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谢灵运用他游荡在山水间的身影指出了一个方向,即和凶险的社会相对立的和谐而可亲近的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自然在建安诗人那里是凶恶的,是社会凶恶的陪衬和帮凶,一直到陆机,我们看他的《赴洛道中作》,自然也是令人退避的,是人生险途的征兆。但在谢灵运那里,自然却是心灵的益友了:“清晖能娱人,游子檐忘归。”不但能由迷恋而忘归,而且还能启发心智、安慰心灵。他是第一个发现山水的美感的诗人,他虽然没有说山水“可居”,但他指出了山水的“可游”,并在山水的美感与人的心灵之间架起了第二条山水与人之间互通的桥梁。
在这之前,一些哲人也谈到过山水,如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孔子的山水往往是伦理道德的象征,孔子由此架起了人与山水相通的第一道桥梁,即山水的“以形媚道”与人内心的道德情操之间的桥梁。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隐于山水,正是看中了山水的凶恶,因为山水的凶恶恰可衬显隐者的道德崇高。山水在这些隐者那里是没有美感而只有道德感的。他们和孔子一样,是只有第一道桥梁的。正如陶渊明不是去描写田园生活的艰辛,而是描写田园生活的美一样,谢灵运向我们展示的,也是山水之美。虽然他不至于真正归隐山水,但山水之美经他阐发却深入人心了。他架设了人与山水相通的又一桥梁。孔子的是伦理的桥梁,他的却是美学的桥梁。伦理的山水使我们敬畏,而美感的山水却可供我们退避栖身。
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明显地分为三层:叙事、写景、议论。叙事乃叙进退失据的矛盾心境,然后从远跳青山、遥闻海涛的景色引发感慨,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写景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的名句,他自己得意,后人也激赏。议论部分却给人言不由衷之感。
就全诗来看,事、景、情的结合并不十分自然。春光怡人突转伤感,是了不相关而强作高明;自我称许,也只会让读者掩口而笑;堆砌辞藻、雕凿失真的弊病也难免。
总之,就题材开创和形式创新而言,谢灵运虽差可与陶渊明比肩,但若论单篇质量和总体艺术成就,如情、景、理的圆融无碍,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他怕还不能望陶之项背。
但是,撇开诗艺不谈,到和社会政治相对隔绝的山水中去寻求摆脱痛苦,逃避现实中的纠缠,以巨大的代价来换取心灵的平静,这就是陶、谢这一代人的新姿态。由于代价巨大,谢灵运犹豫反复,并最终被体制吞噬;也由于肯付出这一巨大的代价,陶渊明不仅赢得了自己的生命与本性,而且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尊敬与向往。
(摘编自鲍鹏山《风流去》)材料二:
山水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最大分量。自先秦迄南北朝,山水诗尚处成型之中,至唐宋则大放光彩。“原始以表末”可辨别时异,“释名以章义”须定要素,此乃山水诗研究之旨归。
人类自诞生之时就与自然山水建立了紧密关系。《礼记•郊特牲》之《蜡辞》言“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人与山水景物情感关系的最早文字记载。其后《诗经》《楚辞》中自然山水的描写愈发浓郁。汉赋夯实了山水诗基础。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杨雄的《蜀都赋》、班固的《两都赋》等,皆极尽模山范水之能事。至晋末,游仙诗为山水诗的到来开山辟道,而玄言诗以自然山水为道具,为山水在诗中独立地位的获得挣得了契机。谢灵运被公认为首位大量写山水诗者,他推动了“理过其辞、谈乎寡味”的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换。及至谢朓,山水诗步入成熟。
依“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之数,会意山水诗需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的构建要素。
有些山水诗标题明示诗作内容以山水描写为旨归,依此,凭标题可剥离明显与山水诗对立的诗作,如《观书有感》。有些山水诗的标题指向性不明显,需关联其他要素来定断,如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从内容来看应归为山水诗类。
山水诗描写的自然对象应符合存在规律,是自然山水或自然山水上附着景物。若“山水”非真非实、幻化神怪者,则可排之在外。如王维的《画》所言山水景物与自然虽有异,但仍合自然客观山水特性,所异乃因艺术表达之故。
