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南宁市武鸣高级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发布:2024/6/2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现代学者钱锺书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
无论中国诗还是中国画,最初形成的原动力都是其实用价值。中国画最古老的形态是汉语的象形字,应无疑义;而中国诗的最初形态,据鲁迅先生说,应是“杭育杭育”的劳作号子。二者都是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但很快就分道扬镳,诗歌主动远离了绘画。
当画工们还在一刀一凿刻画日月山石等自然物象时,诗歌从汉语中提纯出来,辅以节奏音声,以吟诵歌舞之形式,表达情爱、祭祀、讽喻等主题,这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集中体现。中国诗歌的宗旨是入世的,是要干预社会的。如杜工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李太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建功立业之心一览无余。至于杜牧咏史,李贺嫉俗,皆是此类。反观中国画,大相径庭。受魏晋风度的影响,中国画开始淡出生活转向自然。南北朝时的姚最更为中国画定下基调:“不学为人,自娱而已。”这成为后世历代文人的为画宗旨。可见,诗文是用来载道的,是要入世的,劝百讽一也好,诗言志、歌咏言也好,总之是有干预社会愿望和功用的;而中国画是用来抒发性情的,是遁世的,它不太注重实际的生活,只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与沟通。换言之,时代生活在中国画上的烙印不那么鲜明。仅从功能来比较,这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对方身影,却不会交叉。
有人以艺术表现为切入点,在两条河流间挖掘了一条通道,使其能相互流动,这人便是王维。王维能够完成这宏大的“开渠工程”,因其诗画修为都极高,一心能搏两兔,天长日久,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不但被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推崇备至,更被后来的“文人画”派奉若神明,自此,诗与画的关系日益紧密起来。其一,审美情趣的一致性。这点不独是王维的功劳。实际上,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源自其民族性:贵含蓄,轻直露。而中国画,特别是受王维影响而逐渐兴起的文人画,都在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正是在此处,诗画找到了结合点。画家以诗心为画,诗人以画意入诗,致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其二,描写题材的同一性。许多的画家直接把古诗当作描绘题材撷取诗里的意象,甚至连题目都取自诗中。如顾恺之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图》即取自《洛神赋》,而后人不断创制的《采莲图》,其源头多来自《江南》。而以诗写画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苏轼诗《题惠崇春江晚景》便是最确切的明证。在这里,诗画相互为用,相互生发,达到了高度契合与统一。其三,诗对画指向的补充性。诗虽是无形画,但指向性往往非常明确;画纵为有形诗,指向却不那么清晰。于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诗配画。一副好的绘画作品离不开好的题款;一则高妙的题识,不单能提高画作的品味,而且能对画作的指向进行说明。
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可谓有喜有忧。既然唐诗是中国诗歌高峰,那么往后自然是一路下行,至清朝已乏善可陈,晚清到民国初年,孙中山的《挽刘奠一》与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已成为古诗的绝响,此后便归于沉寂。相反,中国画正由于不太关注现实,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不大,还能循着自己的道路有条不紊的前行,还可以在古诗中重温精精神契合的旧梦。
(摘编自赵晓丽《浅谈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姊妹”关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中国诗还是中国画,虽社会功用不同,但二者都是来自生活,最初形态一致。
B.宗旨的迥异,使中国诗与中国画一则积极入世干预社会,一则淡出生活转向自然。
C.诗画本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不会交叉,至王维开掘后关系日益紧密起来。
D.诗画在审美情趣一致性上找到了结合点,致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中国诗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的关系,并引用钱锺书的表述加以论证,总领下文。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论证灵活,说服力强。
C.文章以苏轼诗《题惠崇春江晚景》为例,论证诗画相互为用,相互生发,高度契合与统一。
D.文章围绕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指出诗和画既有背离,又有交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配画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很好弥补了画作指向性不如诗作指向性明确的弊病。
B.王维开创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影响极大。
C.“不学为人,自娱而已”,中国画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与沟通,时代生活的烙印并不鲜明。
D.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明天喜忧参半,相对中国诗来说,作者对中国画的发展持乐观态度。组卷:3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足球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历史悠久。它源于我国古代的蹴鞠。蹴即踢,鞠即球。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蹴鞠就成为流行的体育活动。如《战国策》卷八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踏鞠者。”我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宫廷活动中,均包含了蹴鞠内容。如东汉文学家李尤撰《鞠城铭》,其中载“圆鞠方墙”(圆形的鞠,方形的赛场)“二六相当”(双方各六人)等内容,又如《新唐书》载“寒食献球”,北宋《宋太祖蹴鞠图》描绘太祖、太宗和臣子们蹴鞠的场景。故宫为明清皇宫,蹴鞠亦为宫廷活动的重要内容。其中,明代宫中的蹴鞠多为娱乐活动。清代宫廷蹴鞠则以冰上竞技为主,集军事训练与游艺功能于一体,旨在增强兵士的战术意识,并培养其气量和胸襟。
