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9 0: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通过持续努力推进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为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一致性,从时间安排的维度上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重叠和交叉关系。根据党中央的相关部署,2020年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因此,2018-2020年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叠期和交叉期。
          从空间布局的维度上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耦合和重合的关系。打赢脱贫攻坚战,主要聚焦贫困村和所在县,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覆盖整个农村区域,要在城乡融合的原则下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递进性。从战略对象的维度来看,脱贫攻坚的帮扶主体是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重点解决贫困户的生存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涵盖的对象就更加广泛,包括全体农村居民。就对象所在区域而言,脱贫攻坚瞄准贫困地区,重点是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要实现所有乡村的全域覆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在实施过程中要统筹好相对贫困人口与其他人口、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关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联动性。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一是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二是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脱贫攻坚的相关举措提升了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发展环境的改变,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增强贫困人口的基础发展能力。三是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塑造了组织载体。脱贫攻坚的实施,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尤其是乡村治理的组织载体得到了夯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前,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但对于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到位等,仍然存在返贫风险。因此,亟须尽快在脱贫地区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实现脱贫攻坚的纵深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光明网《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二:
          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要继续深化缓解相对贫困的体制机制,抑制贫困再生。与此同时,要以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本要求是切实防止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前,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整体性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然而,由于脱贫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精神贫困问题未根本消除等,脱贫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未完全形成,防止返贫仍存在较大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高质量的减贫标准体系和常态化的帮扶模式,切实防止返贫。此外,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持续发力,培植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持续发展的“土壤”,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贯穿主线是增强脱贫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机能”。要实现切实防止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核心在于激发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在政策引导上,要优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等的有效供给,将“输血式”政策转为“造血与输血协同式”政策,着重改善脱贫地区发展环境、保障脱贫地区发展要素、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等。在产业发展上,要更加注重农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农户不仅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受益者,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在主体培育上,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着力培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其以农业生产经营为核心的发展能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路径是产业支撑、实现机制。从产业支撑的角度来看,当前部分地区扶贫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特色种养产业和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且存在农民主体缺失、内生动力不足、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因此,下一步要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多元产业发展。从实现机制的角度来看,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一性,要全面总结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充分借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
    (摘编自光明网《促进脱贫攻坚需要有序推进、综合施策、联动发力》)(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在乡村振兴优先的原则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B.脱贫攻坚要抓住农村人口这一帮扶主体,特别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
    C.要切实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好脱贫攻坚战,否则,乡村振兴将是一句空话。
    D.攻坚脱贫任重道远,但我们只要提供政策支持,就能巩固好脱贫攻坚的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有助于脱贫攻坚的实现。
    B.完成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成小康社会后,帮扶工作就全面结束了。
    C.脱贫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仍有返贫风险。
    D.要转“输血式”政策为“造血与输血协同式”政策,提升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3)下列农村人口脱贫方式中,属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造血式脱贫”的一项是
     

    A.从大学生中选聘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做“第一书记”。
    B.优化土地政策,保证农民合法权益,延长农民土地承包使用期限。
    C.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吸引工商资本打造民宿等乡村文创项目。
    D.通过网络培训或观看农经节日,农民了解掌握了新型的养殖技术。
    (4)脱贫攻坚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组卷:2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故乡的烟火
    冯积岐
          我两年没有回故乡岐山了,有发小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只能搪塞:远,不方便。其实,坐车才两个多小时,况且,有高速公路,有高铁。地理上的距离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可以用遥远来形容,心的距离是无法计算、难以形容的。坦诚地说,我和故乡心远了。
          我必须承认,我习惯了城市的浮躁和喧嚣,不习惯故乡的恬静和安闲;我习惯了城市的雾霾和暧昧,不习惯故乡的清爽和纯粹;我习惯了城市的忙乱和繁复,不习惯故乡的从容和简单。城市生活的习惯,一刀一刀地削砍着我对故乡积累的情感。人的习惯太可怕了。就像波浪冲刷堤岸,一天天,一年年,连石头也会咬碎的,何况人?
