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无衣》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古代诗歌阅读
-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几复和答所寄
黄庭坚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注]几复:即黄几复,诗人好友。时几复由岭南四会至汴京,作者亦由德州德平调汴京。两年前作者曾写《寄黄几复》一诗。作个:这个。
(1)诗的颔联很有意味,请分析其内涵。
(2)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组卷:2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首联集工巧的对仗、生动的夸张、形象的双关、强烈的对比多种修辞于一体,并巧用数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D.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友人壁
王安石
茆檐前后久松萝,百里乘闲向此过。
涧水绕田山影转,野林留日鸟声和。
萧条鸡犬逢人少,想象乾坤发兴多。
世事不如闲静处,知君出处【注】意如何。
【注】出处:出仕和退隐。
(1)根据前三联,概括友人处所的环境特点,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组卷:14引用:4难度:0.5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③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诗人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
B.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C.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D.本诗与必修③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6难度:0.4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唐】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颔联的“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未被进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B.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照应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本诗以景结情,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寓于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2)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5难度:0.7 -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采薇(节选)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的“常之华”,就是“棠之花”;“君子之车”则是指将帅乘坐的战车,与下文中的“戎车”同义。
B.“业业”“骙骙”“翼翼”“象弭鱼服”显示:这支军队战马雄壮;装备精良,排列整齐,动作熟练。
C.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战争的场面:将帅站在车上指挥,士兵环列四周形成掩护,组成严密的军阵。
D.诗中的成卒在杨柳依依的烂漫春光中从军走向战场,历经九死一生,在大雪纷飞的归途中步履蹒跚。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边塞诗,选自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小雅》,唱出了将士们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
B.节选的前四行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气势上洋溢着激昂的战斗之情。
C.“岂敢定屠”“岂不日戒”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反映了边关形势的紧张,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D.“昔我往矣”及以下三句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景写乐情,以夏景写哀情其目的都是为了加重其哀乐。组卷:3引用:4难度:0.7 -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E.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悲伤之情。
(2)作者在诗中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组卷:140引用:76难度:0.6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当时武钜知均州,故诗人称其武均州。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来诸皇帝陵墓在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B.“千年计”与“一日回”形成对比,意在突出诗人的自豪感和对敌军的轻蔑鄙视。
C.诗中王师获胜、金军败退、赦令颁布、使者朝祭的景象,都是属于正面描写的内容。
D.诗人将收复失地的功绩一面归于白发将军的壮举,面归于已故诸帝的仁义恩德。
(2)诗歌以景语结束全篇。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处用景语描写“寒食”盛况的妙处。组卷:24引用:7难度:0.5 -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金陵三首①(其三)
李白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②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容管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注】①诗歌作于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诗人自余杭经金陵至浔阳时。鱼陵是六朝建都之地。②秦地:秦国所辖的地域。此指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可知该诗属于怀古诗歌,该类诗歌时空跨度大,多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B.颔联巧妙地将历史上的金陵城与眼前的洛阳、长安进行对比描写,表达对历史的怀念。
C.颈联通过“昊花草”“晋绮罗”的想象,写出了一代代王朝的兴衰,使人深思和警醒。
D.结尾诗人感叹六朝繁华随人事而灭,寄托着深沉的国家兴亡之感及对国事的深深担忧。
(2)“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写了什么内容?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4难度:0.5 -
10.阅读下列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C.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D.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2)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6难度:0.5 -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寨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今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冲“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组卷:166引用:46难度:0.6
一、古代诗歌阅读
-
34.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③薰弦: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B.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D.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2)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组卷:41引用:17难度:0.6 -
3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步出城东门
(汉)无名氏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注],高飞还故乡。【注】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具有一种近于民歌的素朴风格,很耐人寻味。话不在多,意不在巧;平平淡淡地说来,却如一曲纯净的旋律,一往情深。
B.开头两句写主体人物的活动,交代了抒情主人公的立足点和遥望的方向,为下文抒发思想情感作铺垫。
C.“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自己的朋友分明前日沿此路而去,今日却说河水无梁可渡,暗含对世事不如人意的感慨。
D.在风雪中送别友人归去,诗中此处通过实写友人离去的场景,渲染凄伤的氛围,衬托出抒情主人公不能和友人一样回返故乡的自伤自怜之意。
(2)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联系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组卷:13引用:1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