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 ①典故词在汉语词类中自成一家,除构词等有别于汉语普通词外,词义也有明显特征。
②目前出版的典故辞书对典故词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笔者以为典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事典词、语典词、有确切源头可考的典制词。事典词似无争议,关键是语典词和典制词的把握目前分歧较多。笔者以为对典故词的把握需要注意两条:第一,典故词和成语一样,属于文化词语,有其特定文化意义。笔者将意义由特定典籍源头所赋予,离开这一文化语境便无法理解的词定为语典词,这是区分语典词与普通词的一条重要指标。如“而立”指代三十岁,词义不是出自字面义,而是由其源头《论语•为政》之“三十而立”所规定的。
③另外一条是典故词有确切源头可考,词义的发端比较清晰。以典制词中的典故词与一般的文化词语的区分为例,“沙堤”出于唐代典章制度,史籍有明确的记载,后世用来写宰相,自然可视为典故词;“左券”(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立约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常用为索偿的凭证)虽然也是文化词语,甚至可以视作典制词,但我们无法弄清其确切的源头,要考,也只能是“事物纪源”一类,如果说它一定源于《老子》,自然不合事理,只不过从现存典籍看,《老子》使用这一文化词语较早罢了。笔者所参与编写的《典故大词典》基本上是基于以上两点的把握来收录典故词目的。
④对具体词目进行解释时,也需要把握典故词义的特殊性。纵向来看,典故词义的引申一般具有单一性,普通词的意义引申则往往比较复杂。由于普通词词义基本上是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成为词义纵深发展的基础。《汉语词义引申导论》中有大量例证论证了普通词词义引申的这种复杂联系。典故词的词义一般只有一层,继续引申下去的可能性并不太多。因为典故义与典故词的字面义往往差距较大,在理解上需要有一个转折,如再作更多纵深引申自然难以让人接受。而且典故词的意义源于典籍,其中很多未必为人们所熟知,在纵深上引申的前景又要更少。另外,在典故词中占分量甚大的事典词反映的多为事件场景画面,不是某一具体的概念,自然也就很难有什么引申。
⑤横向来看,许多典故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取义具有多维性。例如,事典一般由人、地、物、事四大要素构成,如其中涉及的因素较多,词义往往就比较复杂。这里所说的涉及因素并非是词目字面所涉及的因素,而是指词目内涵所涉及的因素。另外事典典源亦有简单、复杂之分,事的寓意亦有多寡之别。很多时候人们借用事典词,只是为了唤起读者对典源画面的一种联想,从而感知画面所提供的义域。读者可从画面的不同角度作各种不同的推想,这样的词取义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⑥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于接受语言学界“在一个具体语言环境中词的取义是单一的、确定的”这样一种理论,又未能正确认识典故词词义的多维性质,很多辞书仍旧采取解释普通词的释义方式,对每一典故词目因例而给一个“相应”的解释,甚至只引源而不释义等等,这些不是科学地对待典故词词义的做法。例如苏轼《次张甥美述志》诗:“甥能锄我青门瓜,正午时来休老手。”“青门瓜”用秦东陵候邵平于秦破后种瓜长安青门典,传其瓜五色,甚美。《汉语大词典》对此词未作释。有人释为“指美瓜,名瓜”,实际当亦寓有安贫归隐之意。
⑦既然典故词在运用中往往具有多义性,我们在释义时就必须使用一些能够适应它们的用语,诸如“借写”“表示”之类。如仅用现有辞书常用的那些解释普通词的用语,一来往往释不通,二来则很可能因释之过死而“失于泥”。
⑧总之,典故词的词义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尤其是在典故辞书大量出现的今天,把握好
典故词的词义特征无疑是编好典故辞书的关键。
(1)对第②③段中概念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对本文的论述特点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梳理人们对典故词的不同概念界定,再提炼出其词义特征,条理清晰。
B.将词义特征“有明确的文化意义源头”拆分成两点条分缕析,细致透彻。
C.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典故词和普通词在词义特征上的差异,论据详实。
D.开篇强调语言学研究规范,结尾反思语言学理论运用的误区,结构严谨。
(3)推断以下哪一条词目选择和释义方式最符合作者的典故编写理念,并说明理由。
(甲)积储:累积贮存。语出西汉《淮南子•主术训》:“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亦指累积储存的钱或物。
(乙)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也用以表示天下。《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丙)株守:语出《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比喻墨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坐以待成,妄想不通过主观努力而得到意外收获。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梁衡
①一棵茂盛的古用它的枝桠轻轻地托着一颗未爆的炸弹,就像一个老人拉住了一个到处乱跑、莽撞闯祸的孩子。炸弹有一个老式暖水瓶那么大,高高地悬在半空,它是从千多米高的天空飞落下来后被这棵树轻轻接住的。就这样在浓密的绿叶间探出头来,瞪大眼睛审视人世,已经整整80年。眼前是江西瑞金叶坪村的一棵老樟树。
