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育更是顶尖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中之重。然而,个体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营造适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成长环境,离不开中学与大学的共同努力。
          尽管当下的高等教育已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普及化,但就拔尖人才的培养而言,学校教育有其一以贯之的使命,那就是激励学生并为学生抱负的实现提供支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尤其应当如此。区别于应用学科,以数理化生、文史哲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研究型特征,基础学科的前沿领域可以说是一片广阔而充满未知的领域,要想在这个领域探索、前进,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不仅需要研究者具有卓越的智识、扎实的行动,更需要一往无前的信念与勇气,这种雄心壮志的养成需要激励,更需要全方位的支持。
          一方面是“对抱负的激励”,即鼓励、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志向,这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首要特征。从中学到大学,虽然学科内部的知识特点、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存在差别,但教育者毫无例外地需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观念,即你们可以完成世界上的重大事情,可以有重大发现,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增长可以有所作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兴趣和志向的有效激发并不是生硬而空洞的,而是有赖于从中学甚至更早阶段就开始对基础学科进行接触和了解。基于大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前大学时代”参与过五大学科竞赛、学术科创类项目或涉猎过大学先修课程的学生,不仅在入学时选择基础学科专业的人数比例更高,入学后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学业表现也更优秀。其中,对科学探究有内在兴趣的学生又比单纯希望通过加分升学的学生更具有学习动力和从事基础科研事业的长远抱负。
          另一方面是“对抱负的支持”,光有抽象的口号和目标是无法在学生身上涵养出鸿鹄之志的,还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全面的制度支持,即在招生选拔、教学培养、升学就业等各个环节对有志于基础学科的学生给予有力的支持,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内容。以升学选拔为例,“强基计划”就是直指基础学科的倾斜性招生政策,帮助有能力且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进入适合的大学,选择适合的基础学科专业。而隶属于高校拔尖计划的本硕博连读、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保研政策,也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升学压力与竞争焦虑,使其专注于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更从容地安排学业与未来。
          从中学到大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一以贯之的鼓励和引导,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支持和投入。着眼于我国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与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在当下给予倾斜性的政策庇护与资源投入不仅有必要,而且有相当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
    (摘编自丁洁琼《厚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沃土》《中国教育报》2021.4.1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清华、北大等高校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引起社会关注,进而引出文章中心观点即“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育是顶尖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中之重”。
    B.当下的高等教育已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普及化,说明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果。
    C.学校教育的使命是激励学生并为学生抱负的实现提供支持即“对抱负的支持”,这一使命对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而言还是没有改变。
    D.以数理化生、文史哲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研究型特征,这是基础学科与运用学科的重要区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结构上属于总分总结构,前两段提出中心观点并进行解析,然后从两个方面分析如何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最后总结指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意义。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例如对在“前大学时代”参与过学科竞赛、学术科创类项目或涉猎过大学先修课程的学生与没有参加或者涉猎的学生后来在大学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如以高校的升学选拔为例,指出“强基计划”就是对基础学科的倾斜性招生政策,为有能力且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提供了政策红利。
    D.文章在论证语言上准确严密,大量引用专业术语,而且以事实说话,说理较少,并不空洞,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下中国,对学校基础学科给予倾斜性的政策庇护与资源投入是必要的,还有相当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
    B.培养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和志向,促使学生对基础学科进行接触和了解的中学阶段是最佳启蒙期,因为这可以为大学教育提供重要基础。
    C.要想培养学生具有学习基础学科动力和从事基础科研事业的长远抱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激励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内在兴趣。
    D.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全面的制度支持,即在招生选拔、教学培养、升学就业等各个环节对有志于基础学科的学生给予有力支持。

    组卷:6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文明的各种猜测和解释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比如说,凡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应当有文字,殷商有甲骨文、金文这样的文字,三星堆为何没有?如果没有发现文字,那特色鲜明的三星堆文明还属于中华文明体系吗?因此,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已经出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当前至关重要。
          研究三星堆的古发掘,有三个重要的维度。
          第一个重要维度,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看,三星堆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考古发现而论,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一个是中原文化系统,西周时就有“蜀”的记载,《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另一个是巴蜀文化系统,《蜀王本纪》记载古蜀时期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各世代。蜀各世数王虽然远离中原王朝,但也自成一系,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既非天外来客,也非域外异族。
