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材料二:
          宴饮活动的座次关系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礼仪关系的缩影。
    《红楼梦》中的宴饮种类繁多,下面列举分析。
    《红楼梦》里有大量迎客宴饮的描写。按礼俗,规模较大的宴会要按辈分、等级来分餐,然而贾母为迎接林黛玉的家宴非大型正宴,且贾母性喜与小辈儿孙同乐,因此迎春、探春、惜春等得以同席。黛玉虽然年幼,又是王夫人的晚辈,但其内宾身份涉及到“礼制”,因此黛玉座次仅次于贾母。另外,如果家有数代夫妻,遇到重要节庆,或有内宾,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在正式宴会中,虽有主客之分,但君臣关系重于主客关系,仍以前者为主要座次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迎客宴都重视座次关系和宴饮场所,是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游乐宴的布局已非用餐时的围桌团座形式,而是以酒令官为中心环绕排列,以方便游戏的进行。此外,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众姐妹座次也按本家与外姓分开入座,而非视为一体随意混坐。有时甚至丫环也可入座,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节庆中的宴饮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同辈间因血缘亲疏而非同席,分两边而坐。受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座次会根据长辈或是位重者的喜好发生调整。受长辈宠爱的小辈往往受邀陪长辈坐主桌,以示孝道。
          由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地位的观念现在仍然有所延续。
    (选编自虞菲、李向峰《宴饮礼仪文化的空间映照-以红楼梦为例》)材料三: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说明贾母为迎接外孙女林黛玉的到来而举办的宴饮并不全是按辈分、等级来分餐。
    B.“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是因为如果家有数代夫妻,有内宾时,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
    C.有钱人家和贫苦人家以自身为中心划出的圈子范围截然不同,是因为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
    D.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街坊”。“街坊”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2)根据材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元妃省亲宴中有这样的叙述“已而至正殿,谕免礼归座,大开筵宴,贾母等在下相陪”,这是因为元妃虽贵为王妃,但因是贾府的内宾,所以主客关系重于君臣关系。
    B.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王熙凤在自己堂屋接待刘姥姥和板儿,说明是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C.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丫鬟也人了座,虽然是在外廊,但也多少打破了俗礼,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D.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主桌上贾政陪侍贾母以尽孝道,而宝玉被邀为同席,则表达了长辈对小辈的宠爱。
    (3)《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人物在藕香榭中的座次如图所示。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

    (4)费孝通《乡土中国》指出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可伸可缩。试分析第三题中的座位安排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哪些内涵。

    组卷:44引用:7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智斗(选段)[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走过。]
          胡传魁   嘿,阿庆嫂!
          阿庆嫂   (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   你好哇?
          阿庆嫂   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   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   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   哈哈哈……
          阿庆嫂   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   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   (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   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   好说好说。
          阿庆嫂   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   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   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   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   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   (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
    [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   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   (看着阿庆嫂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   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   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   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   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   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   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   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
    [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   胡司令,抽一支!
    [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点烟。]
          刁德一   (望着阿庆嫂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   (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   人家不会,你这是干什么啊!
          刁德一   (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   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   (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   (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   哈哈哈……
          刁德一   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注】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胡传魁是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司令;刁德一是国民党军统局特务,“忠义救国军”的参谋长,与日寇勾结。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胡传魁和阿庆嫂再相逢后,阿庆嫂只寒暄了一句就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意在询问胡传魁此次回到沙家浜的真实目的。
    B.“我借贵方一块宝地”点明阿庆嫂是个外乡人,“参谋长树大根深”是阿庆嫂向刁德一表明自己知道他在本地是很有势力的。
    C.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既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意思是“我会照应的”,同时也在观察阿庆嫂。
    D.胡传魁是个草根出身的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很得体,把自己的恩惠轻轻带过,而且还特意半开玩笑地说“后怕”。
    (2)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唱词,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A.“七星灶”是茶馆烧水多头灶,由于七个灶眼宛如北斗七星,因而取其吉祥之意为“七星灶”。阿庆嫂用这一句是想说明自己只是个开茶馆的,叫敌人不要怀疑。
    B.“三江”运用象征手法,指五湖四海,照应了上文中的“江湖义气第一桩”中的“江湖”。“铜壶煮三江”是指铜壶煮着的茶,是用来招待天下朋友的。
    C.“十六方”指天下各方。阿庆嫂唱“招待十六方”,是在告诉敌人,自己在这里开茶馆迎接的是四面八方的客人,并不知道这些人具体来自哪里。
    D.“七星灶”“煮三江”“八仙桌”“十六方”“嘴一张”五个含有数字的语汇,既生动形象地表明了阿庆嫂茶馆老板娘的身份,又表明阿庆嫂机智地避开了刁德一的试探。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②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4)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5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D.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5)请结合丙文中的观点分析甲文秦穆公退兵和乙文赵王出兵的原因。

    组卷:23引用:7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

  • 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①           ,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②           。以王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她置身贾府复杂的矛盾中,更是③           ,应付自如。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等;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以其    ④赢得了老少尊卑的喜悦。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65回)(  )。不仅她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叹为观止 惟妙惟肖 费尽心机 夸夸其谈
    B.登堂入室 栩栩如生 苦心孤诣 夸夸其谈
    C.叹为观止 栩栩如生 费尽心机 谈笑风生
    D.登堂入室 惟妙惟肖 苦心孤诣 谈笑风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她这样精明干练,所以也难免有其艰难窘迫之处
    B.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处
    C.但这样一个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处,尽管她精明干练
    D.正因她有其艰难窘迫之处,才使她成为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不仅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
    B.不仅她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
    C.不仅她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
    D.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
    (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组卷:3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宪问》)
          人有不可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盐铁论•忧边》)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两到三句立意,体现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2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