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教育联盟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
          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
    “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面上的落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铺陈子地的。我们再看看课文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
          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
    “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木”这个字的暗示和“下”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而“落叶”,没有肃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游子吟》里有落叶:“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游子漂泊,岂不正似落叶无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因为“木”暗示的沉稳、坚固,“叶”的漂泊无依将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将大打折扣。“飘零”“客心”“故国”“零落”“无复归”这些词语,都在印证着“落叶”与“木叶”不同的诗歌境界。
          概括言之,“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不能写成“无边落叶萧萧下”,正因为杜甫本要创造出一派阔大苍凉,“落木萧萧”对“长江滚滚”,才构成了统一的诗歌境界。
          作为诗歌形象,“木叶”和“落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
    (节选自张彦金《莫道“落叶”是寻常》,有删改)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濡上秋居》),尤为脍炙人口,但用的也是“树”。
          本文上面所举的例子,都说明“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王绩的《野望》诗分明写道:“树树皆秋色”,连用两个“树”字,强调的就是秋天无生机的萧索的树,而此处如改为“木木”则断然不可。再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得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再比如“古木”一词,古人用得也多,但可以是秋天的树,如“古木鸣寒鸟”(魏征《述怀》);也可以是春夏的树,比如“古木生云际”(陈子昂《白帝城怀古》);至于“古木无人径”(王维《过香积寺》),人们不大容易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季节的树,而且也无须弄清楚了。我们还是像李白的“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的好,只把“木”当做一般意义上的树,而不必深究是什么样的树了。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再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历代诗人诗歌中的“落叶”着重在“落”字,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落叶”都是铺陈于地的;而“木叶”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
    B.材料一认为,“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完全脱离了树。
    C.材料二认为,大量古诗中的“木”字并不像林庚先生所说“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证明“木”字并不能反映季节。
    D.材料二认为,“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没有差别,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原因之一是前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杜甫的“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和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都是用“树”写出了秋天的情景,尤为脍炙人口。
    B.材料一认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是因为“落叶”摒弃了树木的形象只留下单薄的“叶”的意蕴而传达出的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的暗示。
    C.材料二认为,《野望》中的诗句“树树皆秋色”绝对不可改为“木木皆秋色”,连用两个“树”字,强调的就是秋天无生机的萧索的树。
    D.材料一认为,“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但作为诗歌形象并没有高下之分,各成佳境。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落叶”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的一项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C.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4)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5)材料一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请依照示例,列举两例说明。
    示例:(诗句)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暗示性)杨柳——借杨柳的枝叶来暗示女子黯然的离情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3)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32引用:18难度:0.5

七、简答题组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时间是个残酷的对手,它让人们在衰朽面前①           。这衰朽或急或缓,但终究不可逆转,对人的生命来说如此,对文物的生命来说亦然。何以对抗时间的洪流?技术看上去是唯一答案。
          微纪录片《重生技》讲述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现代技术应用的故事。当代文物工作者化身“救死扶伤”的医生,尝试使用现代技术手段“疗愈”文物:丝素蛋白可以修复丝绸华服;大蒜素成了阻止象牙因霉菌老化的神奇“羊胎素”;聚乙二醇浸泡后,漆皮不再畏惧细菌的挑战……纪录片把文物修复的一个个故事讲成了一台台手术,从“病人”讲起,深入到“病理”,再介绍化腐朽为神奇的“治疗”,每个细节都可谓激动人心。
          但是,文物修复绝不是②           的工作。文物们只是暂时逃过了时间的侵袭,这个永恒的对手还会继续无休止地追捕它们。归根结底,文物保护不仅靠的是几场神奇的“手术”来实现,更是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的坚守。当然,这些努力在时间面前或许③           ,但其成果对人类自身来说已经弥足珍贵。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9引用:3难度:0.5

八、材料作文

  • 8.同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去年,川航3160航班在一次飞行中驾驶舱右侧前风挡璃破裂脱落,驾驶舱处于高空低温失压的状态,气温低至零下50度,在这种情况下,机长临危不乱,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安全返航迫降,救了128条生命。机长刘传健表示,自己已经飞了几十年,这条航线已经飞了100次,各方面都比较熟悉。他平时会从职业的角度刻意关注特殊的飞行事故,考虑事故发生原因,自己应该怎么去操作,做了一些特准备。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