          第二个重要维度,是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之一。三星堆“祭祀坑”中先后发现的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和头像,黄金制作的金面罩、金杖等器物,让人感到震撼和费解,用人们过去对殷周青铜文化的“常识”无法加以解释。事实上,这正是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他们基于中华文明的母体,采用浪漫的艺术形式,表达“神人之间”的沟通,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三星堆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中原地区,有些则可能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川西北地区、云南和两广等地区传入四川盆地。其中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尤其是龙、虎、鸟、大眼兽面等神秘动物图像,和我国南方青铜器系统(如湖南)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星堆究竟是不是外来文明?这也是当前最吸引眼球的议题之一。如果把三星堆文明整体性地认定为外来文明的产物,是缺乏科学根据的。除了以上已经论述的三星堆与中原殷商文明的密切关系等考古事实之外,还需指出的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例如,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
          如果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宏大视野上看,三星堆所处的中国青铜时代与域外文明产生交流已具备充分条件。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方知其间必有民间的商贸通道可资利用。事实上,早在年代更为久远的史前时代,已有若干物证表明中西文化之间有了不同程度的接触、交流。此次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出蚕丝蛋白,很可能也是丝绸的残痕。这也证明早在三星堆时代,蜀地已能生产并利用丝绸作为高级贵重物品。秦汉以后,丝绸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产品,古蜀早在青铜时代便已经奠定了这个基础。所以,若说在三星堆文明中包含有某些来自更为遥远的域外文明影响和交流、互动的因素,客观上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霍巍《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三个观察维度》)材料二:
          近些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肩负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证。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一系列都邑性遗址的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把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向前延伸了一千多年。“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被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滋养和学理支撑。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摆脱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的束缚,以社会严重阶层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列举了辨识的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的建筑、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等。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明“三要素”并不是世界上所有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出现冶金术。因此,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一些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理论贡献。
    (节选自王巍《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考古发掘,用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未知的世界,就不会有新的发现。
    B.从考古发现和文献典籍记载两个角度分析,都可以找到中原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
    C.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浪漫夸张的艺术想象,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为中华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
    D.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后,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
    (2)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中第二个维度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鸟和缠绕于树干上的龙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体系中常见的母题。
    B.在三星堆三号“祭祀坑”中发现了类似殷商以青铜鼎、簋等容器相配合来表达社会等级、身份的“礼器”。
    C.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用于祭祀的玉璋、玉璧、玉琮,与殷墟出土的玉器在造型和功能上十分接近。
    D.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西北地区,曾经出土过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类似的“权杖”。
    (3)要想获得更多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态度与精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寒煞煞的秋风,从长城外刮来。它卷着黄沙和树叶枯草,漫过万千山岗,像是急急地追赶什么。
          我军在九里山的抗击部队一撤退,敌人就像抽开闸门的大水一样,从九里山北面顺咸榆公路向南流去。他们不久以前还是有组织的军、旅、团、营,如今差不多是乌合之众。他们没命地呼吼着乱窜,人踏人马踏马,互相冲撞,互相射击,咒骂,厮打,抢劫……有人跌倒了,呼喊救命,但是无数的脚踩过跌倒的人,直到踩成肉酱。有时候,人员骡马在山沟里拥挤得不透风,就有一帮人用冲锋枪扫射给自己开辟逃跑道路。有些军官骑着马横冲直撞,抡起手枪,想维持秩序,但是像洪水一样的人群把那些军官裹起来,向前流去。
          逃跑,逃跑,不管逃到哪里,能逃掉就好。逃跑,逃跑,哪怕心脏爆裂了。
          无穷无尽的山岗上,大大小小沟渠里,到处都是慌乱的人流,到处都是美帝国主义训练的强盗。
          胡匪军到处找不见一个老百姓,找不到一粒粮食,找不到一口锅一把草,连一个小盆一双筷子也找不到。敌人除了烧那窑洞的门窗,就再没有办法了。
          敌人炮兵把驮炮的骡子宰掉填肚子,步兵就袭击炮兵,抢夺肉食。
          这帮凶神恶煞,夹起尾巴威风扫地,听见树叶响,也当是中了埋伏;听见风雨声,就当是机关枪火力突然发射;看见一堆堆的蒿草,也疑心是炮兵阵地。像是陕甘宁边区的每块石头都会飞起来扑打他们,每个山洞都张开大口要吃他们;像是陕甘宁边区的每个山头都是随时要爆发的火山;像是人民解放军随时都可能从地缝里拥出来,收拾他们。
          陕甘宁边区的每一寸土地对敌人都变成危险而可怕的了!
          敌人前后左右的大沟小岔里,到处都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小孩、老头,拿上镢头、铁锨、镰刀、剪子、菜刀、棍棒,向敌人讨血债。
          陕甘宁边区无穷无尽的山统统燃烧起来了!
