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对话与双向交流,承担着促进多元文明共生共存,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责任。
1935年,梅兰芳访苏成功演出后,与苏联各界专家进行座谈,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人无不赞赏京剧艺术的典范性,但中国戏曲程式性、虚拟性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当时苏联提倡的现实主义文艺,于是京剧被解释为一种象征的现实主义戏剧。
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它可能是一本藏于国外图书馆积满灰尘的戏曲典籍译本,等待有心的研究者去发掘;它可能是一场杂糅了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元素的多语剧场表演,观众的评价毁誉参半;它还可能是网络虚拟空间中聚集的一群戏剧发烧友,用短视频、视频直播的新媒体形式翻唱翻演经典。无论哪种情况,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域外舞台表演成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既远且广的国际传播效应。18世纪30—50年代元杂剧《赵氏孤儿》在欧洲的译、编、演,就是中国戏剧国际传播的一个高光时刻,《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
我们不必苛责汉学家马若瑟对《赵氏孤儿》的删译,更不必苛责伏尔泰的误读和他的《中国孤儿》对原剧脱胎换骨的改编,因为中外戏剧的交流中复杂的变异无处不在,经过跨文化阐释和传播,戏剧文本、舞台表演必然由于文化差异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形,也会因为戏剧对人性和文明的洞察而获得普遍意义。其中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通律中的变异,歧异中的会通,就是跨文化研究的难点。
因此,研究和毕现戏剧跨文化的完整过程,需要分析问题和细节,研判历史事实,贯通理论分析,归纳通律和变异,得出经验教训。中外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是影响与传播过程本身,即西剧东渐与中剧外传两个过程在不同时代、多重语境下的变异,以及两者的变异有何不同,进而运用跨文化戏剧理论,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事实做出研判,辨析中外戏剧跨文化过程中的共通规律和独特变异。在纷繁复杂的戏剧现象及其细节之外,也要拨开现象的迷雾,总结和归纳戏剧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中的规律和变化,打通淤点堵点,疏通中外戏剧交流的渠道。
(摘编自陈戎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有利于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多元文明共生共存,也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中国戏曲的程式性、虚拟性虽然与当时苏联提倡的现实主义文艺不同,但并不影响梅耶荷德等人对京剧艺术的赞赏。
C.早在18世纪,《赵氏孤儿》就已在欧洲广为流传,其中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D.逐步完善跨文化戏剧理论的构建,有助于我们对中外戏剧在不同时代、多重语境下的变异进行解读与辨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梅兰芳访苏演出为例,借苏联各界专家视京剧为象征的现实主义戏剧的认识,说明了戏剧在中外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同解读。
B.文章以《赵氏孤儿》为例,既肯定了经典戏剧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又论证了中外戏剧交流中存在复杂变异的问题。
C.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法,说明中外戏剧存在文化差异,指出了跨文化研究的正确方法。
D.本文立足于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从内涵、研究对象的选择,再到研究方法,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跨文化研究对象范围十分广泛,戏曲典籍译本、多语剧场表演,甚至可能是网络空间中新媒体形式翻唱翻演经典,但最有意义的还是戏剧经典。
B.在戏剧的文化交流中,能够在国际上产生比较深远广泛传播效应的戏剧经典,通常都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
C.任何一国的戏剧一旦跨越语言、国别、文化等界线,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后,就会使其承载的本土文化意义产生重大变化。
D.研究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就是通过分析问题和细节,发现戏剧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中的共性规律,从而打通西剧东渐和中剧外传中的交流渠道。组卷:26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虽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已基本完备,但其保护的主要是国外主体的知识产权,国内知识产权事业并未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确立而发展起来;如何通过刺激内部供应链升级、完善内需体系来化解外部压力,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其反映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强调“保护”转向“保护”与“创造”并举,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对本土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升级的激励作用。
