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多校联考高二(上)段考语文试卷(一)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出自《六韬•文韬》,此言意谓:为人之君而有仁德、行道义,天下人见此自然归心。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人从发扬孝悌开始修身,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德明身修。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形成君民一体、内外和谐、万民富乐而爱戴其君的局面。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良心之人“见其德者,固愈加亲近,闻其风者,亦翕然信从,就似居处之有邻家一般,有不招而自来者矣。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建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代表了历史发展大势,体现了大国道义和大国担当。读懂中国,认同中华文化,领悟中国精神,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赞同。“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天下归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重德”的价值观念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B.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
C.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D.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重德”的内涵,强调了其中圣贤境界的基础性。
B.文章在论述具体观点时引经据典,突出了观点来源的真实性,也说明中国“重德”是优良传统。
C.文章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孟子,来论证孟子相关思想的重要性。
D.文章第三段引用《论语》及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
B.《论语》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等观点。
C.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不仅体现了大国的道义担当,也是古为今用,彰显了文化自信。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已于2020年6月30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正式通过。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轨道上进一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了良法之治的根本要求,必将有力促进香港发展、保障善治,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法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香港国安法坚持法治的人民性,以切实保障香港居民合法利益为根本目的,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对香港广大居民来说,有了这部法律,就能更好保障每个人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和自由。这部法律的出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了切实保障公平正义的法治优势,彰显了正义性的良法价值追求。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对于香港的发展而言,香港国安法深深植根于香港的现实需要具体情况,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这个深的完制现状,符合香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彰显了科学立法的良法根基。
(摘编自周佑勇《香港国安法是一部治港良法》材料二:
6月30日是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两周年的日子。两年前,中央出手制定香港国安法,填补了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法律漏洞。
自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以来,香港社会重回正轨。在这个过程中,国安法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有力地遏制了外部势力及他们的代理人通过香港危害国家安全的企图,也对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邓炳强说:“在国安法实施以后,我们采取一个原则就是“有法必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共拘捕186人,国安法实施以后,我们得到成果还是非常丰盛的。”香港国安法不仅让特区政府和警队执法有法可依,国安法第10条还规定,香港特区政府应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
(摘编自《落实香港国安法 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材料三:
香港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25年来,在祖国全力支持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回归祖国后,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壮阔洪流中,敢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发挥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作用,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继续保持高度自由开放、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在构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功能。香港同内地交流合作领域全面拓展、机制不断完善,香港同胞创业建功的舞台越来越宽广。
回归祖国后,香港战胜各种风雨挑战,稳步前行。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还是一些剧烈的社会动荡,都没有阻挡住香港行进的脚步。25年来,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创新科技产业迅速兴起,自由开放雄冠全球,营商环境世界一流,包括普通法在内的原有法律得到保持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总体稳定。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勃勃生机令世界为之赞叹。
回归祖国后,香港同胞实现当家作主,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真正的民主由此开启。25年来,以宪法和基本法为基础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稳健运行,中央全面管治权得到落实,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正确行使。制定香港国安法,建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规范,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保了“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民主制度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符合香港宪制地位,有利于维护香港居民民主权利,有利于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以切实保障香港居民合法利益为根本目的的香港国安法,就能更好地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和自由。
B.香港国安法充分体现了香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这个最大的宪制现状,能够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C.回归祖国的香港作为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对国家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稳步前行,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自由开放雄冠全球,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港国安法是一部治港良法,体现了人民性、正义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必将有力促进香港发展、保障善治。
B.香港能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缘自它高度自由开放、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
C.未来香港社会应进一步凝聚维护国家安全的共识,贯彻“爱国者治港”原则,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方针。
D.香港回归祖国前,并没有真正的民主;回归祖国后,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同胞实现当家作主。
(3)颁布实施香港国安法对维护国家安全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概括。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河
周立波 十一月十五日在清涧东门外开了一个军人大会,十七日在绥德城外开了一个干部大会,在思想上,行装上,都有了敌后行军的准备。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我们在螅蜊峪宿营。螅蜊峪是黄河西岸的一个渡口。还不到黄河边上,远远地就看见北边两张山的峭壁之间,露出一片迷蒙开豁的水涯,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他的雄奇的澎湃之声的黄河。
第一天黎明,从螅蜊峪看黄河,在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〇年,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在东岸的山上架起大炮,毁了这里好多的民房。挨近河滩,还剩几列石头墙脚的地方,原是一条街,全被鬼子用炮轰完了。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鬼子从来没有渡过河来。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渡船首尾一样宽,不像南方船只的轻巧。每船水手十一人,十个人分站在两边,摇两支大桨。一个人掌舵。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唤。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在奔腾的波涛里,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地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地呼叫。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地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抚育我们多年的党中央的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了。大家都怀着依恋之情遥望着河西。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他要等着亲眼看见最后一个人都平安地渡过了汹涌的黄河,自己才过来。
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板墙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上,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洁的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那个年轻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于是小声地对那一位佩手枪的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我们的前面,并且告诉我这里是临南县的地方。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一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我们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经过一个小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头挽巾,棉衣底下胀得鼓鼓的,一定是藏着武器。他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一个战士。他是山西临南的一个贫民,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临南的他的母亲张老婆,今年六十一岁了。三天以前,她知道儿子要从陕甘宁边区过河,自己的家门,上前方去打日寇。她拄着一根拐杖,来到螅蜊峪对岸的黄河边上,等了三天。不知儿子会从哪里过河来,但是她相信一定能够看见他,今天她真看见儿子了。她没有不到前方去,没有要他回家去,只是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那时他要带了枪回来,打兔子给她吃。他不看母亲的流泪的眼睛,因为害怕自己会难过。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害反动派,是大事。妈,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视觉、河岸远观、河上亲历等角度描写黄河景象,重在表现黄河两岸环境的险渡过黄河的艰难。
B.陕甘宁边区不仅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也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广大军民一边生产,一边争,保家卫国,积极抗日。
C.文中写到我们在“名叫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突出了村民组织的严发动群众能够有效地防范敌人。
D.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次行军中的所见所闻,结构上以行踪为经,以所纬,二者交织成文章主体。
(2)文章为什么以“黄河”为题?请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写张米贵母亲看他这件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有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它的思想核心是“无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表现为一种①_____。儒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但②_____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它的“无为”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庄子的“无为”是保全自我,遵从个性;而汉初采取黄老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与民休养生息,不去扰民,让百姓安心恢复生产,以利于经济复苏和稳定。
儒家的“有为”③______。《论语》中不仅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9引用:1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百年诞辰日。下面是焦裕禄同志的几句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颇具启示意义。
①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
②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
③整天想的是穿戴吃喝,不讲革命工作,那怎能行呢?朴素的土气,就是革命的正气。
④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
⑤干工作要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
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9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