(摘编自科技日报《明清宫廷里的足球运动》)材料二
卡塔尔世界杯是动人心魄的足球比赛,也是各国文化的秀场。巴西、西班牙、日本三国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足球风格,折射着不同的风情和理念。
巴西街头足球非常普遍,海边沙滩、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见三五人在踢球,偶尔还有经过的路人加入踢上一脚。作为一项平民化运动,足球深受巴西人喜爱,更有不少是足球的狂热爱好者,即便在泥巴地、打着赤脚踢球,他们也会拼命地拼抢进攻。在平民化的背景下,巴西足球独创了一种契合巴西人乐观开朗精神的任加踢法,敏捷又灵气十足。任加踢法是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后的足球技巧:一种是名为“卡波耶拉”的巴西武术,另一种是桑巴舞。
日本队在卡塔尔世界杯打败强队西班牙队,但之后与克罗地亚点球大战失利,止步16强。在赛场上,日本队员技术表现比较一致,执行度高,集体荣誉高于个人的自由展示。在赛绩外引起外界注意的是,日本队赛后收拾整洁的更衣室和表达谢意的11只千纸鹤。在日本,球员从小就被要求训练结束后必须整理好训练场地才可以解散,比赛后不论输赢,都要向对手鞠躬以示感谢与尊重。纸鹤寓意着人生有上升也有低谷,在体育比赛中也被用于祈祷胜利。
西班牙球员有着“斗牛士”之称,他们注重个人表现,以斗牛士的精神在球场上驰骋战斗,有一种属于斗牛士的勇敢、自信、高贵,优雅地展现“暴力美学”。
(摘编自环球时报《卡塔尔世界杯,也是各国文化秀》)材料三
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中国人民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部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足球运动,教育部联合体育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校园足球的相关政策来为职业联赛与国家队后备人才提供保障。针对上层政策,各省市县中小学开始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竞赛,挑选出足球“优等生”,趋向培养专业足球运动员。这种“大跃进”的发展模式狭窄单一,已经逐渐脱离校园足球发展的真正目的。
(摘编自吴相雷等《汉、唐蹴鞠镜鉴:校园足球多元化发展路径探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蹴鞠民间流行的娱乐活动发展军事训练与游艺功能结合的宫廷活动演变
B.巴西足球敏捷有灵气的任加踢法开创巴西武术和桑巴舞技巧融合
C.日本足球执行度高、重视集体荣誉等特点具有团队协作、自律性强的精神品质体现
D.西班牙足球球场上的自由驰骋等个体表现注重有“暴力美学”之称的斗牛士精神催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蹴鞠运动诞生之后广受民间及宫廷欢迎,研究者可从历代流传下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图画作品中得到启发。
B.巴西人对足球的热爱已成为一种文化,街头足球随处可见,任加踢法也充分显示了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特质。
C.卡塔尔世界杯中日本队赛后留下的千纸鹤,既向对手表达了尊重,更隐含着他们对此次比赛失败的深刻反思。
D.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足球运动,为此出台系列政策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但发展模式单一化的问题有待解决。
(3)为建设好体育强国,我们在发展校园足球方面应该有怎样的作为?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组卷:5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
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大三线”工地上对体能的不遗余力的透支,开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砖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执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文本二
好人文化观李师东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群。
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渠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里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犀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能够从文明、文化这两个角度为“好人”定下了标准。
B.文本一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C.文本一中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都关心父亲,希望年迈的父亲不要太辛苦。
D.《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高度上引导现实,塑造的人物形象融入了作者的思考和认知。
(2)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3)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在文本一中梁晓声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面对《聊斋志异》里的经典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创作出了“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有人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其实,① ,前几年流行一时的“AI写诗”就曾颇受舆论关注。文学创作是一种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人工智能的“创作”背后则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不足以② ,其创作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③ 。
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8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1引用:5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