山水诗中所言自然山水景物词句须在整诗中居主体地位。《诗经》中多有提及景物,但诗篇中山水字句于全诗比重偏少。《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山水词句的文字数量也不具优势,亦难入山水诗之列。自谢灵运后,诗作多自然山水景物,且诗中自然景物比重过半,故其诗大多皆入山水诗。
山水诗,必以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绝非纯指山水表象。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有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山水之美应以“即目所会”之感为主,无须深究侧义。如《泊船瓜洲》前三句写景,“即目所会”之意即绘山水之美。
当然,会意山水诗还需理会其内涵美的艺术表达。山水诗展现“即景会心”之美须凭借恰当方式,美与表现美的艺术手段须相容。自然异彩纷呈,景物千差万别。艺术手段的丰富性为山水诗必然和定然的表现。山水诗景与情的艺术建构呈时代、个体时空差异。大体而言,唐代山水诗情景结合紧密,宋代山水诗情景结合疏密有间。
(摘编自陈显锋《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虽然没有真正归隐于山水,但他将自然视作心灵的益友,发现山水之美并将之阐发得深入人心。
B.谢灵运为逃避现实的纠缠而到山水田园中寻求宁静,诗歌成就可与陶渊明比肩,实现了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
C.人类很早就与自然山水建立了紧密关系,山水诗意识是在时代演变中确立的,山水诗也是在代变中发展成熟的。
D.不可单就标题来判断诗歌类别,可依照内容来辨别类属,如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应归为山水诗一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山水正是伦理道德的象征,由此架起了人与山水相通的伦理的桥梁。这样的山水常常令人敬畏。
B.因为在有些隐者心目中,山水只有道德感而没有美感,所以他们常用山水的凶恶来衬显自己道德的崇高。
C.对山水诗进行研究时,必须重视探究山水诗发展的始末,了解它的流变;解释各体的名称,从而阐明其意义。
D.山水诗内涵美的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其景与情的艺术建构也呈时代、个体时空差异,其中又以个性差异最明显。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中“山水的美感架设起人与山水相通的美学的桥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曹操《苦寒行》)
B.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C.深林闻社鼓,落日照渔家。(陆游《初春杂兴》)
D.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4)会意山水诗需了解其概念的构建要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概念的构建要素。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组卷:13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间解板匠
凌耀忠 我常常想起西双版纳密林中的两个解板匠。
他们是千里迢迢从四川来的。两个中年人拾一把大锯子,锯子出奇的长,足有三米,尖锐的三角齿像要刺破青天。他们后面又跟着一个带病愁容的农家姑娘。
我和他们做了邻居。开头我认为这是一个家庭,后来才知道两个男的是陌路相逢,乡下遭了灾,在流落途中结识的。年长的叫大老黑,年轻的叫三娃子,那个面带病容的姑娘叫黑姑,是大老黑的远房侄女。
那一年雨季来得早。从澜沧江分解出来的支流像脱缰的野马,山洪洗劫森林、田野,狂风肆虐,将百年老树连根拔起,又随心所欲地抛入大河。毗邻小镇的孔雀河里漂满了从上游滚滚而下的大树。它们淤塞河道,撞拦行船。大老黑和三娃子赤膊赤足,纵身下水,爬上这一匹匹狂奔的“野马”。他们站在大树的躯干上,用长竹钩把它们引导到岸边。小镇的居民远远地站在岸边,朝波涛里的两个人影指指点点:“这两个解板匠像有两条命。”他们舍命捞,拖回来就舍命解。他们常常在月光下架起一个大木桩,将木料劈成方块,弹上墨线,用四只大抓钉钉住木桩。人站着,就用那把大锯子肢解木料。大老黑和三娃子光着上身,汗涔涔的胳膊鼓起一个个肉疙瘩。夜间林中的蚊子蜂拥而来,向两个瘦弱的人猛烈进攻。他们纹丝不动,他们不敢让这种古老的音乐有一刻的停顿。他们先是站着解,接着就不得不佝偻着腰,最后,那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们跪着,跪在地上解。当锯子移到木头最下端时,他们就像一对壁虎,胸脯贴住地面拉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呵!夜阑更深,山间的淙淙流水伴着他们的解板声,一切显得那么沉重,压抑,令人窒息!
