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陕西省部分名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2 12: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古而今,异文化之间存在着误读现象。这种误读现象可分为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无意识误读,是指人们在接受一种异文化的时候,由于受到自身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限制,对所接受的文化呈现出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有意识误读,是指异文化接受者由于先存在着一个“期待视野”,所以在接受异文化过程中,受其主观动机的支配,过滤掉了不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而取其期待接受的部分。
          意象派诗歌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青年诗人庞德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它强调用形象鲜明的诗歌语言直接表现事物,提倡一种新的诗体,可见,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但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接受却是以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误读的形态存在的。
          对汉字结构的误解是导致误读产生的重要因素。庞德本人对汉语文字知识几乎一窍不通。他的《汉诗译卷》是根据东方学家费诺罗萨死后留下的对汉诗逐字注释的笔记进行翻译的。根据费诺罗萨的观点,中国诗中的方块字都是象形字,每个字本身就是由意象组成的。因此中国作家在纸上写的都是组合的图画,从而中国古典诗歌就被认为是无处不充满意象了。庞德于是就沿着这条错误理论路线推导出一套理论并付诸实践之中。庞德常用的方法是从方块字的组成中寻找意象。《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被他在《诗章》第七十五章中化用为“学习,而时间白色的翅膀飞走了,这不是让人高兴的事”。其中“白色的翅膀”的意象是从“習”字中演化出来的。
          对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知识不了解是误读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汉诗格律句式严谨,句法形态特殊,往往略去了大部分连接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而只剩下意象高度集中的表现具体事物的词。由于中国汉诗从语言到诗律与英语诗相去甚远,因此在汉诗英译时很难把中国诗中原有的格律与句法完全移植到英译诗中去。以庞德等为首的新诗倡导者抛弃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韵律,而把它变成了自由体诗,并由此逐步确立了以自由诗来表现中国古典诗歌风味的译诗原则。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读却是有意的。赵毅衡先生曾在耶鲁大学珍本图书馆查到了费诺罗萨的笔记。里面可以看到屈原的诗相当完整,是由中文、日文读音、单字释义和全句串解组成的,另外还有宋玉、白居易、蔡琰等的诗作,注解释义都相当完整。但庞德都没有取用。选入《汉诗译卷》的共19首诗,包括《诗经》的1首、古乐府的2首、陶潜的1首、卢照邻的1首、王维的1首、李白的12首。因此,对中国古典诗歌所知极少的庞德,也有他的取舍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联系到当时美国新诗运动的背景就不难看出,庞德真正感兴趣的是从中国诗例中找到对意象派原则的支持。庞德是这样翻译李白的诗《古风第六》中的“惊沙乱海日”一句的: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另外,李白《古风第十四》中“荒城空大漠”被译成: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在这里,庞德取消了传统英语诗中常用的动词、连接词,通过几个独立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的诗行来传达他心目中中国古典诗的真正意境与独特风格。显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意义上,庞德几乎完全误解了这两句古诗。而在费诺罗萨的笔记原件中这两句诗的英语注解是比较详细和准确的。庞德在翻译中依据字注写出上述诗句的做法,是有意借李白和其他中国诗人的作品来进行英语现代新诗语言技巧的创造。这种由独立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的诗行,更加突出了意象,并形成了语言结构上的意象并置,成为意象派诗歌的重要形式特征。要把汉语诗歌的特质引入英语译文中而又不丧失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可以说,庞德采取了一个比较恰当的方法。
          可以看出,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之所以选取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其学习、模仿的对象,并不是纯粹为了猎奇抑或只是给自己的创作增加点儿异国情调,而是由于他们敏感地觉察到了二者之间的契合之处。他们所需要的,实际上是为他们的新诗创作寻找辩解理由,为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的语言的诗及组合方式寻找理论支持,而最终目的则是由此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诗歌美学原则。
