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2021年同步练习卷(7)

发布:2024/11/15 14:0:2

对比阅读。

  • 1.古诗文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米芾与苏轼对饮挥毫
    [清]余怀
          元祐末,米芾知雍丘县,子瞻自扬州召还京,米乃具饭。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妙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于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座。每酒一行,即展纸共作字。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更相易携去。
    (节选自《东山谈苑》)
    [丙]游沙湖
    [宋]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注释】①元祐:宋哲宗年号。②馔(zhuàn):饮食。③一行:一回。④《游沙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写的一篇随笔小品。
    【文言释义】
    (1)根据文意,写出加点词的意义。
    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③更相易携
     

    日剧饮而归
     

    【句子翻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比较品味】
    (3)苏轼与张怀民“欣然”赏月漫步,与米芾“大笑”对饮挥毫,与庞安常“作歌”游清泉寺,你能发现这三位朋友与苏轼各有什么共同点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4)“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组卷:260引用:5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这两篇作品的作者都是
     
    代文学家
     
    (姓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关于两篇作品中的“月”,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中的月居于高处,象征着不理会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统治者。
    B.【乙】中的月悄然入户,不请自来,是引发作者起行夜游的原因。
    C.作者寄托于月的情感截然不同,【甲】多悲戚,而【乙】多欣悦。
    D.两篇作品都提及因月无眠,表达了作者向月倾吐心声的强烈愿望。
    (4)两篇作品或侧重于抒情,或侧重于叙事,都表达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甲】结尾两句呼应了小序中的“
     
    ”字;【乙】文则流露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以及
     
    等复杂的情感。

    组卷:292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问题。
    【选文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文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文三】儋耳夜书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己卯上元:宋哲宗元符二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即元宵节。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公元1097年被贬至此。②民夷杂糅: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屠酤:屠,屠户;酤(gū),卖酒者;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③韩退之:韩愈,字退之。曾写诗《赠侯喜》:“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沮(jù)洳(rù):低湿泥泞的地方。
    (1)三篇选文的作者都是苏轼,他是
     
    (朝代)文学家,他因散文成就而位列“
     
    ”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何似在人间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予欣然
     

    欲远去
     

    (3)句子翻译。
    ①翻译“选文二”的画线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对“选文三”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A.房屋中间关门熟睡,已经是第二次打鼾了。
    B.家里的人关门熟睡,已经是第二次打鼾了。
    C.家里的人关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
    D.房屋中间关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三篇选文所述事件均发生在秋季。
    B.三篇选文分别描述了作者和子由、张怀民、老书生月夜同游之事。
    C.三篇选文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D.三篇选文都表达了作者仕途不顺时内心复杂的情感。
    (5)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从选文一的上阕“
     
    ”和“
     
    ”两个词中可以看到诗人矛盾纠结的内心情感。
    ②选文二的“闲人”一词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
    ③选文三写作者“放杖而笑”,请结合全文与注释分析他“笑”的两个原因。

    组卷:70引用:3难度:0.5
  •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甲)(乙)两文作者苏轼,字
     
    ,与苏轼弟弟
     
    ,还有父亲苏洵三人同为唐宋八大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无与乐者             (
     

    竹柏影也            (
     

    ③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由是 如挂钩之鱼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组卷:4引用:1难度:0.4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竹柏影也 盖:
     
    ④皆可以 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5)《记承天寺夜游》和《超然台记》分别表达作者什么心境?

    组卷:68引用:3难度:0.5
  • 6.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积累。
    作品 文学常识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水调歌头 作者是宋朝的①
     
    (人名)
    甲词中“水调歌头”是词的②
     
    / /
    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户③
     
    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④
     
    (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的小序和乙文的首句,都交代了作者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B.甲词以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写出了自己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C.乙文巧用比喻写月光清澈透明,点染出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
    D.甲词和乙文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将复杂情感融于景中。
    (3)甲词有作者内心的伤悲、无奈等,乙文中“
     
    ”二字夹杂着作者自嘲、自解等况味,但两篇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
     
    的情怀。

    组卷:41引用:2难度:0.6
  • 7.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山阴:在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无与乐者
     

    ②人问其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甲】文中的画线句是描写庭院美景的名句,历来为后人称颂,请谈谈你的理解。
    (4)【甲】【乙】两文都是写夜晚造访友人,试分析它们主题的异同。

    组卷:24引用:2难度:0.6
  •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      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亭止息。望亭字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余寓居惠州嘉佑寺   
     

          
    ④思欲亭止息             
     

    (2)请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3处)
    余 尝 寓 居 惠 州 嘉 祐 寺 纵 步 松 风 亭 下 足 力 疲 乏 思 欲 就 亭 止 息
    (3)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两文所展露的胸怀有没有共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

    组卷:2引用:3难度:0.4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注]①岚:山中的雾气。②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  
     

    无与为乐者  
     

    在朝日始出  
     

    不可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B.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C.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D.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4)乙文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哪句?甲乙两文分别写出月色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组卷:8引用:2难度:0.4
  • 10.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注)①齐安:今湖北黄冈。临汝:今河南临汝②迈:即苏迈,苏轼的长子,字伯达。③硿硿(kōng):金石相撞击的声音。④鹘(hú):鸷鸟名,即隼。⑤磔磔(zhé):鸟鸣声。⑥鹳鹤:鸟名。⑦噌(cēng)吰(hóng):形容钟声洪亮。⑧罅(xià):裂缝,缝隙。⑨涵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竹柏影也     
     

    绝壁下         
     

    曰此鹳鹤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4)《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月光
     
    的特点,《石钟山记》则写了月下游览石钟山
     
    的感受。

    组卷:6引用:1难度:0.6
  • 11.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无与为乐者
     

    竹柏影也
     

    全其城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相与步中庭 轼庐其上
    B.念无与乐者 虽禁军且我尽力
    C.春冬 朝廷从
    D.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钱覆其口
    (3)下列句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乙]文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采取了驱使富民回城、调动军队筑堤护城、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
    C.[甲]文既运用了比喻进行描写,又借助竹柏的影子正面表现月光的明亮。
    D.[乙]文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士兵冒雨增筑城墙,保全了徐州城。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5)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组卷:161引用:3难度:0.9

三、课内阅读。

  • 34.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解衣睡                (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B.文章前三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组卷:2引用:1难度:0.7
  • 35.课内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月色入 关门闭
    B.无与为乐者 之差
    C.相与于中庭 难行  
    D.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求有功,求无过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组卷:88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