②樟树在江西、福建一带是常见树种,家家门前都有种植。民间习俗,女儿出生就种一棵樟树,到出嫁时伐木制箱盛嫁妆,三五百年的老树随处可见。但这一棵却不同。一是它老得出奇,树龄已有1100多年,往上推算一下该是北宋时期了。透过历史的烟尘,我脑子里立即闪过范仲淹的“庆历改革”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后来徽宗误国、岳飞抗金等一连串的文事。一棵树就是一部站立着的历史,站在我面前的这棵古樟正在给我们静静地诉说历史。第二个不寻常处,是因为它和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紧紧连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也是一棵参天大树,他有83圈的年轮,1931年当他生命的年轮进入到38圈时在这里与这棵古樟相遇。
③1931年毛泽东率队走下井冈山,准备到福建重整旗鼓再图发展,当路过瑞金时邓小平正在这里任县委书记,就建议他在这里扎根。于是1931年11月7日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十四周年这一天,在瑞金叶坪村的一个大祠堂里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宣告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来被中国人称呼了近半个世纪的“毛主席”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④虽是共和国的主席,毛泽东也只能借住在一户农民家里。这是一座南方常见的木结构土坯二层小楼,狭窄、阴暗、潮湿。小楼与祠堂之间是一个广场,是红军操练、阅兵的地方,广场尽头还有一座烈士纪念塔。这实在是一处革命圣地,是比延安还要老资格的圣地。毛泽东等几个中央要人住在广场南头的小楼上,楼后就是这棵巨大的樟树。一走近大树我就为之一震,肃然起敬。因为它实在太粗、太高、太大,我们已不能用拔地而起之类的词来形容,它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盘龙卧虎,遮天盖地。树干直径约有4米,树身苔痕斑驳幽黑铁青,树纹起伏奔腾如江河行地。树的一半曾遭雷劈,外皮炸裂。木质外露,正向天狂呼疾喊,声若奔雷。而就在炸裂后的树身上又生出新的躯干,干又生枝,枝再长叶,-一团绿云直向蓝天铺去。好一棵不朽的老树,就这样做着生命的轮回。因地势所限,树身沿东西方向略成扁平,而墨绿的枝叶翻上天空后又如瀑布垂下,浓荫覆地,直将毛泽东住的后半座房子盖了个严实。那天,毛泽东正在二楼上看书,空中隐隐传来飞机的轰鸣。他并不在意,把卷起身,踱步到窗前看了一眼,又回到桌前展纸濡毫准备写文章。突然一声凄厉的嘶鸣,飞机俯冲而下,铁翅几乎刮着了屋顶,一颗炸弹从天而降。警卫员高喊:“飞机”,冲上楼梯。毛泽东停笔抬头,看看窗外,半天没有什么动静,飞机已经远去,轰鸣声渐渐消失。这时房后已经乱作一团,早涌来了许多干部、群众。很明显,这架飞机是冲着临时中央政府,冲着毛泽东而来,只扔了一个炸弹就走了,但炸弹并没有爆炸。大家围着屋子到处寻找,地上没有,又仰头看天,突然有谁喊了一声:“在树上!”只见一颗光溜溜的炸弹垂直向下卡在树缝里。好悬!没有爆炸。这时毛泽东已经走下楼来。人们早已惊出一身冷汗,齐向主席问安,天佑神人,大难不死。毛泽东笑了笑说:“是天助人民,该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亡。”毛泽东戎马一生,不知几遇危难,但总是化险为夷。毛泽东的性格坚定沉着,又有几分固执、浪漫,从不怕死。唯此才能成领袖,成伟人,成大事业,写得大文章。
⑤历史的脚步已走过80年,这棵老樟树依然伫立在那里。枝更密,叶更茂,干更壮。树皮上的青苔还是那样绿,满地的树阴还是那样浓。那颗未爆的炸弹还静静地挂在树上。现在这里早已辟为旅游景点,人们都争着来到树下,仰望这定格在历史天空中的一瞬。古樟树像一个和蔼的老人正俯瞰大地,似有所言。它怀里一直轻轻地抱着那颗炸弹,这是一把现代版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试其定力,然后又戒其权力。它告诫我们,革命时要敢于牺牲,临危不乱;掌权后要忧心为政,如履薄冰。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2月03日24版,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老樟树讲述了毛泽东在瑞金遭遇炸弹袭击的一段惊险经历,天佑神人,大难不死,是民众的幸事,也是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幸事。
B.本文写民间栽种樟树的习俗、宋代一连串故事以及革命年代的光辉历程,都与这棵樟树紧密相连,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樟树之古老。
C.老樟树见证了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的成立,见证了伟人毛泽东敢于牺牲、临危不乱的气魄。人们看到它就会想起那段革命岁月。
D.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樟树依然伫立原地。它像一个和蔼的老人正俯瞰大地,似有所言;它又像一把悬顶之剑,时刻警示着后世之人。
(2)下列对文本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重点写古树救人的故事,古树刚好托住炸弹,这是作者主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为文章增添传奇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叙述、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杂糅各法,尽得其妙。
C.本文语言朴实自然又生动象,句式上长短结合、富于变化,尤其是能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D.作者梁衡以“人文古树”为题写了一系列散文,大多立意高远,兼具自然情怀和人文思考。本文是他此类散文的一篇佳作。
