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吉林省白山市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年间,关内(主要是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俗称“闯关东”。闯关东移民的大批进入,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促使东北区域文化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
          一个“闯”字,形象地表明这种迁徙在当时多数情况下是私下进行的,是越轨犯禁的行为。其实,清初,关内人口到东北是自由的,并不需要“闯”。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迁都北京,约有90万人“从龙入关”,辽沈地区一时野无农夫,路无商贾,土旷人稀,生计凋敝。为恢复和巩固东北后方,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向全国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奖励的方式,吸引关内人口到东北屯垦。在招垦政策鼓励下,大量移民迁入辽沈地区,但这一政策仅实行了15年。至乾隆五年(1740年),清朝才正式封禁东北。直到咸丰末年,清朝在内忧外患逼迫下,才陆续在东北地区解禁,至20世纪初完全开禁,大量移民如潮水般涌入。
          然而,即便是在封禁时期,完全的封禁也从来没有实现过。迫于生计的关内农民,冲破封禁,进入东北地区。每遇大灾大荒之年,统治者更是采取默许态度,主动对灾民放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移民人数超过了100万。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在封禁时期,通过各种途径非法进入东北的。
    “闯关东”移民主要来源于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其中以山东人最多,超过百分之八十,次之为河北及河南人。来东北的关内移民大都是在家乡无法生存的灾民、难民及赤贫者,因此,早期移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后来逐渐扩大到劳务、工商业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移民被工厂、矿山、码头、铁路沿线吸收成为劳工,为东北工矿业的兴起铁路建设等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此外,还有一小部分移民在东北经营商业,促进了近代东北商业贸易的兴起与发展。
          人口迁移不仅造成了各种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移,也必然导致移民地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从此,东北文化从语言文字到衣食住行,都被深深刻上了移民的烙印,各个方面均表现出汉化的倾向。
          在汉族移民文化同化土著文化的同时,不可能不受到当地原有文化的影响。在汉语逐渐成为东北地区主导语言的同时,满语文化并没有消亡,如“黏饽饽”“靰鞡”等。伴随满汉语言文化的交流融合,汉语大量吸收并保留了一部分满语词语,成为现今东北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词语。可见,在各民族长期文化交流中,既有同化,又有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这种新型移民文化具有开拓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是东北各民族之间长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在闯关东历程中,无数移民携妻带子来到东北后,要在天寒地冻、杳无人烟的新土地上建立崭新的家园,没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和品质是无法战胜恶劣环境的。
          在三百年波澜壮阔的闯关东浪潮中也孕育了“闯关东”精神,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携手并进的合作精神,它是东北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见证了无数移民务农务工、伐木筑路、开发边疆的历程,也见证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闯关东与东北区域文化的变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闯关东”指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年间山东等地的灾民冲破封禁向东北地区迁移。
    B.“闯关东”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清朝统治者在不同的阶段所采取的态度等并不相同。
    C.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山东人因为在家乡无法生存只好闯关东,以寻找新的生活途径。
    D.劳工一直是“闯关东”移民的首要选择,这无疑大大促进了东北工矿业等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阐释了“闯关东”的概念,并指出这种现象使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变化。
    B.文章本论部分从“闯关东”产生的原因、人员来源和文化影响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C.文末总结了“闯关东”的精神,并点出这种精神对于现在来说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文章列举“从龙入关”约90万人和1776年移民数超100万,是运用数据进行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闯关东”这种行为多数是越轨犯禁的,但不全是这样,清廷在顺治十年就曾颁布政策奖励入关,不过实施时间仅有十五年。
    B.每遇大灾大荒之年,关内许多农民难以维持生计,他们通过种种途径纷纷进入东北地区,统治者有时还默许,主动放行。
    C.人口迁移造成各种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移,东北土著文化因汉族移民而受到同化,随着同化的深入,土著文化会慢慢消失。
    D.这种新型移民文化具有开拓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是东北各民族长期文化交融的结果,也与移民的处境有一定关系。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浙大一院在全国率先上线公立三甲医院线上院区,目前共有分级诊疗平台、护理学院、国际影像会诊中心、国际病理中心、慢病管理中心、老年病管理中心、处方审核和药物治疗管理中心7大平台,实现了医疗服务的全流程再造,提供了基于信息化、面向受众的在线医疗新模式。线上问诊的一大优势就是实现了“患者少跑腿”。互联网医院的在线交流,不仅为病人节省了时间、精力,不用多次往返医院,同时也让医生能够相对自由地安排时间。除了可以在线上诊室与患者沟通,平时患者也可以在App上给医生留言,把相关的检验报告等上传到受到保护的安全平台,这样医生就可以利用零散时间为病人答疑解惑。足不出户完成线上就诊,这是互联网医院的核心理念。据了解,浙大一院互联网医院已开设13个专科及专家门诊,从门诊预约到诊间问诊再到用药配药,病人一步都不用走,就可能享受到省级医疗服务。除此之外,更多的医疗服务正在从线下拓展到线上。
          基于线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服务,重构优化了就医流程,从诊前贯穿到诊后,从医疗领域延伸至护理领域,让患者看病更加轻松便捷。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凭借互联网技术的东风,“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医疗卫生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正在重构医疗机构服务理念和方式。
          5G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开始促进远程医疗模式提质升级。5G技术不仅体现在速度的提高,更极大地改善信息传递的容量和效率,可以在远程诊疗过程中实现如同面对面一般对患者进行专家级的检查、评估,对患者进行实时动态的生理指标监测,对异常事件进行及时预警。
    (摘编自《从“5G急诊”“互联网医院”看“互联网+医疗健康”新实践》)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77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起了预约诊疗制度,提供线上服务,全国已建成互联网医院1100余家。全国目前基本实现了健康码的“一码通行”。
