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1 19: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就会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艺术。戏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定性和基本风貌。
小说故事的时间、地点的变更完全没有限制,于是情节可以有大的容量;而戏剧是将事件的发生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受到舞台演出的限制,追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而戏剧的媒介则是演员的肢体和言语,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演员不能像小说那样插入作者的叙述、描写、观感、议论。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叙述与展示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区别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
小说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随时离场,这会影响戏剧演出的效果。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摘编自陈军《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材料三:
西方古典戏剧的结构像山,中国戏剧的结构像水。这种滔滔不绝的结构自明代至近代一直没有改变。这样的结构更近乎是叙事诗式的,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是小说式的。中国的演义小说改编为戏曲极其方便,因为结构方法相近。
中国戏曲的时空处理极其自由,尤其是空间,空间是随着人走的,一场戏里可以同时表现不同的空间(中国剧作家不知道所谓“三一律”,因此不存在打破“三一律”的问题)。这种表现同时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事件的方法,可以说是对生活的全方位观察。
中国戏曲,不很重视冲突。有一个时期,有一种说法,戏剧就是冲突,没有冲突不成其为戏剧。中国戏曲从整出看,当然是有冲突的,但是各场并不都有冲突。《长生殿•闻铃•哭象》也只是唐明皇一个人在抒发感情。《琵琶记•吃糠》只是赵五娘因为糠和米的分离联想到她和蔡伯喈的遭际,痛哭了一场。这些著名的折子,在西方的古典戏剧家看来,是很难构成一场戏的。这种不假冲突,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的构思,是小说的,非戏剧的。
戏剧是强化的艺术,小说是入微的艺术。戏剧一般是靠大动作刻画人物的,不太注重细节的描写。中国的戏曲强化得尤其厉害。锣鼓是强化的有力的辅助手段。但是中国戏曲又往往能容纳极精微的细节。《武家坡》,薛平贵在窑外述说了往事,王宝钏确信是自己的丈夫回来了,水盆照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王宝钏穷得置不起一面镜子,她茹苦含辛,也无心对镜照影。今日在水盆里一照: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千古一哭!
这种“闲中著色”,涉笔成情,手法不是戏剧的,是小说的。
有些艺术品类,如电影、话剧,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有道理的。这些艺术形式绝对不能成为文学的附庸,对话的奴仆。但是戏曲,问题不同。因为中国戏曲与文学-小说,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戏曲和文学不是要离婚,而是要复婚。中国戏曲的问题,是表演对于文学太负心了!
(节选自汪曾祺《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不但文本粗糙,而且只注重包装,忽视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B.戏剧艺术二度创作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文学基础要扎实,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出来。
C.与戏剧借助演员肢体、言语的直观展示相比较,小说借助语言来叙述,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显得更加自由。
D.电影、话剧这样的艺术形式之所以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因为他们不甘于独特的艺术价值被文学性掩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人们思考的空间。
B.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因为像《窦娥冤》这样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戏曲经典都是这样的。
C.和戏剧相比,小说情节发展进程的缓慢性让读者的私人阅读方式和阅读时的情绪具有了可调性。
D.材料三提到的“中国戏曲的问题,是表演对于文学太负心了!”可以理解为表演不能够很好地表现戏曲的文学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戏剧小说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朗对《西厢记》的小说化改编使其走向西方普通读者,而这种改编对于当今时代推动中国戏剧典籍外译依然具有借鉴价值。
B.英国威廉•阿契尔在其《剧作法》中说:“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C.契诃夫的剧本《海鸥》背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戏剧法则”,追求戏剧事件的生活化和剧本的内在抒情性;虽遭指责,但它开创了俄罗斯戏剧的新纪元。
D.莫言《檀香刑》以小说的形式解读戏剧,戏剧化的叙事手段也使之成为可以用耳朵阅读的戏剧化作品;它既是小说化的戏曲也是戏曲化的小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
(5)中国戏曲和文学能够“复婚”的基础条件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匆匆人生
【德国】库尔特•库森贝格 当他还是孩子时就令人惊诧不已,他像见了风似的疯长,一下子蹿得很高,可同样突然一下子就不再长个儿了;他说话颠三倒四,因为思想和表达合不上拍;他行走如飞,常常同时出现在多个场合;他每年都要跳一级,可这还不够,他希望一下子就从学校毕业。
离开学校后,他找了个听差的差事,他是唯一奔来奔去的听差小伙儿。他送完东西就马上返回,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相信他确实已办完了一件事,所以就被辞了。他专心致志地练起速记来,不久就能在一分钟内写五百个音节,尽管如此却没有一家办公室愿意聘用他,因为他提前几周就给信件注上了日期,而且如果他的上司口授速度太慢时,他会无聊地打哈欠。
经过短暂的、在他看来却是无休无止的找寻后,人们让他做了一名公共汽车驾驶员。后来,他每每想到这个工作便不寒而栗,他常常得让一辆行驶着的车辆停下来,大街上那些奔跑的人们、等在站上的人们向他频频招手时,他得听他们的。
但有一天,他没去理睬招手的人群,而是把公共汽车高速开出了市区,这样一来,这个饭碗自然也就丢掉了。这件事情被登上了报纸,同时引起了体育界的关注,他从每周开六天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成为一名赛车运动员,这可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迹。大公司争着向他献殷勤。最后,一个财大气粗的财团得到了他,让他做了合伙人。在领导岗位上他卓有成就,他是位咄咄逼人的谈判高手,先把谈判对手搞得晕头转向,再令他们一个个乖乖就范。