    (摘编自熊文莉《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看误读的积极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德受费诺罗萨对汉字构成的错误认识的影响,并沿着这条错误理论路线推导出一套理论并付诸实践之中,这是庞德的有意识误读。
    B.庞德有意甩开费诺罗萨对中国古典诗的串解,按自己的标准取舍,对中国古典诗产生误读,是想从中找到对意象派创作原则的理论支持。
    C.庞德通过独立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诗行,突出意象,形成了语言结构上的意象并置的方法,是对英语现代新诗语言技巧的创造。
    D.庞德等意象派诗人敏感地觉察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之间的契合之处,所以,他们选取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其学习、模仿的对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具体阐述了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的内涵,为下文的论证张本。
    B.文章从对汉字结构的误解和不懂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知识等方面分析误读产生的原因。
    C.文章将庞德与费诺罗萨进行对比,论证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义的理解更恰当的观点
    D.文章举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这一个例,有助于具体讨论“误读”这种文学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形式和意义上,庞德在翻译李白的两句诗时脱离了费诺罗萨笔记的详细与准确的串解,可见,他在比较文学方面的素养不高。
    B.费诺罗萨认为,中国诗中的方块字都是象形字,每个字本身就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中国古典诗歌充满意象,这与本文观点不谋而合。
    C.汉诗格律句式严谨,句法形态特殊,往往略去所有连接词,只剩下意象高度集中的表现具体事物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D.庞德等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为他们的新诗创作寻找辩解理由,为意象派原则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可见,误读有积极作用。

    组卷:3引用:4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第一,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推进。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已经成为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前景广阔。第二,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愈发显著。一方面,科技在文化产业中得到重要运用,文化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文化技术创新;另一方面,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产业,微观方面,增加了文化产品的供给,促进了文化企业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增加了营业收入,延伸了产业链,而宏观方面,科技的运用改变了文化产业生态,使文化产业往市场细分、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第三,文化产业进一步优化、壮大文化艺术类人才市场。文化产业能够发挥“蓄水池”的功能,支撑优秀人才的成长,使优秀人才、专门人才分工,并且多个音乐团队成立时间较长,团队配合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各大音乐团队、厂牌、公司按照季度、年度规划好原创音乐作品数量并做好统筹安排,能有效促进音乐作品的持续产出。
    (摘编自人民网《坚守人民情怀,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习近平在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纪实》)材料二:
          内容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需要有内容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中,如何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与现当代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是整个产业面临的难题,古风音乐产业化的道路上,内容创作端担负着将传统文化内容和现代音乐体系有机结合的使命,如何创造有价值的音乐内容、保持音乐文化创造中的原创力、持续这样的原创力是古风音乐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龙思颖《古风音乐产业化困境》)材料三:

    表:许多古风歌翻唱自日本歌
    翻唱歌曲 原唱
    音频怪物《浮生未歇》 中岛美嘉《桜色舞うころ》
    董贞《青衫隐》 一青窈《かざぐるま》
    音频怪物《一醉南柯》 松任谷由实《春よ、来い》
    HITA《采薇》 镜音双子《纺呗—つむぎうた—》
    妖言君《戏言》 滨崎步《BALLAD》
    材料四:
          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样,皆可以成为古风音乐的题材。在故事资源上,将中国古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融入创作,同时深挖古典文学典籍,将历史名人故事、历史事件、传统礼仪等传统文化内容作为创作题材;在情感与价值观上,不只有神仙眷侣的爱情、侠肝义胆的豪情,也可以是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宁死不屈的品行、寸草春晖的亲情和情同手足的友情;在音乐内容上,首先发掘鲜为人知的音乐资源,在音乐中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民歌、戏曲、地方音乐,展现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音乐魅力。
          音乐的创作确实需要融入创作者的感性情怀,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但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学养才是创作的基础。古风音乐人需要加强专业学习,促进高质量音乐内容的产出。
          古风音乐团队、厂牌以及公司在内容的持续产出上占有资源优势。当前多个古风音乐团队已经拥有一条相对完整的生产链条,对音乐制作人、监制、词曲作者、演唱者等环节都有较为细化的分工,并且多个音乐团队成立时间较长,团队配合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各大音乐团队、厂牌、公司按照季度、年度规划好原创音乐作品数量并做好统筹安排,能有效促进音乐作品的持续产出。
    (摘编自赵梅枝《“中国风”现象的审美特征及其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既有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又有科技对文化的支撑。
    B.要走出古风音乐产业化困境,还要解决如何创造有价值的音乐内容、保持音乐文化创造中的原创力、持续这样的原创力等问题。
    C.“梦”“笑”“花”“人间”“夜”“酒”等具有写意性的词在古风歌词中使用率较高,可见,古风歌曲中歌词的某些用词上有同质化现象。
    D.随着文化和技术深入结合,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从业人员也急速增长,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古风音乐有部分翻唱自日本歌曲,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风音乐在原创力方面还需要多方挖掘资源,促进原创力。
    B.科技服务于文化产业,宏观上,增加了文化产品的供给;微观上,使文化产业往市场细分、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C.“内容为王”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关键词之一,古风音乐已经将传统文化内容和现代音乐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D.因为古风音乐制作者已经做好统筹安排,促进了音乐作品的持续产出,所以,很多古风音乐团队拥有完整的生产链条。
    (3)当前我国古风音乐显现出同质化严重、质量不高等现象。要想更好发展我国古风音乐,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请结合材料四给出几点建议。

    组卷:2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记性的人
    [瑞士]彼得•比克塞尔
          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能背得出整个列车运行时刻表。他把时间都消磨在车站上,整天观察火车如何进站、出站。他总是呆呆地注视车厢,注意车头牵引力大小和车轮的尺寸。铁路,这是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乐趣的唯一事物。
          他能识别每一列火车,知道它从何处开来,又驶向何方;他清楚每一列火车的编号,知道它挂不挂餐车,带不带邮车。他能随口报出买一张到弗拉乌恩法尔特,到奥而登,到尼特比普或任何一个小站的车票的票价。
          他不上馆子,不进电影院,不散步。他没有自行车,没有收音机和电视机。他不读书,不看报,即使收到信也不拆开信封,他没有时间。他在车站上度日。只有五月或十月,列车运行时刻表变换的时候,才有几个星期不见他露面。
          在此期间,他在家中将新的列车运行时刻表第一页审阅到最后一页,每发现一个变更之处,心中都有说不尽的高兴。然后,他把新的时刻表滚瓜烂熟地背出来。
          偶尔也会有旅客向他打听某趟火车的开车时刻。这下,他满脸熠熠生辉。而向他打听开车时刻的人便无法脱身,非得误车不可。他不但告诉别人开车时间,还如数家珍地说出该趟车的车次,车厢的号码,有可能中转的站名,抵离各站的时刻。可是提问者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对此,他实在大惑不解。倘若有谁在他炫耀完他的真才实学之前置他于不顾,抽身而去,他就会火冒三丈,口出不逊。
          他自己却从未乘过一次火车。
    “坐不坐火车无关紧要。”他这样说道。他认为,有关铁路的一切,他早就了如指掌。
    “只有记性不好的人才乘火车,”他说,“假如他们有个好记性,就完全可以像我一样记住各列火车的抵离时间,这样,他们就大可不必为了消磨时间去乘坐火车了。”
          我试图开导开导他,对他说:“有些人真爱旅行,喜欢坐火车,他们向车窗外张望,看看他都经过什么地方……”
          可是他勃然变色,以为我在取笑他。他说道:“这些都在行车时刻表上印着呢!”
    “也许他们得坐火车赶到什么地方去呢。”
    “这也不对”他说道,“差不多所有的人总要坐火车回来的,有些人甚至早晨乘车去,晚上又乘车回,他们的记性差到这种程度。”
          他开始在车站上诟骂旅客。他以为,这样一喊会使旅客败兴。
          有时他大叫:“你们这群傻瓜,昨天你们不是来过一道了吗?”来客一笑置之,他就上前把人家从车厢踏脚板上往下拖,一面恳求人家听听他的忠告。“我会把一切都说给你们听!你们在十四点二十七分经过海根多夫,这一点我知道得清清楚楚,列车时刻表上什么都有……”
          甚至发展到要打人的地步。他喊道:“谁不听我的,让他尝尝味道!”