          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了省统筹区域平台,2200多家三级公立医院初步实现了院内信息的互通共享。当前30个省份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提升线上监管能力。同时,鼓励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发挥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江苏省统一规划建设互联网医院,打通医院的线上线下各个业务环节,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做到了“六个统一”,统一的身份识别、统一的健康档案调阅、统一支付、统一电子发票、统一的证照互认、统一的服务入口,方便患者就医看病。据了解,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部分医疗机构实现医保患者可以在家问诊、线上支付、药品配送到家;天津、黑龙江等地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机构纳入协议管理范围;辽宁等多个省市全面推广了医保的电子凭证;山东、福建等地实现了处方开药事前提醒、事中审核、事后监管一体化。
    (摘编自《我国建成互联网医院1100余家》)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至少有半数人口无法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其中,因病致贫的人数有1亿左右。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太平洋地区和中国西南大凉山“悬崖村”等贫困地区和乡村,由于自然环境艰苦、交通不便,都曾面临医卫资源不足、营养不良导致的健康威胁。全民健康覆盖也因此成为实现新千年发展目标和国际减贫运动的重要议题。目前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障覆盖13.6亿人,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健康医疗服务“神经末梢”不断延伸,贫困地区县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十四五”期间,全民健康覆盖的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向相对贫困的乡村地区下沉,提高乡村全民健康意识。
          以科技赋能,打造新型“互联网医院”,能够几何级数地开发人力资本,促进东西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均等化。动员各方力量,逐步提高村卫的数字化建设水平,体检数据通过5G互联网传输至云端,开展线上问诊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为农村居民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异地就诊服务,在不远的未来都是可以实现的梦想。因此,以开放创新的思维,加快乡村地区5G互联网、移动检测设备、线上问诊App,异地辅助医疗系统等的建设,建立起针对农村疾病特征的智能化动态数据库,以“智慧医疗”来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工作,有助于打通农村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切实防范因病返贫。
    (摘编自《科技赋能,防范“因病返贫”》)(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苏省互联网医院实现了身份识别、电子发票等“六个统一”,实现了线上线下无差异服务,方便了患者就医看病。
    B.浙大一院的线上院区采用基于信息化、面向受众的在线医疗新模式,共设置了分级诊疗平台护理学院等七大平台。
    C.互联网医院的核心理念是足不出户完成线上就诊,浙大一院互联网医院的开设使病人一步不用走就可能享受到省级医疗服务。
    D.目前全球至少有半数人口无法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因此,在新千年发展目标中,全民健康覆盖仍然是重要议题之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技术促进远程医疗模式的提质升级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提高互联网传递的速度,改善信息传递的容量和效率。
    B.目前,全国已经建成一千多家互联网医院,基本实现了健康码的“一码通行”,并且基本建成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C.“互联网+医疗健康”凭借互联网技术,优化就医流程,重构医疗机构服务理念和方式,推动医疗卫生领域根本性变化。
    D.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健康保障体系,但是,全民健康覆盖的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向相对贫困的乡村地区下沉。
    (3)如何促进我国互联网医院的快速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要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
          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三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的,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唇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途中,解放军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看着老孙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描写人物对话简洁而意蕴丰厚,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去”“看”表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当时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C.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D.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2)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
    (3)《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选材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组卷:15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目前,从文艺创作产品情况来看,我国每年推出成年人新书40万余种、童书4万多种、电影600多部、电视剧300多部、动漫400多部……我国文艺产品的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从文艺演出市场来看,从2016年到2019年,国内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场次从230万场增长至296万场,国内观众从11.81亿人次增加至12.3亿人次,其中农村观众超过7亿人次。文艺创作佳作不断、量质齐升,展现出旺盛的创作活力和强大的创新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究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将目光投向新时代的火热实践,感受时代风气的变化,触摸时代脉搏的跃动,与时代发展同步伐,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他们从当下中国的伟大变革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掀起了一股现实主题创作热潮。扶贫、住房、教育、医疗、环保等在新时代备受群众关注的社会话题,在文艺作品中都有生动表现,“接地气”“真实”等成为群众评价作品时的高频词。
    (1)请简要概括我国文艺创作的成果,不超过40个字。
    (2)请用一个对偶句概括我国文艺创作取得巨大成果的原因,一共不超过20个字。
    组卷:1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翻开《雷锋日记》,开篇之作就是被称为“雷锋七问”的小短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取者。
          雷锋用自己短暂的一生给了“雷锋七问”最好的回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你会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呢?请从下列任务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假设雷锋现在还活着,请以光华中学高三学生会的名义给雷锋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②光华中学拟举行以“雷锋精神教育我”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以其中的两三问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演讲稿,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6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