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质检试卷

发布:2024/11/24 13: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社会动荡,中国古代村落一直是最为稳定的社会基本单位,而且都是官方乡村组织的基本载体。
          自村落出现追于战国,一直以宗法血缘组织编制乡村。村落之内均聚族而居,一个村落由若干个家族组成。虽然此时的村落不具备经济、政治与军事的独立性,只是生产与生活单位,但社会管理都以村落为基本单位,赋役征发与分封赏赐也以村落为基本单位,村落一直是最为稳定的社会基本单位。
          战国以来,村落功能逐渐完备,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多元化,村落也成为较为独立的社会存在。在各王朝乡村管理体系的变迁中,虽然一直以地缘行政组织编制乡村,经历了乡里制、乡村制以及都保制、里甲制等编制方式,但每一种方式都是以村落为基本单位,作为行政体系的乡村基层组织与作为自然聚落的村落高度重合。
          秦汉时期,乡里制成为乡村组织的通制,乡里不仅实现了对绝大多数村落的覆盖,而且还构建起里与自然村落有机统一的村落组织体系。王朝政府在进行乡里编制时虽然规定了乡里规模与户数,但在具体操作时因村设里,多数情况下各村落均设一里。自然村落不仅未被行政组织打破,反而成为行政组织所依托的载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乡村组织形态虽然不断变化,但对村落的依托并未改变。至唐代,南朝的乡里制转化为乡村制,以里正行其职。乡之下直接以村落为基层单位,设村正为一村之长。《通典》载:“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掌同坊正。”村正“掌同坊正”,而坊正“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也即以治安为主。村正除治安外,还作为里正的助手出现,协助里正进行乡村管理。当然,在唐代的乡村社会,里正是乡政行使者,是县级政府的直属胥吏,权限、责任远过于村正,村正只是一个自然村落之首,具有典型的民间色彩,但这恰恰反映了王朝政权对村落地位的重视。随着中央王朝越来越倚重于田土之征,对人户的控制不断削弱,直接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基础。因而,宋元时期乡村管理实施了都保制,以加强对人口的直接管理。在这一管理体系中,既以人户数量为单位编制村落,又依原有村落体系适当调整,两者有机统一,村落的完整性同样得以保存。
          明清时期乡村管理实施了里甲制,仍然是依托村落而设。里甲制虽然明确规定一甲10户、一里110户,但要求各地在执行中对畸零户就地消化。所谓畴零户,就是在编制里甲过程中多出110户的户数。各地在实际编制里甲的过程中,对于畸零户各有变通。除了一些较大的村落一村设置二里或若干里、一些较小的村落一里多村外,多数村落还是里村合一,实现了行政系统与地缘村落系统的融合。
          由上可见,各王朝乡村治理体系尽管变化不断,但都未打破村落范畴,村落始终是乡村组织体系中实际的基本单位,对于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农耕文明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马新《论中国古代村落的基本特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村落功能的逐渐完备和其内部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战国之后村落的稳定性越来越强。
    B.尽管我国各个封建王朝的乡村管理体系有所不同,但每一种管理体系都重视村落的作用。
    C.宋元时期实施的都保制,既是对前朝乡村管理经验的承袭,也是为了满足当时现实形势的需要。
    D.明清时期的里甲制对一甲、一里的户数都有明确要求,那些多出的户数只能合并到其他村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我国古代村落的特点及作用,交代了全文的论述对象。
    B.文章从第三段起依次分析乡里制、乡村制、都保制、里甲制,论述了村落组织的形态变化。
    C.文章引用《通典》中的话,以文献资料论证了唐代乡村治理中村正所具有的职责。
    D.文章以时间为序,论述并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乡村管理体系的优缺点,观点全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同一村落的人们彼此大都存在宗法血缘关系,而不同村落的人们其宗法血缘往往是不同的。
    B.不管是乡里制、乡村制还是都保制、里甲制,都依托村落设置乡村基本行政单位,保护了村落的整体性。
    C.在唐代社会,政府委任里正、村正进行乡村两级管理,如催交乡村赋税等事务需要里正、村正共同参与。
    D.村落是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尽管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化,但它的存在始终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文字资料的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简帛等。这些历史文物及其文字资料都是收藏单位的珍稀瑰宝。古文字资料的文物属性,使得其保护和利用成为长期以来困扰收藏单位和古文字研究者的一大问题。数字化技术可使古文字文物以多维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网络系统和其他电子媒介将深藏于博物馆的珍贵文字文物资料与研究者和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能妥善解决古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目前,一些收藏单位已开始尝试将所收藏的古文字文物数字化,并通过信息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