          这一来站长没有其他办法了,只好明确地向他提出警告:假如再这样行为不端,就禁止他到站上来。他被唬住了。不来车站,那他就无法活下去。他一句话也不说,整天坐在长凳上,看着火车开进开出,不时耳语般地背诵着一些数字。他的目光尾随着进站的旅客,觉得怎么也无法理解他们。
          故事似乎应到此为止。
          可是,多年以后,这个车站新开设了一个问事处。问事处身穿制服的职员对铁路方面的任何问题都能回答。那位好记性的人不相信这一点,他每天都到问事处去,提出极复杂的问题,来考考那位职员。
          他问道:“夏季每星期日于十六时二十四分到达吕伯克的那列火车的号码是多少?”
          那位职员查阅了一本小册子,给了他答案。
          他又问道:“要是我从这里乘早晨六点五十九分的火车,什么时候可以到莫斯科?”那职员又很快地回答了他。
          于是,这位好记性的人走回家去,把他所有的列车时刻表一把火烧掉。
          有一回他又问那职员:“车站前的台阶一共多少级?”那职员回答道:“这我可不知道。”
          他高兴得一蹦老高,在车站上边跑边叫:“他不知道这个!他不知道这个!”
          他跑到车站前的台阶旁,数清了台阶的级数,把数字牢牢地印在他的记忆里。此刻,在他的记忆里,所有关于列车的事都荡然无存了。
          打这以后,再也不见他在车站露面了。
          他在城里数台阶,从这一家到那一家,把数字记得牢牢的。现在,他记住了世界上任何书本上都没有的数据。
          把全城每家每户的数据都记住了以后,他来到火车站售票处买了一张车票,生平第一次登上了火车。他要到另一个城市,直至数尽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台阶。他想知道别人所不知道的、无论哪个职员也无法从书上查到的事情。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好记性的人”是反语,有讽刺意味。小说中“他”的“好”记性,带给别人和自己的是麻烦。
    B.作者以荒诞的情节刻画反常的人物,比如小说中的“他”最终因掌握了别人难以回答的数据而兴奋异常。
    C.小说中“他的目光尾随着进站的旅客”一句中的“尾随”一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他”兴奋、快活的心理。
    D.小说生动有趣的叙述描写和紧凑有序的情节发展,把一个怪人的故事讲述得如同传奇一般趣味盎然。
    (2)小说开头写主人公“他”能背出整个列车的运行时刻表、能识别每一列火车、不上馆子、不进电影院等,有什么用意?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你的手机电用完时,①        ,那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有急事需要联系的时候。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空气中的水汽来获取电能的技术,将来你只要对着手机吹气,②          ,来将就着应付一下。
          先前已有研究表明,水滴上的电荷可以通过由石墨烯构成的设备来收集,产生电流。(  )。我国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改用氧化石墨烯薄膜制造出了灵巧的湿电发电机。研究人员往发电机表面喷洒水滴雾,或者甚至直接对它吹气,就能产生1.5伏的电压,相当于5号或7号电池的电压。所产生的电量虽然不多,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这些设备笨重,缺乏柔性,不适用于像手机这样的小型电子玩意
    B.手机这样的小型电子玩意不适合使用笨重、缺乏柔性的设备
    C.这些设备虽然笨重,缺乏柔性,但适用于像手机这样的小型电子玩意
    D.手机是小型电子玩意,不适合使用笨重、缺乏柔性的设备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由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正式诞生。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诞生后的100年内,无数华夏儿女在这所“大学校”锻造与成长。一代代青年团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上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出力流汗,成为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为共和国的诞生和繁荣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中的一代代人,早已成为共和国无数年轻人的人生偶像和前进方向,像陈延年、陈乔年、黄继光、邢燕子、雷锋、张海迪、侯隽……
          青春献华夏,百年正风华。今天,我们已经走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学习知识、学习技术、献身建设、强我中华是历史赋予广大青年的重任,我们应该如何向先辈学习,不辱使命?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青年与强国”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