黑姑点着一盏豆油灯,抖抖瑟瑟倚在门口,给他们缝衣服。三更天了,她嗫嗫嚅嚅对他们说:“睡觉吧,明儿再解。”“今夜要解完,明天等着换米吃。”黑姑哭了,泪珠落在满是补丁的肩上。大老黑和三蛙子把解好的木板拿到镇上,换来一点粮食和现款,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
大老黑整天乐呵呵的。他会唱川江号子,唱好多好多古老的四川民歌,还会说《三国》《水浒》,他很喜欢我。黑姑手很勤,什么事都会干,两个男人的吃喝穿戴靠她一人操持。她常常随我一路进山。我放牛,她在林中采蘑菇,打竹笋,挖野菜,掘山药。她告诉我,她爹妈都死了,大黑叔把她带出来逃荒。
这个临时“家庭”的经济收支是由大老黑掌管的。他对三娃子和黑姑的吃用开销相当大方,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有一次,他背着他们交给我一笔钱,要我替他保存。大老黑的样子很神秘,又很兴奋。
那年代,森林保护法早被遗忘了。人们放火烧山,滥砍乱伐,农场的推土机每天都在奋力拓荒,一座座山林被摘掉了翠绿的衣冠。生态失去平衡,西双版纳下霜了。
大老黑懂这个道理。他说:“这样摘下去,日后子孙要骂娘的,我们得管一管林子。”他带着三娃子,有时叫我也去,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孔雀河方圆百里的森林。粗大的紫血藤是森林的恶魔,用巨藤围绕树木,吮吸树汁,严重的竟能让整座山林渐渐颓败。“要锯断它!”大老黑愤愤地说。那些光占领空间但早已衰败的古树,它们承受阳光雨露,可已经停止生长,它们横七竖八,压制嫩苗,处处作梗。“要搬掉它!”大老黑说。那些抵御不了大自然的打击,被雷炸裂的,被虫蛀空的,寄生在林中的树,它们瘫痪了。“要拖走它!”大老黑说。谋生之余,只要稍有闲暇,两个解板匠,我,还有我那一大群牛,都参加了这项吐故纳新的工程。
秋去冬来,他们不得不走了。就在这时,黑姑的婚事闪电般地决定了。那是大老黑热心撮合的,黑姑和农场的一个退伍军人订了婚。大老黑当着三娃子和黑姑的面,把我替他保存的钱取出,整整三百块。大老黑喜滋滋地捧着钞票递到黑姑手里,他说是给黑姑办嫁妆的。
大老黑和三娃子依旧孑然一身。他们扛起那把大锯,登上一只渡船要走了。船到河心时,黑姑朝河边奔来。大老黑他们是瞒着她走的,叫我不要告诉她,怕她伤心。黑姑凄厉地喊着两个解板匠,嘶哑着喉咙不停地喊着。她木然地踩进河水,向帆影拼命摇手。她不顾我的劝阻,依然那么执着地摇着,喊着。
我呆呆立在岸边,心头袭上一阵难言的惆怅……
(节选自《萌芽》)(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姑是大老黑的远房侄女,父母双亡后大老黑带她出来逃荒。她勤奋能干,这个临时“家庭”中两个男人的吃喝穿戴全靠她操持。
B.大老黑不仅会唱川江号子,唱好多好多古老的四川民歌,还会说《三国》《水浒》,可见大老黑多才多艺。
C.为给黑姑置办嫁妆,大老黑背着三娃子和黑姑让“我”替他保管三百元钱,并热心撮合了黑姑和农场的一个退伍军人的婚事。
D.文中写“农场的推土机每天都在奋力拓荒”,在歌颂小镇居民勤劳本色的同时,更突显文章“维护生态平衡”这一主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对黑姑病容和愁容细致入微的描写,为下文揭示灾荒这一时代背景张本。
B.本文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小镇居民的议论写出了解板匠洪涛中捞树的危险。
C.文中“要锯断它!”“要搬掉它!”“要拖走它!”句式相同,语言简短但铿锵有力。
D.本文结尾运用了留白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含蓄隽永。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艺术特色,请简要赏析。
(4)“我”为什么会常常想起西双版纳密林中的那两个解板匠?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组卷:10引用: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春在堂笔记》卷七
俞樾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B.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C.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D.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记,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
B.亲家,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对方为“亲家”,也泛称亲戚之家。
C.丹房,指道教炼丹的地方,后指道观;也指神仙的住所。本文指的是道观。
D.“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化用自成语“登堂入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为考据笔记,并非全是作者亲身经历考察之后的随笔记录。
B.作者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
C.在作者看来,苏轼考察石钟山,以为其得名是因风水相吞吐而为声,这也没有探察到问题的根本。
D.苏轼笑李渤考证石钟山命名的方式太粗糙,而作者认为苏轼与李渤犯了类似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
②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
(5)本文作者俞樾认为苏轼对石钟山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错的。那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是他自己考察思考的结果吗?组卷:14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你去近海浮潜,就会发现,① 。因为近海是造礁珊瑚的地盘,黄褐色套装是造礁珊瑚的标配。严格说来,造礁珊瑚的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之所以呈现黄褐色,② 。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直径只有微米级别。它体内配备“光合色素”,有光就能通过光合作用过“自养”生活,这种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就是黄褐色。
在海水中,虫黄藻是能独立生活的,但它更愿意做珊瑚的“房客”:因为这样不仅能受“房东”庇护,还能坐收二氧化碳等光合作用原料;而它生产的有机物和氧气,③ ,权当交了“房租”。不过虫黄藻只在光线充足的浅海生活,所以黄褐色套装,只在浅海珊瑚中流行。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用三个句子解说造礁珊瑚呈现黄褐色的原因,三个句子要构成递进关系。总共不超过70个字。组卷:19引用:1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3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