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5/1/6 11: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前我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窦娥冤》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
          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窦天章因为不愿错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卖给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事的起因。
          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禁之。”一本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看上窦天章的女儿,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属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她采取默认态度,一言不发,和窦娥“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说什么喜事冲冲的,而和张驴儿父亲厮混在一起。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
          桃杌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逼供,是案件的裁定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杌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贪赃枉法,内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
    《元史•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作为毒死张驴儿父亲的毒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需要搞清楚,致死人命,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是桃杌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旱三年。结果显示,窦娥的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作《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杌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
          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美好的结局,譬如《孔雀东南飞》的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
    (摘编自孙娟《<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
    B.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C.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
    D.桃杌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面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
    C.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刑法志》的内容,是基于法理的考量,这就从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
    D.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杌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杌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菅人命。
    B.三桩誓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传统。
    C.窦娥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D.戏剧的全名叫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感天六月里飞雪,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

    组卷:1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材料二:
          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
          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
          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留连忘返。
          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
          从欣赏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为美,就在于读者的心理投射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投射机制是指主体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体符合主观图式的心理机能。在读者投射机制的作用下,尽管诗里提供的是有尽之言,但获得的是“无穷之意”。中国诗学忌实、露、满、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己心中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选择那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含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杜牧的《过华清宫》旨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但它却未正面铺叙最高统治者生活如何糜烂,只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万人的血泪和痛苦,换来的是杨玉环的轻微一笑。这一个镜头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表现手法、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诗人炼句、炼字,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精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赞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闹”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
    B.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丰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步去发现。
    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
    D.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举的《江雪》和《过华清宫》两个例子,都论证了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
    B.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尽之言引发读者的探求、反复吟诵和涵泳,使作品达到众多诗人追求的“味之无极”的境界。
    C.中国诗学追求含蓄,是因为读者都能够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D.材料二最后两节阐述了诗人在篇幅、选材、手法、炼字炼句等多方面进行的努力,以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追求含蓄美。
    (3)有人说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富有隽永深长的意趣,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一,阐述你的理由。

    组卷:0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重逢
    〔美〕约翰•契弗      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在中央大干线车站。当时我正从阿迪隆达克斯外祖母家前往母亲在好望角租下的一所小别墅。我写信告诉父亲说,我因为换车,要在纽约停留半小时,问他我们可不可以在一块儿吃午饭。他的秘书写信来说,父亲将于中午在问询处接我。十二点整,我看见他从人群中走了过来。对我来说,他已经是个陌生人——母亲三年前同他离婚,打那以后我就没跟他在一起了——可一见到他,我就感到他是我父亲,我的亲人,他决定着我的未来和归宿。我明白自己长大成人以后会有几分像他;我将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安排我的前程。他身材魁梧,挺英俊的。久别重逢,我高兴极了。他在我背上捅了一下,和我握了握手。“你好,查理。”他说道,“你好啊,孩子。我真想带你到我那个俱乐部去,可那是在六十街。你非得搭早班火车,我想我们还是就在附近吃点东西好了。”他伸出胳膊挽住我。我嗅了嗅父亲身上的味儿,就跟我母亲闻玫瑰花的动作一样。这是一种威士忌、修面洗剂、鞋油、毛料衣服和成年男子那种恶臭的大杂烩。我巴望着有人看见我们在一块儿,能拍个照就好了。我真想把我们在一起的光景录下来。
          我们走出车站,走进一条侧街,向一家餐馆走去。时间还早,餐馆里空空荡荡的。酒吧招待在和一个送货的人斗嘴,一个穿红外套、年龄很大的侍者正从厨房里出来。我们坐了下来。父亲扯着大嗓门向那个侍者喊道:“茶房!”他吆喝道,“端菜的!管账的!过来!”在这个空荡荡的餐馆里他这么大喊大叫似乎不怎么合适。“我们这儿也需要侍候侍候哩!”他嚷着,“快,快!”接着,他拍起巴掌来。这引起了那个侍者的注意,他趿拉着鞋向我们这张餐桌走来。
          “是你在冲着我拍巴掌?”他问道。
          “安静点,安静点,当家人。”父亲说道,“这样叫你过来并不过分——我们想来两杯英国吉卜松酒。”“我不喜欢别人拍着巴掌打招呼。”侍者说。
          “我本来应该带上口笛,”父亲说道,“我有一个口笛,那声音只有上了年岁的招待员才听得见。好了,把你的小本子、小铅笔掏出来,看看你能把这笔生意做成了不:两杯英国吉卜松酒。”
          “我想你们还是上别的地方去好了。”侍者不动声色地说。
          “这话,”父亲说道,“是我听到的最出色的建议之一。走吧,查理,我们他妈的不在这儿吃。”
          我随着父亲走出这家餐馆,来到另外一家。这一次他没那么大喊大叫的。饮料端上来了。父亲左一句右一句地向我询问着棒球旺季的盛况。接着,他用餐刀敲着空杯子的边沿,又嚷嚷开了:“端菜的!当差的!算账的!过来!劳驾照这样再给我们来两份。”
          “这孩子几岁了?”侍者问道。
          “这,”父亲说道,“跟你他妈的无关。”
          “对不起,先生,”侍者说道,“我不能再给这孩子拿酒了。”
          “哦,我可有件新闻要告诉你,”父亲说道,“我有一件非常有趣的新闻要告诉你。这偏巧不是纽约唯一的餐馆,街角上还开着一家呢,走吧,查理。”
          他付了账。我尾随着出了那家餐馆,走进另一家。这儿的侍者身穿猎装似的粉红夹克。四壁挂着许多马具。我们坐下来,父亲又开始嚷道:“猎狗头儿!嗬嗬,横竖是这类东西。我们想在出发打猎前总要喝一盅,吃点东西,就是说,两杯英国吉卜松酒。”
          “两杯英国吉卜松酒?”