虽然我国已于2019年实现PCT专利申请量对美国的超越,但这仅仅涉及增量数据;应当看到,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晚,在存量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不仅如此,我国知识产权发展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并以质量不高、转化率低为突出表现。在以“泛知识产权竞争”为特点的国际社会交往中,知识产权不“强”的问题愈发严重,将对我国的发展构成直接制约,更有可能威胁国家安全。事实上,随着我国产业链日益升级,向“头脑国家”迈进,我们与美国的竞争也从错位竞争转为全方位,战略性的结构冲突,美参议员提出不承认华为专利的立法议案,通过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制度限制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便是这一竞争的典型样态。
(摘编自易继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材料二: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马一德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推动建立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专利体系的建议。
马一德表示,我国专利领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关键产业和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占有率不高、专利保护资源有待合理分配等。
“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牛鼻子’。具体而言,要不断完善激励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坚持量质并举、以质为先,在产业政策、科技项目、人才计划中树立起激发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的鲜明导向,加快形成激励创新发展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体系。”马一德建议。
“我国应根据产业链、创新链的需要合理分配专利保护资源,不搞‘一刀切’和‘平均主义’,重点加强专利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保护力度。”马一德建议,我国应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力,实现政府履职尽责、执法部门严格监管、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市场主体规范管理、行业组织自律自治、社会公众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局面,加快形成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摘编自《马一德:实现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2022年3月16日《知识产权报》)材料三:
2021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69.6万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21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59.7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为270.4万件;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7.3万件。
目前,全球每4个智能显示终端里,就有1块显示屏来自京东方。这样的成绩,归功于企业的创新“基因”——手握7万多件可使用专利、连续多年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排名全球前十……前沿技术领域专利储备不断加强,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结构持续优化,反映出知识产权价值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可,知识和技术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29.8万家,较2020年底增加5.2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1.3万件,占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63.6%。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运用向更大范围拓展,为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价值,提供了新途径。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达到3098亿元,同比增长42%。
(摘编自《知识产权事业稳步推进》,2022年3月17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参议员提出不承认华为专利立法议案,以及一些限制中国高科技发展的举措,这是因为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B.马一德教授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建议认为,我国必须重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
C.激励创新发展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体系的建立,有赖于政策措施的完善、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激励作用的发挥等多重保障。
D.为加快形成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我国应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力,实现多个层面的协同保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出台,反映了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的某些转变和工作方向的某些调整。
B.知识产权是创新和市场的桥梁,知识产权价值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可,知识和技术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C.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写到了中国在专利数量方面的一些成绩,这说明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D.材料一针对中国知识产权发展之路提出问题,材料二则分析材料一提出的问题,材料三解决了材料一提出的问题。
