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健坤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3 9: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2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
B.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体现为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C.孔子不只单纯地传述,也会“作”出新东西,《十三经注疏》就是受其影响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D.因为在《中庸》中对“孝”的解释和“述”相关,所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都印证了“述”表达了“孝”的德行这一观点。
B.亚里士多德认为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对象应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C.孔子之后,儒家教育遵从“述而不作”的信条,熟记经典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D.只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孝”的表现的一项是
A.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简要阐述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做法,对后世有哪些影响,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内容分析说明。组卷:5引用:6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扇中乾坤
石 兵 民国时期,外敌入侵,战火四起,世事纷乱,地处江南边陲的一座小城却仍是一派宁静祥和。
柳一诺是小城中首屈一指的制扇师。
柳一诺制扇,规矩极多。一年四季,只做四种折扇,每种只做十把——春扇、夏扇、秋扇、冬扇,每把扇子虽然都价格不菲,却供不应求,求扇者多是达官显贵。只是,求得一把柳氏折扇并非易事,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用柳一诺的话说,扇子如人,要有机缘才能相遇,彼此投缘才能相依,一把折扇只能有一个主人。
这天,正值秋冬之交,柳一诺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一言不发,进得屋内,取出一把折扇放在桌上,家人不解其意,只得请来柳一诺。柳一诺一见此扇,立刻小心翼翼地打开,看了足足半晌。
柳一诺观扇之际,家人中有好奇者悄悄凑近观看,发现折扇上绘着一幅《千里江山图》,图上层峦叠嶂,山峻水秀,一派大气磅礴之势。
见柳一诺看扇出神,那客人也不说话,自顾自在一旁饮茶。直到柳一诺回过神来,那人才微微一笑,说:“我来此处,只送一扇,只为一诺!”
听了那人的话,柳一诺若有所思,许久才抬头看向对方,微微点头。那人也轻轻点头,随即转身离去。
第二天,柳一诺开始制扇。他为制一把折扇,竟闭门不出两月有余。扇面选用上等宣纸铺就,以桑树皮纸为内衬。令柳家人惊奇不已的是,这次柳一诺竟没有雇佣画匠作画,而是亲自云笔,画了一幅《阳春白雪图》。
折扇制成之后,柳一诺每日都要反复观摩,还让家人亲友逐一欣赏,众人无不啧啧称奇。外界只知柳家制扇技艺了得,却不知柳一诺还有一手出神入化的丹青妙笔。他的画作梅红雪,白雪上飞鸿顾盼生姿,阳春白雪之中却透着一股肃杀之气,折扇一打开便令人心生岁暮天寒的悲壮之感。
数月后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那位为柳一诺送扇之人突然再次来到柳家,同样不发一言,似乎料定柳一诺知道他的来意。
柳一诺面色凝重,小心翼翼地取出新制的折扇,与那人上次送来的折扇一并交与对方。
那人打开两把折扇,细细观看半晌,突然大笑:“果然一模一样,柳氏折扇,名不虚传。这两把折扇我一起带走了!”
听到这番话,柳一诺紧绷的脸终于放松下来,旁边的柳家人却是一脸疑惑。这两把折扇明明大相径庭,一个是山水画,一个是花鸟图,为何那人却说一模一样呢?
转眼冬去春来,小城里已不复昔日的平静祥和。蜂拥而来的日军终于露出了锋利的爪牙,江南富庶之地转眼间已四面楚歌。然而,今日军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竟在绵软的江南踩了钉子,处处碰壁。数月之后,数万日军被赶出了江南。
此时,民间流传,是两把折扇退了敌。更有人说,其中一把正是江南柳氏所制。有人登门询问柳一诺,柳一诺只是笑笑,言说此等无稽之谈,不必相信,也不必理会。
如此又过去了数年,日军大败,神州大地虽满目疮痍,但终是恢复了安宁。
这年秋高气爽时,那位不速之客再次造访了柳家。他与柳一诺痛饮一夜,时而相拥痛哭,时而击掌狂笑,清晨时分,那人留下一把折扇便起身告辞。
柳一诺与夫人一同送走来客。临别之际,柳夫人听到柳一诺口中轻轻说道:“却将妙质因风剪,为出新裁对月描。这折扇本是风雅之物,却因这乱世有了肃杀之气,看来,我柳家再也无制出一把好扇了。”
原来,那传言竟是真的,扇上阳春白雪掩映之下,是一张生死攸关的地图。其时,日军入侵处处先谋而后动,在江南之地预先留下了明暗棋子数十颗,这张图上标记的就是这些棋子的落子之地。那客人是当年与柳一诺一同立志救国的热血青年。两人约定,有朝一日,国家危亡,一定竭尽所能,以热血报国。
柳一诺祖上曾传下一个技能,以特殊笔法在扇上藏下千言万语。那人带来的山水图标注着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柳一诺制扇,便是要将这扇上的地图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柳一诺耗尽心力才制得此扇,每朵梅花开处,每只鸿爪落处、每片雪花聚处,都隐藏着万千秘密。
柳一诺对夫人说:“扇有阴阳,人分优劣,我制出此扇,世上扇艺再无出我右者,但千金之诺却比一纸折扇重要许多。扇如人心,不可轻慢,我柳家制扇技艺传承百年,就是为了制这救人之扇。此扇入世,柳家便功德圆满了。”从此,柳一诺不再制扇,百年柳氏折扇就此断绝。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讲述了江南小城制扇师柳一诺巧妙通过《阳春白雪图》传递日军在江南的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情报的故事。
B.小说对柳一诺形象的刻画,主要通过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并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
C.小说详写了柳一诺制作折扇的过程等,而略写了日本人侵略江南的战争场面,叙事详略安排得当,又能突出重点。
D.小说写柳一诺打开客人的折扇和取出自己新制的折扇时都是“小心翼翼”,充分表现了柳一诺忧惧不安的心态。
(2)关于柳一诺不再制扇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柳一诺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比自己更高的扇艺了,缺少竞争对手。
B.柳一诺认为如今社会动荡不安,害怕制作折扇再惹来祸端。
C.柳一诺认为柳家的折扇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制扇已没有意义。
D.柳一诺认为自己兑现了诺言,也完成了柳家制扇的历史使命,已无遗憾。
(3)小说对客人造访的场景都作了具体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标题“扇里乾坤”中的“乾坤”有何深刻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7分)
-
7.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今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寄语希望工程。他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希望工程实施30年来,聚焦助学育人目标,植根尊师重教传统,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架起了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成长为奋斗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9月,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9.4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
(1)为上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请针对这则消息,写一段评语。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个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也有句千古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有人认为起点虽然不决定结果,但对最后的结果会有影响;也有人认为,人生重要的是注重过程,有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即使失败了,也能享受过程,体验人生……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7引用:1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