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师范学校第一附小六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1/4 9:0:2
一、填空题
-
1.看拼音,写词语。
(1)妈妈准备了我最爱吃的là bā zhōu
(2)zhǎ yǎn
(3)因为我这个不及格的分数,妈妈一直niàn dāo组卷:8引用:3难度:0.7 -
2.查字典填空
“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细腻
油腻
听腻了组卷:568引用:4难度:0.7
-
3.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6引用:2难度:0.5 -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14引用:4难度:0.7 -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13引用:3难度:0.7
-
16.关于“南通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一:民间的言论:
ㅤㅤ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居然不会讲南通本地话。再看15岁的儿子,虽会说几句,但老南通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存活多久呢?
ㅤㅤ2楼:我女儿上学是普通话,家里人和她交流也是普通话,方言当然不会说了。
ㅤㅤ3楼:也许有一天,方言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ㅤㅤ4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越来越多,方言太土,还是说普通话好。
ㅤㅤ5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再说,南通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二:学者的言论:
ㅤㅤ①“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 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ㅤㅤ②“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ㅤㅤ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
(1)材料中关于“南通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归纳出3点:
现象:
原因:①
(2)你最赞同哪位专家的观点?用两三句话说说你的理由。
(3)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用普通话,生活说方言。如何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呢?请结合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阐述你的想法。组卷:14引用:3难度:0.5 -
17.阅读
记住与忘记ㅤㅤ①我的妈妈(不仅 因为)
ㅤㅤ②长大工作后,与单位同事相处产生矛盾,我也会讲给妈妈听,她经常规劝我,做人要宽容,才能化解心中的怨气。
ㅤㅤ③有一次因为与一位素日要好的同事发生矛盾,(所以 而且)
ㅤㅤ④妈妈在大学里做过学生的政治辅导员,她默默地注视了我一会,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ㅤㅤ⑤说在阿拉伯有位著名的作家叫阿里,他与朋友吉伯、马沙三人外出旅行。三个人在经过一处山谷时,马沙一不小心差一点失足滑落山谷,吉伯拼命拉住他的衣襟,将他救起。为了永远记住救命之恩,马沙在附近的大石头上用刀刘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ㅤㅤ⑥几日后来到一条河边,吉伯和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吉伯一怒之下打了马沙一记耳光。马沙控制了自己,没有还手。他跑到沙滩上,用力在沙滩上写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记耳光。
ㅤㅤ⑦这次旅行结束后,有一天,阿里
ㅤㅤ⑧讲完这个故事,妈妈
(1)把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画去。
(2)联系语境,在横线内填上合适的提示语。
(3)根据提示画句子。
①第③自然段中的“以怨报德”具体指什么?用“——”画出来。
②用“﹏﹏”画出点明文题的一句话。
(4)第⑦自然段中,马沙该怎么回答呢?想一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写一写我们该忘记什么,又该记住什么。
我们该忘记
(6)如果在你的班级有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闹矛盾,而且总是耿耿于怀,彼此互不理睬,请你运用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来劝劝他们。组卷:1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