(3)我国知识产权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1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散的筵席①
海明威 秋天一过,恶劣的天气就到来了。在夜间我们必须关上窗户以防备寒风苦雨。龚特加伯广场树木上的叶儿在风雨中凋落了,树叶躺在地上,浸泡在雨水中。风雨吹打着终点站上的绿色大型公共汽车。业余艺术家咖啡馆里挤满了人,窗户上因热气和烟蒙上一层雾。这是一个糟糕透了的经营不善的咖啡馆,这个地区的酒徒都聚在这里,我却躲开它,不愿闻那肮脏人体散发的气味和醉酒的酸味。常来这里的男女顾客畅饮终日,或者倾囊一醉。大多数人买半立升或一立升酒。
穆斐达尔路的化粪池就在业余艺术家咖啡馆旁边,这是一条狭窄拥挤的商业街,通往龚特加伯广场。化粪池的清除工作是在夜间进行的,用水泵把粪灌入马拉的罐车。在夏天,窗户大开着,我们会听到水泵的响声,闻到那股恶臭味。咖啡馆里张贴着禁止公众酗酒的告示,上面列出惩罚的法律条文,但顾客们却置若罔闻,照样饮酒作乐,发出难闻的气味。
这座城市的一切愁惨景象随着冬日冰凉的雨而突然来临。当你在街上行走时,再也看不到白色高楼的顶端,看到的只是漆黑的街道,关了门的小商店、药草店、文具店、报摊以及魏尔伦②在这里死去的旅馆,我在它的顶层租了一间房子,在其中工作。
到达顶层要经过六或八段阶梯。天气很冷,我知道一捆小树枝的价值,我必须买三包半根铅笔长的松树和一捆半干的硬木,用来劈柴、生火取暖。我走到这条街的远处一端,仰视雨中的屋顶,看看我的烟囱是否在冒烟。没有烟,我想到烟囱一定是冰冷的,它不能通风,房间里可能充满了烟,浪费了燃料和金钱,我这样想着,在雨中行走着,来到圣•米歇广场的一家上等咖啡馆。
这是一家舒适的咖啡馆,温暖,干净,友好待客。我把我的旧雨衣挂在衣架上晾着,把旧绒帽也挂在衣架上,然后要了一杯牛奶咖啡。侍者把它送来后,我便从大衣口袋里掏出笔记本和一支铅笔开始写作。我现在写的是发生在密执安的事,故事中的天气也像现在这样,是一个有暴风雨的寒冷的日子,从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我就目睹了秋末的萧条气象,在这里写我会觉得比另一个地方写得更好。我想这或许可以叫作移植自己,它对人和其他生物是同样需要的。在故事里面,男孩们正在酣饮,这使我也渴了,便要了一杯圣•詹姆士甜酒,在寒冷的日子里,它的味道好极了,我继续写作,感觉良好,甜酒温暖了我的全身和我的精神。
一个姑娘走进咖啡馆,坐在临窗的一张桌子旁。她非常漂亮,脸蛋鲜嫩,她的头发黑得像乌鸦的翅膀,剪成锐角斜掠在两颊。
我瞧着她,她使我心神不宁,十分激动,我打算把她写入故事中,但她却坐在门口注视着街道,我知道她是在等人,于是我继续写作。
我又要了一杯圣•詹姆士甜酒,当我抬起头来,或者当我用铅笔刀削铅笔,卷曲的削屑落入茶托,我便注视着她。
我见到你了,美人,现在你属于我,不论你在等候谁,而且即使我再也见不到你,你属于我,整个巴黎属于我,我属于这个笔记本和这支铅笔。
我继续写作,进入故事,神迷其中。我头也不抬,既不知道什么时间,也不知道我身在何方,也不再要更多的圣•詹姆士甜酒。我已厌倦了圣•詹姆士甜酒,不再想到它。故事写完了,我非常疲倦。我读着最后一章,然后抬起头来寻找那个姑娘,她已经走了,我希望她是同一位英俊的男子汉走的,但我感到一阵惆怅。
我把故事合在笔记本里,放进上衣口袋,向侍者要了一盘牡蛎和半瓶白干酒。在写完一个故事后我总是感到空虚,既忧愁又幸福。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虽然在明天读完它以前我不知道它是否真正好。
我吃着海味浓烈的牡蛎,它那淡淡的金属味被冰凉的白酒冲洗掉了,只留下海味和多液汁的肌肉,我吮吸着每个贝壳里的凉汁,用酒的烈味冲洗着它。我失去了空虚的感觉,开始感到幸福。我筹划着……
巴黎恶劣的天气现在已经来临,我想与妻子一起短暂离开巴黎到外地去。那里不是下雨而是下雪,雪花穿过松林,铺满道路和高高的山坡,每当夜晚信步回家,我们可以听到它的吱吱声。在勒萨旺山下有一家租金便宜的农舍,在那里我们可以一起读书,夜间一块躺在温暖的床上,打开窗户眺望明亮的星星。这就是我们能去的地方。坐三等车旅行并不昂贵。房租比巴黎贵不了多少。
我想退掉旅馆中那间进行写作的房子,在雷蒙红衣主教大街74号只要付极少的一点房租。我为多伦多写了一些新闻报道,所得的稿酬已经来了。
离开巴黎就可以写巴黎,正如我在巴黎可以写密执安。不过,我不知道现在写是否为时太早,因为我对巴黎还不太熟悉。但最后还是写出来了。如果我的妻子想到外地去,那么,无论如何我们得走。
我在咖啡馆付清了账,便冒雨走捷径上圣.日内维弗山,回到山顶的住室。
“我认为它妙极了。”我的妻子说道。她有一副美丽的模特儿面孔,她的眼睛和微笑照亮了我即将作出的决断,如同一份厚礼。“我们什么时候离开?”“你想什么时候离开,就什么时候离开。”
“呵,我想马上走,你不知道吗?”
“我们回来时天气可能晴了,晴朗而寒冷,那多么好。”
“我相信它会这样,”她说道,“你不是也正在想走吗?”
(有删改)【注】①《不散的筵席》是海明威的一篇回忆录,追忆了20世纪20年代他在巴黎的写作生活。文中“妻子”指其第一任妻子哈德莉,海明威晚年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及她。②魏尔伦(1844~1896),法国诗人。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对在恶劣的环境下人们却照样饮酒作乐的描写,把人们空虚、彷徨的情绪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B.文章第1、2段着力描写业余艺术家咖啡馆及其周边环境的肮脏、恶劣,展示了巴黎的愁惨景象,与下文圣•米歇广场咖啡馆的美好场景形成对比。
C.文中用雪花“穿过松林,铺满道路和高高的山坡”,写出了雪花飘落自由的状态和雪之大。
D.第13段作者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自己和妻子离开巴黎到外地读书看星星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外地”生活的向往。
(2)请结合文中加点处三次写到的“圣•詹姆士甜酒”,分析作者写作时经历的心理变化。
(3)文章以作者与妻子的对话结尾,请探究其中的妙处。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的作家王蒙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 。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 。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 。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结合上面的语段,概括当代中学生应该阅读《红楼梦》的三点理由。组卷:45引用:20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的颁奖词)
材料二: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张桂梅女高誓词中的一段)
以上两则材料对当代高中生尤有启示意义,复兴中学举办以“致敬向上的力量”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