响。海洋异常变化及其与大气间的能量传输和物质交换也是影响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生态环境脆弱,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蓝皮书》的发布,可为科学把握海洋气候变化规律、减轻海洋灾害风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促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材料二:
在2022年8月3日召开的中国气象局8月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蓝皮书》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
如图是190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
*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
(摘编自《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材料三:
2023年2月6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22年度《中国气候公报》。该报告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完成,全面分析了2022年中国基本气候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以及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了气候对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此外,有关专家对今年气候趋势以及未来的气候变化问题也做了研判和详细解读。
针对今年气候形势,国家气候中心建议,我国南方地区重点防范夏季持续性高温天气,确保迎峰度夏能源供应;沿海地区还需要重点加强台风的防御工作;北方地区要重点防范暴雨、洪涝及其造成的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西部地区要提高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等风险的意识。
专家建议,大家了解政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含义,应包括不同预警信息需要采取何种应对措施,附近避灾场所分布信息等。同时加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灾害和风险防范意识,例如高温天气主动避暑、台风天气减少外出等。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50-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B.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最暖时期;2021年气温低频滤波值较常年值偏高,为1900年以来的最高值。
C.2020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为1901年以来的第4高值。
D.1920-1930年气温变化不大,1990年以后气温呈持续走高趋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人体健康、水资源、生态环境、重大工程、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构成严峻挑战,气候风险水平趋高。
B.近40年来,中国沿海海温和海平面上升速度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增加趋势,海洋热浪趋频趋强。
C.中国近海所处的气候带和海洋异常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变化。
D.2022年度《中国气候公报》全面分析了2022年中国气候的基本情况,并综合评估了气候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3)材料中提到的《蓝皮书》的发表和《中国气候公报》的公布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一直快到天明的时候,两个人的情绪才又激昂起来。虽然少安没能说服弟弟回家和他一块办砖厂,但他们兄弟俩兴奋地议论了这两年家庭发生的变化,互相还鼓了好多劲,这使他十分高兴。通过实际观察,少安感觉弟弟的确成了大人,看来完全可以独立在外面闯荡——他现在对这点倒可以放心了。归根结底,孙少安还不是那种纯粹的老农民意识;他多少还有点文化,本质上又不属那种安于现状的人……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儿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摘编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孙少安是个有文化的人,本质上又不属那种安于现状的人,这为下文他决定重建学校作了铺垫。
B.小说中以孙少安为代表的先进农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投资办教育,致力建设新农村。
C.作者认为以刘玉升为代表的一部分农民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他们希望通过建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D.小说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为线索,重点描写孙少安的心理变化。
(2)文中的画线句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都提到了“月”与“梦”,但两者的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试做分析。
(3)双水村出现了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请你用文本二的理论来分析,他们是“有机的团结”呢,还是“机械的团结”呢?组卷:17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防蓝光的热门消费品出现,然而,什么是蓝光?波长在385-505nm的可见光称为蓝光,其波长短,能量高,穿透力强。
生活中所谓的有害蓝光,是指波长在415-455nm的短波蓝光。但是,①_____,它对人体也有积极的影响,比如,蓝光可以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有害蓝光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②_____,实验发现,蓝光强度超过15001x(勒克斯,照度单位),直接照射视网膜3个小时以上,会导致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和数量下降。二是导致失眠,如果睡前接受过多的蓝光就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使人难以入睡。三是引起情绪低落,过多地接触蓝光也会引发人们的情绪问题。
常见的防蓝光眼镜有两个工作原理,一个是吸收蓝光,③_____。吸收蓝光就是通过在眼镜镜片材料中加入抗蓝光因子,从而实现防蓝光;而反射蓝光则是在眼镜镜片上镀上一层光学薄膜,通过光的干涉作用反射掉有害蓝光的波段,从而达到防蓝光的效果。
近年来,眼部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家长为此想尽办法,按摩针灸、食疗滋补等民间偏方,在全国各地轮番爆火,滋补当然要吃含谐音的食物:鱼眼、龙眼等。科学研究证实,这些方法往往只是图个心理安慰,对预防近视、降低度数并没有明显效果。
(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请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概括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组卷:10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本里尽是人生。有孔融让梨,有鲲鹏展翅,有精忠报国;语文课外也有人生,有佛系,躺平系,奋斗系。课里课外尽是人生,作为青年人,你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请结合你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得脱离所给材料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