          同时,古文字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需要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积累。古文字知识的生产,不像其他社会学科那样快速。数字化技术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的运用,有望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比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甲骨缀合、竹简编联新路径,甚至尝试进行疑难文字的释读,可为古文字的释读工作提供信息技术支持;采用图像信息处理技术解决文物文字信息提取和辨识的难题,可为正确释读古文字的疑难字奠定文本基础;如此等等。可以预言,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
    (摘编自黄德宽《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材料二:
          就古文字考释而言,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曾将古文字的考释方法总结为形体对照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等。人工智能中的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正可与这几种方法相互对应。
          如推勘法。推勘法是将出土材料与文献中的记载进行对勘,寻绎文义,进而破解未释形体。近年来,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速,在实体识别、语义关系等方面有重大提升。经过足够的数据训练,模型能够具有普通人甚至专家的能力。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假设“过节了我们煮△△”一句中的“△△”二形是未释字或残损字。如果要考证这两个形体,经过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给出备选答案,如“饺子”“汤圆”“粽子”等相符合的词语。因为有“过节”限定,所以“白粥”等普通熬煮食物不会被推荐;因为有“煮”字限定,“月饼”等非熬煮食品不会被推荐。深度学习模型完全能够捕捉语句里面关键字词的文意。对于例子中的这句话,普通人也能给出正确的判断方向。但是如果面对的是古文字材料,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多数人对古代汉语并不熟悉,即使专业学者也无法熟记大量的古代语料。所以,专家可以利用出土文献的释文数据和传世古书的记载来构建、训练语言模型,从而在研究过程中利用模型圈定待释字的目标范围,这能给予专家极大的帮助。
          当然,人工智能技术只能提供辅助性作用,进入这一研究领域并取得创新成果需要付出根辛的努力,古文字学者往往要穷其毕生精力,专心致力于研究领域,才能获得一定的成就。
    (摘编自李春桃《人工智能如何辅助古文字研究》)材料三: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推动了甲骨学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在甲骨学与计算机深度结合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学科发展背景。放眼世界,“人工智能+古文字”的浪潮正席卷而来。以色列发现的“死海古卷”曾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人工智能通过“虚拟拼图”帮助残卷复原,又通过辨析古卷上的笔迹类型,推测出“死海古卷”的撰写人数。甲骨学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也正是这一波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为什么人工智能会与古文字碰撞出如此多的火花呢?因为二者有很多契合点。人工智能近期取得突破的重要领域,恰好能与古文字密切联系起来。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人脸识别运用的是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所有古文字本质上都是一种平面图像,识别起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困难。再如,运用广泛的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本质上是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而古文字是古代语言的一种书面形式,当然也可以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对象。
          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古文字与计算机已经从初步连接开始走向深度结合,“计算古文字学”正在路上。与计算机素有渊源的甲骨学,无疑又走在这一深度结合的前列。
    (摘编自莫伯峰《“计算古文字学”正在路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字资料收藏单位
    通过
