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湘潭市江声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发布:2024/7/19 8:0:9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
1.现代文阅读。
磨砺始得玉成 ①冰清玉洁、精金良玉、玉振金声、玉树临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优秀品质,彰显着东方美学的韵味。凝视一块美玉,看到的是柔美和温润;触摸一块美玉,感受到的是坚实和高洁。中国人从美玉身上,寻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追求,寄托着为人处世的智慧。
②《荀子•法行》中记载,子贡询问“君子贵玉”的原因,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谦谦君子,正如温润之玉,光华敛于内而不炫干外,清辉藏于身而气韵自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方志敏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依旧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这是革命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韧气节。黄文秀为了让基层群众过上好日子,把韶华留在广西百色的大山深处,这是当代年轻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责任担当。杨善洲常拿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却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办过私事,这是优秀党员干部“冰清玉洁,白璧无瑕”的崇高风范。
③玉石藏于山中、埋于谷底,与普通石头不分轩轾,如何成为众所敬仰的美玉?坚固细密的玉石,必得经过一番艰苦的切、磋、琢、磨,才会露出质朴面目,显出纯美底色。“玉不琢,不成器”,器与人皆通此理。只有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大凡成就大业者、贡献杰出者、勇赴使命者、舍己为人者,无不是经历几番潜心学习、艰苦锻炼、奋斗打拼,才为世所识,为人所赞。 。磨砺始得玉成,笃行方能致远。拿出“燕子垒窝”“老牛爬坡”的劲头,在工作实践中战风雨、斗寒霜,在严峻复杂的斗争中砥砺心性、强壮筋骨、增长才干,才能琢磨成器、百炼成钢,最终有所成就。
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对玉的雕琢不能千篇一律,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也讲究因材施教。因材因性,把雕琢之功施于无形,方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广大青年也需要在干事创业的路途中,心怀真善美的追求,以不负韶华之朝气、激越沧海之胆气,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镌刻在灵魂深处,清白做人,踏实做事,让青春之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胸怀锦绣,腹隐珠玑,时时砥砺,事事精进,必能成为栋梁之才。
⑤“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正如美玉经得起岁月的淘洗,美德懿行耐得住时间的检验和人心的评判。以人比玉,由玉及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更加勤勉,用时间和汗水雕琢自己,努力成为一块“美玉”,永远散发洁净通透的光泽。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1月9日)(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以含“玉”字的成语提出论题“玉”,然后以“中国人从美玉身上,寻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追求,寄托着为人处世的智慧”引出下文的论述。
B.第②段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冰清玉洁,白璧无瑕”分别概括出方志敏、黄文秀、杨善洲三人的特点,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
C.因为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对玉的雕琢不能千篇一律,故而对青年的培育也应顺其自然。
D.拿出“‘燕子垒窝’‘老牛爬坡’的劲头……最终有所成就”,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论述的道理形象易懂。
(2)“磨砺始得玉成”,结合本文内容,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磨砺自己?
(3)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一个论据,下列哪个事例更恰当?为什么?
【甲】吴天一研究高原病学,一干就是60多年。调研期间,他虽遭车祸,但仍深入一线,潜心研究。他的付出,让建设青藏铁路的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
【乙】武汉退休老人马旭与丈夫毕生节俭,一分一毫积累几十年,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千万元。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心灵的高贵,令世人赞叹。组卷:19引用:1难度:0.3 -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实上,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正在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能不能在智能时代激活更多潜能?厚重的中华文化,如何搭载前沿科技的快车,打通古与今的“任督二脉”,实现更接地气、更为广泛的传播?
【材料二】袁行霈指出,我们的目的就是激活经典,让经典的生命力绵延下去。据了解,《百部经典》已确定了四批书目,共54种。书目上起先秦,下至辛亥革命,突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力求做到广纳百家、百花齐放,不仅选入哲学、文学、历史等著作,还选择一些科技类、艺术类等著作,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经上下五千年,正在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C.《百部经典》书目的选择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科技类、艺术类等著作。
D《百部经典》确定的四批书目上起先秦,下至辛亥革命,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
(3)【材料三】是中华传统文化阅读人群年龄结构分布示意图,请仔细探究图中反映了什么情况,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出建议。
反映情况:
建议:组卷:75引用:7难度:0.7 -
3.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白月光”
陈建明 ①我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里穿梭。
②很多年以前,也是这样的月夜,天际的晨星已寥落,那一抹冷月却迟迟不肯沉坠。初秋的夜晚有几分凉意。鸡叫头遍,父亲和母亲便已起床,窸窸窣窣地在屋里收拾行囊,生火做饭。他们生怕吵醒了我,蹑手蹑脚地,直到鸡叫三遍的时候才叫我起床吃饭。