(3)请从修辞手法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
(4)作家梁衡一向视“写大事、大情、大理”为自己的文学宣言。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组卷:11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①解相,安石谓不足以阻奸,至比之于鲧。唐垌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致华岳山崩。安石曰: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已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二) 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光与王珪、王安石同见,光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安石曰:“常衮辞堂馔,时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疏其利害。迩英殿进读,讲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注】①青苗:青苗即青苗法,下文中的“市易”也即“市易法”,都是王安石的变法措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B.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C.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D.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官员年老辞官退休,一般退休的年龄为七十岁,如有病患则可提前退休。
B.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时君主常常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南郊,封建社会郊祀的一种,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地。
D.堂馔,也作“堂食”,唐宋时政事堂准备的公用膳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因为阻挠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职务,王安石说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和办事不力的人作比。
B.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他请求致仕,王安石却不挽留;富弼、韩琦是王安石曾追随过的人,为了变法王安石也加以排斥。
C.王安石认为司马光的才能不足以危害政治,只是一旦让其身处高位,那么对变法持不同意见的人会依附他。
D.王安石与司马光因变法立场不同,两人为此争议不休,神宗说同意司马光的意见,但不会给予司马光答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唐垌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
②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
(5)王安石与司马光就变法产生严重分歧,司马光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述。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②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③。
射工④巧伺游人影,飓母⑤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②黄茆:黄茅草。③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④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影以杀人。⑤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黄茅的尽头是大海,诗人所写风物紧扣岭南特色,凸显出行程之奇特险峻。
B.颔联写雨过天晴大象出没,蛟涎浮现,颈联写射工狡诈,飓风将来,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尾联上句承接上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句写心中所想,作者将岭南风光和自己的情感体验将结合,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诗中描写了岭南瑰丽的自然环境,意象密集,同时将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笔法奇特,形成了“清峻”风格。
(2)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9分)
-
1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在梦中看到的“金陵十二钗
(2)这一判词与她的哪些主要经历相关?请结合原著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材料二
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
——米兰•昆德拉 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7引用:30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