    数子化技术将其藏品,数字化并向社会分享
    利于
    古文字的研究、传承和传播
    B.数字化技术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的运用
    改变
    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
    形成
    适应数字时代的新方法、新范式
    C.专家构建、训练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模型
    替代
    专业学者完成信息捕捉
    帮助
    专家利用模型圈定待释字的目标范围
    D.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
    推动
    “人工智能+古文字”研究新方式的诞生
    取得
    以色列发现“死海古卷”、我国甲骨学和计算机深度融合等成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依托数字化技术可以改变古文字资料的收藏方式和呈现方式,这为解决古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办法。
    B.相较于其他社会学科,古文字知识的生产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则可能改变古文字知识的这种生产方式。
    C.推勘法是对照有关古文字材料,推求文义,进而推断出未解字的研究方法;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帮助推断。
    D.古文字学和人工智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在研究内容、研究本质等方面有很多契合点,所以古文字学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
    (3)三则材料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对古文字研究的影响,这对你将来从事其他领域的研究工作有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组卷:1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号圣的传人
    王鼎钧
    “老兵怕号,新兵怕炮。”不对,有人说是老兵怕炮,新兵怕号。不管怎么说,那“的的打打”的号声总有人怕就是了。当时,一些失学的学生们陆续汇入这所流亡学校,学校仿照军营,实行军事管理。我是新兵,炮声还没听过,号声却劈头盖脸逼得人喘不过气来。教官规定:集合时,号音起开始行动,号音落排好队形,不许迟延,不许落后,不许错误。因此,每逢集合号响,大家立即向操场飞奔,迟到一步的人尽管跑个舍生忘死,也得挨教官那又黑又硬的大拳头。
          一天之内有例行的集合,也有临时突然的集合。例行的集合内心预先都有准备,可以从容不迫地在号声里归队;那突如其来的临时集合就教人失魂落魄,那号声简直是洪水猛兽,直吹得天崩地裂,吹得个个面无血色。
          我们的号兵——正式的职称是号目,我们尊之为号长——中等身材,鼓着个圆圆的肚子,显得很矮;眼球上总缠着血丝,有人说是因为他吹号把微血管吹涨了。这副模样,穿上军服也显不出威武,何况他的风纪扣多半敞开,皮带多半挂在肚皮上,他在操场出现的时候,皮带上又多半挂着一只闹钟,每走一步,那只闹钟就拍打他的大腿,闹钟“的打的打”指挥他,他就“打打的的”指挥我们。
          他最得人缘的举动,是在吹集合号的时候尽量把最后一个音符拉长,教官要在号声完全停止时才开始打人,只要尾音不灭,我们总有逃脱的机会。这漫长的号音救过很多人,有好几次,我一面快跑,一面急喘,一面绝望,暗想完了,在劫难逃,谁知那号音以一种难信的固执响着,神灵一般地呵护我。一个长音怎么能拖那么长,那声音简直自己有了生命,可以离开号独自生长。想想号长两眼的红血丝,他是拼命替我们争取时间。我们虽然怕他的号,却喜欢他这个人。
          号长说,他的师父是江南的号圣。“吹号这一行也有圣贤,也有公侯伯子男。提起号圣,我这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是号圣关门弟子,他老人家只收过两个徒弟。”提起他的师兄,号长的表情是恭敬加上骄傲:“我师兄比我强,他才是号圣的传人。他这人虎背熊腰,仪表堂堂,人人都说他有做将官的相貌没有做将官的福分,其实他吹起号来不就是个司令!平时连长营长也是拿他当个官看!战场上一声上刺刀,官靠兵,兵靠号,我师兄那一阵急急如律令的碎点子,把弟兄们变成了天兵天将!”说到这里,号长挺胸抬头,脸膛发光,目光三面扫射,俨然置身第一线阵地待命出去的模样。他说,他师兄最善于看时机,拿火候,该拖长音的时候拖他个长江大河,弟兄们马上像吃了定心丸,刺刀对刺刀,手不酸、腿不软、胆不怯、气不喘。
    “你们师兄弟吹号怎么能拖那么长的音呢?”一提到这个问题,号长有忍不住的得意:“这就是号圣徒弟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别人想吹这么长的长音,中间得换气,一换气,号音就断了,士兵的一股气也松散了。我们学吹号先练气,练气功夫到了家,吹起号来自己不伤身体,别人听了也提精神。我师父70岁还能吹号,每星期总有两三天到村子外高地上去吹号,高地下面是个大学,他老人家一吹号,一群一群大学生就跑出来听。”如果有谁说贪生怕死才当号兵,我们这位号长马上就拉长了脸:“你上过战场没有?知道不知道号兵怎么吹冲锋号?”他的口气严厉:“冲锋的时候,多半离敌人只有百把公尺,这时候你说号兵在什么地方?坐在战壕里吹号?伏在地上吹号?告诉你,他顶天立地站在那里吹!他的喇叭对准敌人的阵地!枪林弹雨拿他当活靶!我师兄就是这么吹的,一手把住号,一手推开拍命的判官小鬼!”他的眼皮忽然下垂,声音也低了:“我师兄了不得,他一面吹号,他大腿上的枪眼里往外冒血。他不知道自己受伤,有人告诉他受了伤,他吹得更起劲!一直吹到一颗开花弹在他屁股后头炸了,你们没见过这样的好汉!”