③天边晨星摇摇欲坠,夜色还未褪,早就租好的三轮车已经“突突”地等候在院子里了。
④三轮车的车厢有点高,母亲先上去了,伸出手来想要拉我,父亲却早已经在底下稳稳地将我托起,有如托起一轮初升的太阳般郑重,又似托着天边的明月般珍爱万分。
⑤此时,月儿斜斜地挂在遥远的天际,鸡又开始鸣叫第五遍了。山路上已经开始有人行走。忙忙碌碌的农人,为何总是如此早起?晨起时,草叶上该有霜了吧。过了这座桥,再转过那几条宽阔的田垄,便是别的村了。淡淡的清辉当中,故乡在身后急速倒退,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而车厢里,父母隐没在黑暗当中的脸,看不清悲喜,瞧不见离愁别恨。也罢,这样就不用互相直视,也不用拼命忍住眼中的泪水。转瞬间,天已经大亮,异乡的土地已经越来越清晰,父母黑暗当中的脸却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苍老。
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父母那一次月下送我离开故乡的场景,成了岁月模糊里刻骨铭心的一幕。从那一刻起,家乡已成故土,灵魂从此踏上了漂泊无依的旅程。
⑦后来的岁月里,常常有这样的夜晚,有月亮的晚上,忍不住披衣而起,趿拉着鞋,蹑行于宽阔的庭院里。院子四周有许多桂树,疏影重重,月亮的光辉透过树荫,洒落在庭院里。一阵风吹过,有馥郁的花香袭来,才恍然想起,竟然已近中秋,连桂树都迫不及待地含苞待放了。院子里静悄悄的,月儿在头顶上默默地陪伴着我,洒下一路清辉。我沐浴在月亮的光华里,不忍喧哗,只好将心事悄悄地踩进光影里,直寄天边的明月。此时此刻,忽然无比思念远方的父亲。
⑧那时,父亲已年过六旬,已抡不动锄头与斧子,却仍不肯弃掉家中的那一亩几分地。姐妹们几次三番地劝说,终于有一次劝动了父亲。那是小妹远嫁江苏,邀请父亲和我们前往观礼。恰逢中秋,全家大小齐齐整整地在一起欢度中秋佳节。那次江苏之行很是热闹畅意。
⑨小妹结婚,父亲送走了最小的一个女儿,一如当年送我出远门求学般,父亲既欣慰又难过。回程时,妹妹领着夫婿家人到车站送行。月儿高挂,有如送客般,皎洁明亮,依依不舍地相伴相随。
⑩火车开动了,父亲鼻尖紧贴着车窗,努力挥舞着胳膊,朝着月台上的小妹告别。月华如水般照耀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⑪半夜时分,车厢里其他人都入睡了,父亲还坐在窗前久久难以入眠。我爬起来,陪着父亲默默地对坐着,看天上的月亮。为了打破这良久的沉寂和尴尬,我开始没话找话,“爸,为啥人们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⑫父亲被我难住了。我又说:“爸,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事情吗?每次有月光的时候,我们总是在那个大晒谷坪里玩游戏、捉迷藏,听大人讲白话。有一首儿歌到现在我还记得:月光光,射光光。挑担水,起学堂。学堂后面一眼塘。放个草鱼扁担长,放个鲤鱼门板宽。”
⑬父亲被我突然萌生的童心给逗乐了。
⑭那天夜里在火车上陪父亲赏月、聊天的场景,成了与父亲相处的最后时光里难忘的温馨回忆。从此以后,一家人天南海北,总是很难聚齐到一起。小时候,父亲将我们当成掌上明珠,而如今,他已步入暮年,我们却成了父亲难以触及的“白月光”。
⑮其实,我多想回到过去,在某一个有月亮的晚上,一家人一齐聚在那宽广的坪里,分食一个月饼,讲讲故事、玩玩游戏,共享天伦之乐。累了吹吹风,仰头看看天,看看月亮。远处传来孩子的哼唱:“月光光,射光光。挑担水,起学堂。学堂后面一眼塘……”
⑯彼时,老屋还在,父母未老,时光未老。
(选自2022.9.12《齐鲁晚报》,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月光”下的往事。
①
②父亲车站挥别小女儿,
③“我”在火车上陪父亲聊天,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父亲却早已经在底下稳稳地将我托起,有如托起一轮初升的太阳般郑重,又似托着天边的明月般珍爱万分。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我沐浴在月亮的光华里,不忍喧哗,只好将心事悄悄地踩进光影里,直寄天边的明月。
(3)月亮,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情思。请结合全文,谈谈月亮在全文中的作用。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画蛇添足,可删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理由。组卷:32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23分)
-
4.文言文段阅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1)下列选项中画横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 蜀鄙之僧 卑鄙无耻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日侍坐备顾问 义无反顾 奋不顾身 C.至于斟酌损益 大有裨益 开卷有益 徒劳无益 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皆朝于齐 业精于勤 重于泰山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结合选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组卷:7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积累与运用(22分)
-
11.请根据《儒林外史》阅读积累,完成以下题目。
(1)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周进与范进二人相反的行为表现,并分析他们不同行为表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相同的社会根源。
【甲】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馀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恶。”金有馀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扎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2)鲁迅先生评论《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下面哪个人物的刻画没有体现这一特点?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周进撞号板受捐
B.严监生临死伸指
C.杜少卿装病辞召
D.匡超人替人考学
(3)《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小说第1回楔子中写了才华卓越、品行高洁的王冕;小说主体部分2―54回展现了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者;结尾部分55—56回以四位各怀才艺、淡泊名利的市井奇人作为压轴人物。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组卷:29引用:1难度:0.5
四、作文(50分)
-
12.作文。
生命像东流的春水,一路欢歌,一路奔流。在我们的生命里,有给予力量的父母,有启迪智慧的老师,有温暖相伴的同学,还有引领成长的书籍,鼓舞人生的伟人……他们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挑战,学会了珍惜……也因此点亮了我们。
题目:_____,点亮了我的青春
写作提示:(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4)不少于600字;(5)请务必补全题目。组卷:8引用:7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