          “你他妈的明白我想吃什么!”父亲勃然地说,“我想要两杯英国吉卜松酒,快一点。在快活的老英格兰,什么都变了!我的朋友公爵常跟我这么说来着。我们来看看英格兰在鸡尾酒上头变得出什么花样。”
          “这儿不是英格兰。”侍者说道。
          “别和我争,”父亲说,“照吩咐做好了。”
          “我还以为您或许想知道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呢。”侍者说道。
          “要说这儿有一件事我不能容忍的话,那就是有一个粗俗无礼的佣人。走吧,查理。”
          我们去的第四家是意大利餐馆。“各位好啊!”父亲说道,“劳驾,给来两杯美国鸡尾酒,要劲儿大的,劲儿大的,多兑点杜松子酒,苦艾少一点。”
          “我不懂意大利语。”侍者说道。
          “噢,别装蒜了,”父亲说道,“你懂意大利语,你这混蛋知道该怎么做。来两杯美国鸡尾酒。这就端上来。”
          侍者丢下我们,同领班说了几句什么,领班走到我们这张餐桌前,说道:“对不起,先生,这张桌子是预约了的。”
          “那好,”父亲说,“给我们另外弄一张。”
          “餐桌全都预定了。”领班说道。
          “我明白了。”父亲说,“你是不欢迎我们光顾啰,是这样的吗?好,见你的鬼。全他妈的病态。咱们走,查理。”
          “我得上车了。”我说。
          “对不起,孩子,”父亲说道,“实在对不起。”他把我拉到身边,紧紧地搂着我。“我送你回车站。要是有时间上我那个俱乐部去该多好。”
          “爸爸,这没什么。”我说道。
          “我给你买份报,”他说,“我给你买张报车上看。”
          说罢,他走到一间报亭前,说:“老兄,劳您驾请给我一张你他妈那种没什么意思的、一毛一张的午报,好不好?”管理员转过身去,目不转睛地端详着一份杂志的封面。“这要求过分了吗?老兄。”父亲说道,“叫你把你们那些下流报纸的臭样本卖一份给我,难道过分了?”
          “我得走了,爸爸,”我说,“来不及了。”
          “哎,稍等一下,孩子,”他说,“稍等一下。我想捉弄一下这家伙。”
          “再见,爸爸。”我一边说,一边走下阶梯,登上了火车。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我父亲。
    (选自《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两次提到想让儿子去他的俱乐部看看,表现了父亲想向儿子证明自己的身份,由此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B.纽约中央大干线车站附近的几家餐馆都没能接待好查理父子俩,侧面烘托出纽约的人流量大、生活节奏快。
    C.查理用“我得上车了”“我得走了”多次打断了父亲的话,说明他的忍耐到了极限,他想早点离开父亲。
    D.小说叙写父子分别三年后短暂重聚的经历,孩子渴望亲近父亲,最终却草草收场,让人唏嘘不已。
    (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通过言行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全文分析。
    (3)小说标题原文为“reunion”,有“重逢”之意,但另有译者将其译为“再见,爸爸”。请结合文章内容,评价后一个译名的优劣。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股“抗糖”风在中青年女性中悄然兴起。这种流行趋势到底健康不健康?①          。在日常生活中,“糖”是指白砂糖、葡萄糖等各种加工制成的糖;加工食品中也含有很多的添加糖,添加糖是指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到食物和饮料中的糖或糖浆,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白砂糖、红糖、糖浆、蜂蜜、葡萄糖等。但在营养学上,②              。这是一大类物质,由于它们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而且分子式中所含的氢氧的比例恰好与水一样为2:1,所以称为碳水化合物。
          大多数碳水化合物存在于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是人类最经济和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我们从米、面等主食中获取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多糖,另外还能获得蛋白质、脂类、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其他营养物质,以此来获得能量。③             ,它分布在细脑膜、细胞器膜、细胞质以及细胞间质里,主要以糖脂、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此外,主食中消化快的淀粉、糖等成分可以很快在小肠消化吸收并升高血糖水平。
          在抗糖的队伍中,有人过度戒糖戒出了低血糖,有人吃抗糖产品吃出新的健康问题……放弃主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说明我们不能盲目“抗糖”,不能拒绝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二、三两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组卷:9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1引用:9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