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1/2 1:0:6
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25年,他当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专业。他的父亲梁启超给他寄来一本书,是北宋李诫写的《营造法式》。但这本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因为那是北宋时代的书。
后来,梁思成通过对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等一系列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的研究,他终于初步破译了《营造法式》的密码。特别是在对独乐寺观音阁的研究中,他发现,这座建筑虽然有成千上万个木构件,居然一共只有6种规格。《营造法式》里说:“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这句话简单来说,是指一座木结构建筑浑身上下的各种尺寸。其实都是以材为基本的模数。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标准材可以在一个工厂里大量地生产,然后搬到工地现场进行加工和组装,这样就大大加快了中国古建筑建造的速度。比方,唐长安的皇宫,面积大概3倍于今天的北京故宫,仅10个月时间建成。
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林徽因后来在给梁思成的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写的序言中说,像《营造法式》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的设计,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真髓所在。
(摘自王南《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有删改)
材料二: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性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的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地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既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三:
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呢?
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学习。想要真正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还需要先去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以及建筑中包含的精神来对建筑理念进行区分,然后对其中积极的正面的理念进行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之所以会有区分,就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建筑理念不能够完全运用到现在的建筑设计当中,但是传统建筑中包含有很多先进的理念,这些理念能够为现代建筑注入活力。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求设计的相似、风格的相似,一定要深刻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够做到形神兼备,也才能够将真正地传统建筑带到众人面前,让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够通过建筑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说,在了解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特点之后,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也要多去注意如何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这也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还要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
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在传统建筑中,经常会把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的位置,外面一般是围墙,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庸理念,比较重视内涵,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这是现代建筑中最缺乏的一项内容。现在的建筑设计风格总是张扬、夸张,希望能够夺人耳目,忽视了建筑的内涵。中庸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主要应该集中在不要只注重外观的新奇,要符合建筑本身的运用和内涵;其次是建筑的布局、色彩要协调,每个部分的建筑风格和整体建筑的风格必须是一致的。将中庸理念和现代建筑设计进行结合,可以让建筑既不过分浮夸高调,但也会让人眼前一亮,低调奢华有内涵。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筑不像衣服,不想穿的时候就可以换,建筑的投资比较大,推倒重来成本较高,所以在建筑设计上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科技的支持下,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优化。
(摘自鄒俊《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925年距离北宋李诫近千年之遥,时光太久远,所以他的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
B.独乐寺观音阁木构件成千上万,但只有6种规格,这显露出了《营造法式》密码。
C.面积很大的唐代长安的皇宫,仅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10个月就得以建成。
D.建筑上丰富的“词汇”,如梁、柱、杭、檩、门等等,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罗马的建筑“文法”只有“五种典范”,中国建筑的“文法”种类比国外多得多。
B.中国建筑“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和灵活性,但拘束性并没限制灵活性,两者相辅相成。
C.现代建筑设计要做到天人合一,需注重建筑本身和其外部的环境,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D.中国传统建筑外面一般是围墙,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的位置,这体现了重视内涵的中庸理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文法”的一项是