          师兄弟俩去了一个,剩下的这个有了心事。“要是我也死了,谁给号圣传这一炷香火呢?”要是没个徒弟,到地下怎么见号圣?左思右想,决定到后方机关找徒弟,有人借此说他贪生怕死,他心一横,不管了。他换了两个单位,徒弟到现在还没有。“唉,年头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不学这一行了。”
          后来,号长经常到灾民住的地方转悠,找到了一块材料——一个14岁的男孩,可就在号长拉着我去帮他签契约时,听着父子俩骨肉分离的哭声,号长扔下他们和一桌饭菜落寞地走了。
          转眼中秋到了。这天晚上不点名,不吹熄灯号,任凭每个人坐在自己的地球上,望着自己的明月,各人听着各人的秋虫,各人承受这落在发上臂上的露珠。
          月光引起的惆怅,引起的想象,形成一副重担,压得流离失所的我们永远坐在那里,不能起身,连改变姿势的力气也没有。
          就在这近乎麻木和自弃的时候,号声响了。今夜的熄灯号比平时低沉一些,比平时缓慢柔和。号音像暖流一样冲刷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用即生即灭的号音和万古千秋的月魄竞争。号声里综合了箫的声音,琴的声音,母亲的声音,爱人的声音。
          那天夜里,我觉得吹号真是迷人的事业。我几乎想去问老号长:“你愿意收我做徒弟吗?”
    (选自王鼎钧作品集《山里山外》,有删改)【注】①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队大举侵华,占领中国广大土地,在敌占区,日本改变了教育的精神和课程内容以配合侵略,许多青年不肯进入这样的学校,冒险穿过封锁区到后方流亡,后方就设立了这种因战局变化而游动迁移的学校,称之为“流亡学校”。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取抗战时期一个流亡学校作为观察点,透视那个特殊年代漂泊在兵凶战危边缘的人和事,真挚朴实,温情感人。
    B.说到吹长音的绝技,号长忍不住得意;当有人质疑当号兵就是贪生怕死时,号长连珠炮似的严厉驳斥,两情相较,妙趣横生。
    C.文中写到,为了给号圣传一炷香火,号长四处物色徒弟,先到后方机关,后到灾民区,却都未能如愿,可见其选择标准的严苛。
    D.中秋晚上,号长在号声里巧妙地传递各种声音,这些声音慰藉了流亡在外的人,“我”更是感受到吹号的魅力,萌生了拜师的冲动。
    (2)作家王鼎钧说:“我中年以前崇拜英雄,中年以后把感情交给无名的苍头众生。”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无名”的号长的。
    (3)作品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2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荔枝不耐贮藏。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①_____,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②_____。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③_____。据有关记载显示,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或许已有荔枝,由此可见它的栽培历史已约有2000年以上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引用的是唐代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1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三年疫情结束,在外奔波的人们终于可以回家,封闭家中的人们终于可以出发。生活又回到常态。于是不少人感叹,人生仿佛就是一个不断回归的过程,常常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人们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但也有人说,其实未必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