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风筝在古代书籍中叫风鸢,用木料为主制作的叫木鸢,以帛或纸做成的叫帛鸢或纸鸢。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其可征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无或疑焉。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匡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前人在考证风筝的制作年代上已推到春秋时期墨子以前,甚或还要远得多,只是没有文献可以考据,无法加以论断。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墨子创作木鸢是为了用以负人载物,从空中飞往要去的目的地,想把风鸢发展成为飞行工具,限于古代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所以没有成功。
以后的年代,兵家利用风鸢作测量或传递信息的事例不胜枚举,散见于多个历史时期的记载中,这些纸鸢都要求灵活变动可以操纵,从而向“运动类型”风筝这一支流发展。清代军事组织“八旗”间仍保留着其特殊扎糊技法,只是不允许在市肆坊间售卖。这种军事专用风筝可以单线操纵,用以传递信息,越过敌人阵地,把书信传递给自家友军,并把回信再带回来。这种具有特殊放飞功能的风筝由两个风筝配成一套,一静一动,静的是要能“钻高”,加上“吊环”,把另一风筝的主线穿入被固定的吊环内,使这“吊环”升到敌人弓箭射不到的高度。然后,把另一只灵活善动的风筝也放起来,加以操纵,使它上、下、左、右、斜飞、横飞、下扎、上翻。用于军事的风筝要求放飞者技巧极其熟练,还要善于辨识风力的变化,放飞风筝的两个人各自放飞自己的风筝,但又要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风筝成为军中送信取物的工具。在南宋时,人们喜欢在杭州西湖堤上放飞此类风筝互相缠绕搅斗,以决胜负为趣。
南宋为避开金人的侵吞,偏安建康,把北宋的风筝工艺带到江南。那里的气候湿润,少烈风多和风。因此,江南的风筝多为仿生型风筝。形神兼备,动态逼真,多以鹞子的轻巧灵活的动态作为模仿“标的”。南方至今仍把风筝叫“纸鹞”或“鹞子”,例如蜈蚣风筝叫“蜈蚣鹞子”,双斗燕儿风筝叫“双燕鹞子”。南通地区,风力强大,那里的工艺高手以“板子”扎法为主,能抗大风。人们把各种不同大小的哨子拴到“板鹞”的迎风面料上,使它受风就发出音响。许多组高低音不同的哨子,使得放到天上的风筝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
(取材于孔祥泽《风筝漫谈》,有删改)材料二
放风筝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活动。费孝通在《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中指出:“文化的意义就在其对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风筝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发生的直接成因就是人们的需要。
放断线的风筝叫做“放晦气”“断鹞放灾”,这是我国北方非常重要的民俗之一。据《东周岁时记》载,儿童们于岁初,把“家中某生身厄消灾,送厄迎福”等字样写在风筝尾部,然后把它放掉,希望就此送出厄运,迎来幸福。按中原地区的古代风俗,放风筝的“放”,不是把风筝放飞起来,而是“放走”之意。某人有灾,将姓名写于纸鸢之上,放至空中,剪断系绳,使其飞走,灾即消除,即所谓“放病根”“放晦气”。而在吴中扬州地区民间时令风俗中即有“三月之时,放断鹞”之说,颇具特色的传统蜈蚣风筝,它前面也曾做成一个鬼头。新春伊始,春风浩荡,把风筝放走,意味着放走旧年的灾祸、疾病、晦气,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人们从图谶风筝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安慰。民俗家钟敬文指出:“从民俗史的角度考察,放风筝最早的原始意义,具有巫术性质,其最初的含义是为了转移病痛、邪恶,将一切不祥的灾祸放飞于天空。”
把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祈吉盼福的文化心理。风筝的吉祥图案是通过借喻、比拟、双关、寓意、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象形寓意,物以情观,呈现出“天人合一”、物我主客同归的意境美。人们给风筝以深刻的寓意,用风筝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风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五福临门、连年有鱼、龙凤呈祥、双喜临门等等,寄托和表达了中国人祈求吉祥、幸福、长寿、喜庆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取材于李弘历的相关文章,有删改)材料三
就风筝描写来看,明清小说、戏曲中的例子不少。如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古今小说》中“陈从善梅岭失浑家”、明代传奇《金印记》《春灯谜》中都写到了风筝或断线的风筝等,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意象显得比较单薄,基本上是借风筝比喻人物的一去不返,或借指对已逝人、事、物的深情怀念。清代李渔的《风筝误》,以“风筝”命名,又以“风筝”贯穿全剧始终,风筝作为情节的重要线索和具象。
现代以风筝描写作为意象叙事的作品亦复不少,如鲁迅的散文《风筝》,因为具有比较丰富的“风筝”意象,早在1929年就被收入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近几十年来一直收于中学语文教材。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也是小说的一个线索,具有文化隐喻性的意象,追寻“风筝”,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作为具象的风筝要飞上天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二是风筝都需要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落下来。正是由于风筝具有这些“象”,高明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将“意”嵌入其中,使得风筝装载着艺术家所要传达而又颇为含蓄、朦胧却又不易言明的思想意义。这就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认识象外之象、意外之意乃至味外之味的鉴赏能力,不辜负艺术家的苦心孤诣,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
(取材于王人恩的相关文章,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风筝”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风筝最早出现的时间,确定是在我国春秋时期,可谓历史悠久。
B.墨子发明风筝是为了缓解当时人们空中交通运输不通畅问题。
C.“运动类型”风筝不仅用于军事活动,也用于人们的娱乐活动。
D.风筝虽然在南宋时期才被带到江南,但因其气候适宜、环境优越,故发展很快。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风筝的民俗文化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放风筝是为了消灾、送厄、迎福。放风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俗。
B.把写有病人名字的风筝放至空中,剪断系线,使其飞远,寓意送走疾病。
C.在风筝上绘制吉祥图案,表达祈吉盼福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文化特色。
D.风筝上的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讲究象形寓意,物以情观。
(3)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对风筝的描写,不具有“文化隐喻意象”的一项是
A.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唐•高骈《风筝》)
B.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宋•寇准《纸鸢》)
C.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明•徐渭《风鸢图诗》)
D.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曹雪芹《风筝》)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风筝有哪些用途。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