A.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
B.“斗拱”是木结构建筑常用的制式。
C.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构架制。
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对称和中轴线原则。
(4)材料三行文脉络清晰,请进行简析。
(5)纵观三则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有哪些?请你结合材料进行简析。组卷:54引用:10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男 儿 山
从维熙 曾经读过多少篇描写张家界的文章了。可能是出于笔者的孤陋寡闻,似乎没有读到过对这座奇山感悟出的奇想文字。
文学是幻觉孕生的婴儿,如果失去了联想,就如同一只飞鸟,被折断了彩翼。一尊雕塑再美,也难以如生灵那般;山水的描述文字,不同于摄像机器,只是能拍摄下它的形影,而更为重要的,怕是要赋予它内在的生命象征。
前年秋深,与一些友人共游了张家界的全部景观。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友人们各抒自我的独特感受时,我说:中国的名山大川不计其数,各有各的性格。黄山以其秀而驰名天下;华山以其险而使游者折服;五台、九华、普陀、峨眉以其禅佛之静,而陶冶来客之心境……唯张家界以其山势之挺拔伟岸,一根根石柱似要刺破天穹之戟,而使游客心旷神怡之余,感到人在戳天石柱之林面前的渺小和卑微。
张家界着实是一座奇山。面对它的第一个直觉,使我想起了位于美国西南部的红石山。红石山与张家界群峰都是“仙人掌”状的峰峦组合,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红石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红色的;而位于湘西的张家界,更贴近山体自然的青灰色。但是它们的共同特色,就是山峦的组合多由拔地而起的石柱连接而成。因而在我的眼里,张家界的山具有男性阳刚之美,这在全国所有景观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真不知道,亿万年前当地壳运动时,在天崩地裂、地火岩浆形成造山的要间,那些炽热的浆液,何以会凝聚成冲天的火柱而不塌落,致使它成为后世的山中之奇。
我们在天子山缆车爬向它的最高峰时,俯身从缆车中下望,可见一座座高耸的岩柱,像是列队的武士,从眼下排队而过。这一瞬间,我首先想起来那些西安的兵马俑;仿佛那是秦时威严猛士,只把壳体留在了西安,而这里才是他们的灵肉。更加使人感到奇伟的是,在柱石光秃秃的头顶上,居然还能长出体态弯曲的松柏来,这真算是造物主的一大奇功。那形象颇有点像现代化战争中,那些身着迷彩服的大兵,头冠上盘戴着的绿色伪饰。
因而张家界之美,可以归属于男子汉家族。那些戳天石柱,还让人联想到《斯巴达克斯》里的古罗马角斗场,他们赤裸着身躯,显示着女性永远也没有的男性神力。当我们从缆车上下来,站在它的脚下,再一次自下而上地仰望它的时候,似乎找到了人类的远祖“亚当”和神话中的“太阳神”;使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男人,都能在这面镜子之前,检查一下我们自己的身躯,是否也站得那么笔直。当然,那些游客中梦幻情峦的“夏娃”后代,更可以在这儿受到爱情的启迪——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嗲声嗲气的奶油小生越来越多,铁打的男子汉越来越少;那么你到这儿来寻梦算是来着了——这儿尽多彪悍的男性模特的标本。
看过了张家界,我似乎明白了一点:湖南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铮铮硬汉。毛泽东从湖南横空出世,演绎出一场震惊世界的中国革命。贺龙最早闹革命的地方,就在湘西山区,他在这山间驿路骑马夜行时,由于征程匆匆,竟然不知坐在他身后马背上的女儿捷生,从马背上坠马滚落草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贺龙主持西南军区工作时,才派人来湘西寻找他的这位宝贝千金。望着这一座座男儿山,我还想到了在庐山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大跃进后百姓疾苦的彭大将军,他一生宁折不弯,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这些留名于青史的一代伟岸雄才,使我对那些冲天石柱顿生敬意,因为正是这些堂堂的铁血男儿,给后来人留下一面自视的明镜,那些蝇营狗苟活在这人世间男人,面对这面明镜当汗颜到无地自容!
我爱张家界。
我更爱这些如剑似戟直戳天宇的山峦。
2000年5月
(有删改)文本二: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节选)
余光中 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效。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作者就对原来读过的描写张家界的文章给予评议,认为这些文章对张家界的山缺乏奇想。
B.美国的红石山,山峦的组合由拔地而起的石柱连接而成,呈“仙人掌”状。其石头为红色,与张家界的石头颜色不一样。
C.文本一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结尾处独句成段,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张家界及张家界山峦的热爱。
D.文本二认为,散文的知性与论文的知性并不相同,散文的知性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论文的知性往往要与感性交融。
(2)文本一为什么把张家界称作“男儿山”?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散文的感性与知性的。组卷:8引用:4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为了杀菌消毒,人们一般会在伤口上涂抹酒精,酒精通过让细菌中的蛋白质变性而产生杀菌效果。酒精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它穿过外膜进入细菌内部后,①组卷:25引用:22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66年来蝉联冬奥男单花滑冠军第一人的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选择挑战超出人类体能极限的4A超高难度动作,而这意味着有可能放弃冬奥三连冠。他说:“已看淡所有的荣耀,不在意比赛胜负,挑战不完美并不重要,突破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才更厚重。”
材料二: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三: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轻与重”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1引用:1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