          暮春初夏时节,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岐山县陵头村。陵头这个村名,曾经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也给我们村老实纯朴的农民们带来了虚空的自傲和毫无实际意义的荣耀。只有埋葬皇族的地方叫陵,而平民百姓,即使死后埋葬在一块宝地,也只能叫坟墓。我们村的人,住在什么人的陵头上?答案是,我们村就在西周皇族的陵地附近。由此,我们村里的人断定,陵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感受到的是当下,我呼吸着故乡清新的空气,让故乡的气息充盈我的血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故乡是由气息、色彩和声音构成的,即使挂在墙上的一根鞭子、立在院子里的一把镢头上,也洇浸着故乡特有的气息,这种气息,难以命名,却十分饱满,它是故乡的内涵。
          小麦正在扬花,油菜结了英。放眼望去,田野上浓郁的绿色,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得天空是绿的,空气也是澄明的绿。庄稼、青草、树木默默地伫立,故乡是一片静态。这个时候的故乡,只能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行走在故乡的田间土路上,双脚被路两边的青草淹没了,咬住了。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渴望,挥动镰刀,割它几捆子,背回家。在我生活的年代,一把青草也很难在路边寻觅到,青草还没长到一拃高,就被人割走了。现在,任凭青草疯长,不要说没有人割它,村里人恐怕想也不会想到,它可以喂猪喂牛;不要说家家户户不养猪不养牛,村里人恐怕连割青草的镰刀、捆青草的绳子也没有了;不要说没有收留镰刀和绳子,连常用的铁锨、镢头、锄头、木叉、簸箕、竹筛子等农具也看不到了,他们有的是电视、电脑、电冰箱和空调。我能掂量到,故乡变轻了,变简单了,变现代了。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傍晚是一幅神秘而慵懒的图画,画卷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庄稼人把犁杖从潮湿的泥土地中拔出来,吆着牛,走上了回村子的土路;站在村街上的婶婶们,呼儿唤女的声音,和牛的叫声相呼应。随之,街道上便有了柴草燃烧的清香味儿,放下农具的——人们开始做晚饭,一缕一缕的白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伸上去,又弯下来,汉出村庄,和田野上为氤氲之气相融合,在麦田上空舒缓地游走,给傍晚的气息中增添了朦胧、增添了神秘——故乡似乎平添了几分难以解读的美好。
          现在,我行走在故乡的傍晚,村街上的沉寂和城市里华灯初上的热闹形成强有力的反差。街道上空无一人,坚硬的水泥街道,显得空旷而沉闷。故乡仿佛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看起来也美,但却不在活物身上,但这也是我的故乡。当我丢掉历史的参照之后,我会习惯改变了面貌的故乡的,既然,我能习惯童年少年时的故乡,将来肯定也能习惯如今的故乡。
    (选自《文化艺术报》)      文本二:
          在作家们的笔下,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于是,故乡情结被物态化了,在散文中便成为一幅幅气韵生动、赏心悦目的图画,其色彩听凭作家们的情绪点染,或舒卷飘逸,或凝重沉郁,或清新爽目,或幽隐朦胧。作家周同宾当学生时常嫌家乡人憨地薄,而当他从城市中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作家在一种“微醺”的情绪中展开了对故乡的描写。
          对故乡沦肌浃髓的感受与深情必然产生浓郁的诗意,而诗意的流淌又必然借助高度情化的物象,诗情画意的境界由此而形成,这便是故乡情结在审美意义上的意义。故乡散文在取材上或讲述既往岁月,或描述童年生活的乐趣,或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先天就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中写道:“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这棵‘驼背’榕树给作家的印象最为深刻,儿时的游乐便由此而展开。作家对这棵榕树的分外有感情的回忆,难道不正是对故乡的苦苦追念吗?在故乡散文中,作家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亲切回顾,自然会撩拨我们的童心,让我们以此为参照去重温那彩虹般的岁月,并由此获得情感的释放和精神慰藉。
    (选自王开志《泛论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的故乡情结》)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借口“远”而难得回故乡,主要原因是“我”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从而消解了那份积累起来的故乡情感。
    B.文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我”现在的故乡比作“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美好。
    C.“我”回到故乡,看到了美好的景色,但故乡一片沉寂,需要用心去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D.以前,故乡路边青草难觅,现在青草疯长,农家连铁锨、锄头等农具都看不到了,表现出当下故乡生活的巨大变化。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地名曾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又说“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这句话意在突出“我”并不像村里人那样以故乡为傲。
    B.“我”始终在历史的参照之中感受着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由热爱、自豪到忽视、疏远再到习惯的过程。
    C.周同宾在当学生时常嫌家乡人憨地薄,返回故乡后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表现了他对乡村的喜爱与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D.故乡题材的散文蕴含着对故乡独特的审美情趣,黄河浪散文中对“驼背”榕树的描绘,就体现了对故乡追念的审美情感。
    (3)文本一中叙写故乡过往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请结合文本一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组卷:11引用:10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是“传承”,一个是“互鉴”。传承方面,(  ),到现在还继续在新的形势下存在、发展。这样的例子在全国不能说绝无仅有,①______。现在,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国家领导人也提出了两创的思想,但是,如何传承或者哪些结构性的传承体系需要建立?我觉得现在还在探索。我们知道大学是传承传统文化很好的机构,但是如何使书院,甚至更多的民间书院 ②______,目前都是在自发探索的过程中,我认为需要一些经验性或机制性的肯定。传承其实最核心的还是 ③______。近代以来,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断裂了,一个很重要的表征是文化自信消失了,大家认为传统对日常生活没有多少用处了,甚至是束缚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就没有必要去传承了。我认为这一点要通过大家切身的体会来认识到传统文化不仅有作用,而且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可以发挥特别突出的作用。这样,文化自信才不至于成为一个口号,而是成为大家的共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岳麓书院是一个一千多年前已经存在的书院,所以我觉得它本身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典范
    B.我觉得岳麓书院本身是一个中国文化传承的典范,因为它是一个一千多年前已经存在的书院
    C.我觉得岳麓书院是一个一千多年前已经存在的书院,所以它本身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典范
    D.岳麓书院本身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典范,因为它是一个一千多年前已经存在的书院,我是这样认为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经有那么多惆怅,想起往事,令人断肠,我不知道我的追求在何方,道路在何方,问风问雨问大地,却没有一点回响。岁月无声地流淌,可是谁甘心总是这样惆怅;可是谁愿意总是这样迷惘。我要飞翔,哪怕没有坚硬的翅膀;我要歌唱,哪怕没有人为我鼓掌。我用生命和热血铺路,没有一个季节,能把青春挡住!
    ——汪国真《挡不住的青春》      某中学文学社打算以“挡不住的青春”为主题,面向全校学生征文,请你积极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