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2021年单元测试卷(3)

发布:2024/11/1 20: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被贬逐到“瘴疠险远”的中国岭南边陲潮州,开始了他为期八个月的潮州刺史之旅。在文人、官方、黎庶的共同演绎下,一位具有多重面相的民间韩愈逐渐形成。
          首先,韩愈曾被仙化。后世演绎最多的是韩愈在赶赴潮州途中完成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此诗加上《赠徐州族侄》一诗,在唐代《酉阳杂俎》中被演绎为“韩愈责侄”“牡丹开花”“叶显韩诗”等情节。宋元以来,以韩湘子度脱韩文公为题材的戏曲作品明显增多,如《韩文公风雪阻蓝关记》《韩湘子三度韩文公》等。孙涛《全唐诗话续编》除转引《青琐高议》中韩湘故事外,还把《别湘》一诗附会为韩愈所作,诗中“好待功成身退后,却抽身去卧烟萝”是对韩愈成为道教仙化人物的进一步演绎。
          其次,被奉为“饮食必祭”的神灵。咸平二年(999),潮州通判陈尧佐开全国首例,修建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元丰元年(1078),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一跃成为举国崇祀的对象。元祐五年(1094),知州王涤迁祠,前后近百年的时间,尊韩、崇韩、祀韩已蔚然成风,潮州人对韩愈“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尤其是苏轼的《韩文公庙碑》一文,对韩愈推崇备至,把他视为“参天地”“关盛衰”的真理化身以及神人共鉴、“浩然独存”的精神象征,夯实了他“百世师”“天下法”的至尊地位。
          再次,成为通神又亲民的传说人物。由于韩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隆崇,关于他的传说也不断产生。比较出名的传说故事《湘子桥》,讲述了韩愈作为仙化人物,邀来八仙与广济和尚,分东西两头共同造桥的故事。这个传说敷衍了这一名桥的来历,揭示了民间儒、释、道并存的信仰现状。有些事迹与他无关,像兴修水利、修堤凿渠之举,但民众将这些关乎自身生命财产的重要事迹附会在他身上,并以游神赛会的形式,代代祭祀。民众在争相传颂中,将那些符合自己生活愿望、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的题材,不断夸大、附会、叠加,使韩愈成为一个箭垛式人物。
          最后,是开启民智、福惠一方的精神象征。韩愈寓潮期间,恢复州学,遴选师资,捐款兴学,供给膳食,改变了当地“人不识礼”“耳绝《鹿鸣》”的文化现状,获得“海滨邹鲁”的文化盛誉,从此这里文运弘开,士人增多,风俗丕变,成为“笃于文行”“弦歌不辍”的“临海名邦”,后世亦将他奉为“三启南云”“百世师”“泰山北斗”“百代文宗”等。他成就的“海滨邹鲁”,不仅是当地文化繁盛的标识,也是潮州民众向外推介、自我约束、不断提升的道德标杆。在这种精神的引领感召下,“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观念成为当地尚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在文人、官方、黎庶的敬奉下,他的影响力不断播扬,形成“儿童能诵鳄鱼文”“于今香火遍瀛洲”的盛况。
          总之,寓潮韩愈是中国文化发展大背景下,官方与民间合力形成的具有多重面相的文化产物。他历经时间考验和广大民众的传承,自身价值常被重构,逐渐成为这个地方、区域乃至国家的集体记忆。
    (选自李言统《韩愈寓潮的民间面相》,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潮州任职八个月便被不断演绎与推崇,充分体现了他在潮州历史中的地位。
    B.后人为了提升对韩愈的认识,不断演绎相关信息或典故,甚至还有穿凿附会的现象。
    C.韩愈在宋代被奉为“饮食必祭”的神灵,还被宋神宗提高到与孔子并驾齐驱的地位。
    D.韩愈在潮州恢复州学、遴选师资等一系列举措改变了当地的风俗,提升了文明程度。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曾以“欲为圣明除弊事……好收吾骨瘴江边”向侄孙韩湘流露出满腹郁愤的情绪。
    B.清代戏曲剧本选集《缀白裘》中有不少关于神仙韩湘子三度叔父老文公(韩愈)成仙的故事。
    C.潮州人把韩愈从忠臣良吏、文人先贤扩展到民众日常生活的地方保护神。
    D.潮州子弟或许在韩愈以及《师说》的影响下,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为古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根据韩愈时代儒、释、道并存的信仰现状,便把他修建湘子桥的事实加以神化。
    B.尽管文人、官方、黎庶对韩愈的认识会有差异,但他们对其颂扬的目的都是开启民智。
    C.从神化到“人化”的转变,表明随着历史与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韩愈的认识越来越理性。
    D.由民众传承的韩愈精神所构成的潮州文化有利于增强国家的集体记忆。