在作出成家决定后几小时,他就向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一百米金牌获得者求婚,把她从运动场赶到婚姻登记处,逼迫她马上与他结婚。共同的兴趣爱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场婚姻结出了不同寻常的果实。年轻女子使出浑身解数,为的是不落在他的后面。她做起家务来动作敏捷,在冬天就穿上夏装,在预产期之前就把孩子生了出来,怀了五个月的胎,那是个在母体内只待了五个月的孩子。这孩子躺在摇篮里就能流利地说话,在会走路之前就已学会了跑步。她发明了新式快速食品,三下五下就能吞进肚里,而且马上就能在胃中消化。家中的用人每天更换一次,后来是每小时更换一次。最后,她找了一位原来在火车餐车上干活儿的厨师到家中烧饭,又找了两名空中先生,这两位身手敏捷、动作利索——她在各个方面都是她先生的好帮手。
而他呢,继续加快着生活的速度。由于他能比其他人更快地入睡,所以只需少量的睡眠。他刚上床睡下,就已经进入了梦乡,但在开始真正做梦前,他又已醒过来了。他在浴缸里用早餐,在穿衣时看报纸,一座自制的滑梯将他从屋里送进屋前已发动了的汽车里,然后箭一般飞驰而去。
他话说得不多,像电报用语那么简练,慢条斯理的人很少能听懂他在讲些什么;他从不错过那些比速度的体育比赛,出高价奖赏获得最好成绩的运动员,可谁也未得到过这些奖金,因为要求太高,条件过于苛刻。他用短时间内赚来的一部分钱来制造火箭,第一枚发射升空的载人火箭,里面坐着的就是他,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旅行。
这种匆忙的快节奏生活并不是没有负面影响的,他衰老的速度比起他周围的人要快得多,二十五岁就满头白发,三十岁时就成了个颤巍巍的老头儿。在科学能解释这种罕见现象之前,他就死去了。因为他没有耐心等待火化,在死亡的瞬间,立时就化为了灰烬。令他失望的是,报纸在第二天才登出讣告。他去世以后,一分钟又慢慢地恢复为原来的六十秒。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没有理睬招手的人群,而将公共汽车高速开出市区,是因为他不喜欢停滞和等待。
B.“匆匆”,换个说法,其实就是速度,而且是快节奏的速度,这种速度体现在主人公的多个方面。
C.女子被“赶到婚姻登记处”,是被逼迫着结婚的,可见“她”与“他”结合非真心自愿。
D.匆忙快节奏的生活,让“他”获得了很多成就,同时也对“他”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围绕主人公“见了风似的疯长”展开写作,用简练的语言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不断加快生活速度是主人公的不懈追求,小说大量运用夸张手法来突出表现这一特点。
C.小说用很短的篇幅展现了小人物与时间赛跑的一生,用荒诞的故事表现生活的真实。
D.主人公是一个扁平人物,作者没有描写他的肖像和语言,也没有展现他的人物复杂性。
(3)在叙写人物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述评性的语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叙述特点。
(4)小说是如何表现“匆匆人生”的?请简要分析。组卷:10引用:5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等寇乱陇右,刺史左昌因军兴断盗数千万。勋固谏,昌怒,乃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欲因军事罪之,而勋数有战功。边章等遂攻金城,杀郡守陈懿,勋劝昌救之,不从。边章等进围昌于冀,昌惧而召勋。勋初与从事辛曾、孔常俱屯阿阳,及昌檄到,曾等疑不肯赴。勋怒日昔庄贾后期穰苴奋剑今之从事岂重于古之监军哉曾等惧而从之。勋即率兵救昌。到,乃诮让章等,责以背叛之罪。皆曰:“左使君若早从君言,以兵临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乃解围而去。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于畜官,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槃,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陈。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扦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遂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臧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京兆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勋怒/曰/昔庄贾后期/穰苴奋/剑今之从/事岂重于古之监军哉/曾等惧/而从之
B.勋怒/曰/昔庄贾后/期穰苴奋剑/今之从事/岂重于古之监军哉/曾等惧而从之
C.勋怒曰/昔庄贾后期/穰苴奋剑/今之从事/岂重于古之监军哉/曾等惧而从之
D.勋怒曰/昔庄贾后/期穰苴奋/剑今之从/事岂重于古之监军哉/曾等惧/而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也变成明清两朝对举人的雅称。
B.羌戎,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我国古代对东南西北的少数民族通常称呼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C.表是我国封建时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愿望的一种公文文体,可叙事可议论,且常带有抒情色彩。
D.皇太子也称太子,通常被授予的对象是皇帝的长子,通常也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勋劝告左昌不要发国难财,反遭到左昌的打击报复;当左昌处在危急之中时,盖勋反而率兵救他。
B.羌人滇吾平时受盖勋厚待,因此,他把马给盖勋。盖勋不肯上马,于是被敌人捉住。
C.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盖勋率兵救助,身受多处创伤,仍然坚守不动,誓死不降。
D.盖勋联合州郡的军队去救夏育,结果被羌人打败,自己也被俘虏,后被放回,又被杨雍推举为京兆尹。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②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5)盖勋为人刚正磊落,在文中有何体现?请简要说明。组卷:2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诗的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①
《红楼梦》中的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②
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诗词的性质》一文中说:“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体裁衣的一样,虽然不加署名,但知道是谁写的。
B.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
C.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
D.如同曹雪芹为他们量体裁衣的一样,这些诗虽然不加署名,但知道是谁写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2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不要满足小溪的平缓,否则你也就满足了自己的平庸。生无所息,保持奋斗的姿态,让你的人生绚烂多姿。”也有人说:“成功的人生固然很好,不过,平凡的生活也没有什么过错。那些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并且把爱好坚持下去的人,会具有一种别样的风致,哪怕会平凡但不会普通。”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