可母亲继续说:“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
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琳去接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
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的那个是怎么回事?”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
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
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
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对方说:“李婆婆,我是小桃,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小桃!真是你啊!你到家啦?”“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
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
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
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
她安心地笑了。
(选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是说虽然骗局不断被揭穿,但总有新的骗局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B.母亲在帮助了女孩之后“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C.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
D.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母女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母亲形象的特点。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旬月,改群牧使。《唐书》成,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修在翰林八年,知无不言。
五年,拜枢密副使。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六年,参知政事。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B.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C.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D.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所称的名号,一般用于祭祀,因此,所有皇帝均有庙号,例如汉武帝、唐太宗等。
B.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如文中就是指北宋都城汴京;现代则称为首都。
C.《唐书》: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
D.致仕:交还官职,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幼年丧父,家中贫穷,但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B.仁宗时期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首次入选,与杜衍、范仲淹等一起入朝任事。
C.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但是皇帝却褒奖他敢于说话,当面赏赐他,并提拔他做同修起居注。
D.欧阳修在枢密院任职时,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情。与曾公亮一起考查全国的军队数量,重新绘制军事地图,统计士兵名册,补齐边境长久缺少的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②修以风节自持,既数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
(5)欧阳修在任开封府知府时,是如何治理开封的?结果如何?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组卷:75引用:26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9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闯红灯的人现实中 ,一些人更是把闯红灯当成了 ,想闯就闯。但是宁波市这位闯红灯者,却为自己的任性行为什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一旦因为闯红灯发生交通事故,如果是行人或非机动车撞上了机动车,那么行人和非机动车就处于弱势地位,会受到交警或法律更多的照顾。同样的道理,如果是行人撞上了非机动车,那么行人是弱势,在随后的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也会得到或多或少的照顾。而随着宁波市这起行人闯红灯结果导致骑电动车者死亡的案件 ,我们固有的认识可能要被打破,“老黄历”也要改改了。
按照当地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谢某固为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这也就意味着,法院在审理判决过程中,( ),而只是基于基本的事实,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作出客观公正的判决。
法律并非不讲人情,但是在事实面前,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而不是因为对方走路、骑车,还是开车,就被“法外开恩”,这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应有之义。这样的案例,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种警醒,那就是在变通活动中遵守法规与文明,而不是自恃“弱者”就 ,这才是保护自己,也保障他人合法权益的正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见怪不怪 习以为常 盖棺定论 无法无天
B.屡见不鲜 习以为常 尘埃落定 无法无天
C.见怪不怪 家常便饭 盖棺定论 恣意妄为
D.屡见不鲜 家常便饭 尘埃落定 恣意妄为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并非没有考虑谁是“弱势群体”,谁是骑车的,谁又是行人。
B.行人和骑车的,法院并非没有考虑究竟谁是“弱势群体”。
C.没有考虑谁是行人,谁是骑车的,谁又是“弱势群体”。
D.没有考虑谁是骑车的,谁是行人,谁又是“弱势群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地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谢某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导致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B.当地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谢某因为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形成交通肇事罪。
C.按照当地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谢某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D.按照当地法院审理因为被告人谢某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形成交通肇事罪。组卷:1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总有一段时光使我们难以忘却,总有一段时光让我们久久回味;总有一段时光在我们的记忆之中熠熠生辉:可能源于陌生人善意的帮助;可能源于朋友温暖的笑容;可能源于长辈殷切的叮咛……可能是生活里平凡瞬间的连缀,也可能是时代中沧海桑田的变迁。这些时光值得我们回味,给予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
请以“值得回味的时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8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