    组卷:0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您好,请问您想办理什么事项?”一句贴心的问候之后,社区工作人员会为你解答和办理具体事项。这是桥西区大境门街道西岔社区为辖区居民推出的便民代办服务,大大地方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
    “社区居民事务代办是项新生事物,社区事务代办是社区面向居民展现社区服务居民的一种体现,它考验的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帮老年人代缴水电气费、替残疾人办残疾证、义务修家电……桥西区西岔社区自成立社区代办站以来,替居民办小事、管“闲”事,至今已为900多位居民代办事务。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走进社区代办站办理各类事项,社区代办站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
    (摘编自《“代办站”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材料二:
    “‘行百里者半九十。’要让贫困户精准脱贫,关键要解决好精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贫困群众自己能造血,自己能长肉。”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省身村党委书记吴金笔感慨地说。
          随着精准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正在稳步提高。“就扶贫对象来说,容易帮扶的基本都帮扶完了。尚未脱贫的,有的是因为残疾、重病导致劳动能力欠佳,有的是因为生活环境确实恶劣,脱贫缺乏条件,但也有极个别贫困户就想躺在扶贫款上睡大觉。”吴金笔说。吴金笔建议,在推进精准脱贫攻坚中,必须更精准地施行扶贫政策,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对于缺乏脱贫动力的扶贫对象,要注重“扶志与扶智”,逐步减少直接补贴,引导他们勤劳致富。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陆銮眉认为,今明两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将更加艰巨。不过,越是如此,越要克服“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等问题,注重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宁德开展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精准。脱贫攻坚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说。多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工作,久久为功,如今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了解到,在建档立卡中,宁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并根据不同贫困户的现实处境精准施策:缺资金的,就通过小额贷款解决资金困难;缺项目的,就帮助引入符合家庭实际的项目;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就联系当地企事业单位采购;等等。通过精准帮扶,帮助贫困户解决了大量实际困难,有效提升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户改变生活现状的热情。
    (摘编自《打通“最后一公里”》)材料三:
          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最后一公里”成为一个高频词。比如,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部长通道”回答提问时说,要让抗癌药进医院,把为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做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部长通道”回答提问时说,顶层设计要见成效,就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此外,农村医疗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等问题,都引起了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
    “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如今常用来指代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关系到政策措施有没有落到实处,各项工作能不能起到实效。“行百里者半九十”,强调的也正是“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然而,打通“最后一公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方面,很多工作在推行的过程中随时会产生新的问题。如环保公益诉讼在全国推行之后,随着环保公益诉讼办案量的大幅提升,环境损害赔偿金的资金池越来越大,如何使用、监管这笔资金,成为一个难题,这也直接关系到能否打通生态环境修复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打通“最后一公里”对基层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必须夯实基层。但现在的情况是,基层的力量在很多方面都是薄弱的。刘玉珠也在“部长通道”上表示,市县级文物机构队伍编制有弱化的趋势。
    (摘编自《不让“最后一公里”梗阻百姓的获得感》)(1)下列不属于“最后一公里”工作的一项是
     

    A.帮助照料老人幼儿,帮助居民代缴水电气费,替残疾人办残疾证,义务修家电。
    B.通过微信微商、淘宝等网络销售方式或者公共媒体广告,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
    C.大力建设农村居民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服务站,为居民构筑“5分钟文化圈”。
    D.多渠道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拓宽乡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加快构建基层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通过面向居民展现社区服务居民的社区事务代办得以考验和提升。
    B.容易帮扶的扶贫对象基本帮扶完成,而未脱贫的有的是因为劳动能力欠佳,有的是因为生活环境缺乏条件,还有很多是有懒惰依赖的思想。
    C.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只有做到精准识别,才能有效帮助贫困户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激发贫困户改变生活现状的热情。
    D.“最后一公里”多用来指代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直接关系到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各项工作的实效。
    (3)“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有哪些意义?遇到了哪些阻碍?请结合材料概括。

    组卷:2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
    董阳
          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⑤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儿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三年以来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别有寓意的图案。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⑦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⑧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
          ⑨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在这一点上,鲁迅正是最好的例子。
          ⑩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的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①段中,作者用可爱的“顽童”来形容沉醉于艺术世界的鲁迅先生。
    B.鲁迅先生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美术的投入与热爱以及对后代的殷切嘱托。
    C.第⑤段中“集藏”等动词,凝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为美术所作的贡献。
    D.“创意文化产业”的提法与鲁迅先生“起国人之美感”的思想毫无二致。
    (2)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3)联系全文,说说我们看到怎样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一项新研究发现,植物对触碰极其敏感,频繁碰触会使植物的生长速度显著变慢。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优化作物生长及增收的新方法。即使对植物轻微触碰也会触发“基因防御反应”,这种机制反复发生就会导致①
     
    。实验显示,②
     
    ,“基因防御反应”使其基因组中一定比例的基因发生某种改变,这一过程消耗大量能量,导致植物生长减缓。研究人员表示,尚不清楚植物为何对触碰反应如此强烈,但这项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基因防御反应”机制,③
     
    ,以提高产量。他们同时强调,未来还要弄清降低植物敏感性是否会带来负面后果,比如使植物对某些疾病更易感等。

    组卷:7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一家有名的咖啡馆闲坐。一位先生走进咖啡店,点了两杯咖啡,然后指一指店内的一面墙,对侍者说:“一杯贴墙上。”侍者恭敬地为他奉上一杯咖啡。客人结了两杯咖啡的账走后,侍者在墙上贴了一张写着“一杯咖啡”的纸条。墙上有很多这样的纸条,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这让我们感到惊奇和不解。
          后来有天我们又在这个咖啡店里享受咖啡时,一位拾荒者从容地走进来,看看墙上,然后说:“墙上的一杯咖啡”。侍者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为他上了一杯咖啡,拾荒者用完后没结账就走了。我们惊奇地看着这一切。这时只见侍者从墙上揭下一张纸条,扔进了纸篓。至此,我们才明白了墙上“一杯咖啡”的用意。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组卷:10引用:4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