          敌人每天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走十四五里路。他们八月底从无定河开始溃逃,直到九月半才撤退到永坪镇一带。岔口村在永坪镇以南三四十里的地方。敌人逃回延安必定经过岔口村。
          我军在岔口地区的千山万壑里,又摆下天罗地网。
          敌人好几万人进入岔口村一带,我军铁桶似的包围了敌人。
          猛烈的战斗展开了。我军各部从各个山头上向岔口地区猛攻。攻击部队后面的各个山沟里,挤满了成千上万的游击队、自卫军、担架队,还有很多老乡。人山人海,像是全陕甘宁边区的群众都来这里帮助自己的军队了,比赶庙会还热闹。
          山腰里走下来轻伤员,立刻就有很多老乡跑上去迎接他们。担架队从山上抬下来重伤员,立刻就有许多人挤到伤员跟前;老太太们、妇女们,连忙给伤员喂水,说些熨帖人心的话。
          周大勇他们的那个旅有两个团从北向南朝岔口村猛攻。
          正式提升为第一营营长的周大勇,带着一些战士下山沟搬运手榴弹。他们下到山沟里,背起一箱一箱的手榴弹正要上山,一下子拥来几十个老乡,从战士肩上把手榴弹箱接过去,背着上山去了。敌人飞机在山坡上空疯狂扫射。那些老乡一会儿卧倒,一会儿又向上走,从他们那顽强的身影看,像是什么力量也阻止不住他们前进。
          周大勇在老乡们中间挤来挤去,突然听见有人叫他。他扭转身,定神一看,拉住一位老人的手,说:“老伯伯,你好哇?又在这里看见你了!”
          李振德老人的眉毛全白了,眼窝更深了,方脸上的颧骨也更高了。打仗打了半年,可是好像过了半辈子似的,他老人家完全衰老了!他亲热地拉住周大勇的手,说:“我又支援前线,给咱队伍送粮食来啦!你没想到吧!”
          周大勇说:“老伯伯,你辛苦啦!老乡们也都辛苦了!你看看这些老乡,他们是谁也忘不了的人。全中国有几年革命历史的人,谁没有吃过他们生产出来的小米呢?谁没有使用过他们的毛驴驮铺盖卷呢?”
          李振德说:“我常划算,我要有福气,能活到咱们胜利那一天,我就要到全中国游一转。我说我是陕北人,那就处处有亲人。”
          李振德老人哈哈大笑,笑得泪花子直从眼里跳出来。这是周大勇认识李振德老人以来,第一次看见他这么开怀畅笑。
          周大勇也笑了。他问:“老妈妈她老人家可好?家里人都好?”
          李振德老人长出了一口气,艰难地摇着头,说:“家里其他的人都好,就是满满他妈--我那老伴殁啦!”他严峻的脸上,露出永远不能消磨掉的痛苦。他缓缓地低下头,独自重复:“我的老伴……我的老伴……”他苍白的胡子抖动,闪着银色的光辉,眼泪一滴一滴从他满是悲伤的脸上淌下来!
          周大勇倒抽了一口冷气,停了好一阵,问:“她老人家,不能吧……”
          周大勇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想起那身体瘦弱的老妈妈,一股火从心里冲上来,血往头上涌;悲哀、痛苦、愤怒的感情把他吞没了。他恨不得立刻去把那帮凶手们杀尽斩绝。
          李振德老人抹干眼泪说:“走了,到连里去!我去看看满满,和他拉上几句话就走,还有工作哩!”
          战斗从白天打到黑夜。
          天上黑乌乌的云彩,越来越堆得厚了。远处有轰轰的雷声。雷声、炮声拧在一块,像发了洪水似的轰响。
          周大勇率领第一营的战士们,拿下最后一个山堡,又往沟里压下去。嘿!敌人好几万人,全部让我军窝到岔口村里了。
          这是最后解决敌人的时候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他们那顽强的身影看,像是什么力量也阻止不住他们前进”一句中的“力量”,来源于他们对敌人的仇恨,更来源于追求解放事业胜利的坚强意志。
    B.本文的语言明白晓畅,朴实生动,运用一些常见的口语、俗语,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众风格,又富于激情的力量,给人以胜利者的自豪和喜悦之感。
    C.李振德是选文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对他的描写,体现了作品人物群体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构成了整个陕甘宁边区人民的精神风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性。
    D.选文使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细致形象地描摹出敌人溃逃的丑态和慌乱、恐惧的心理状态,也刻画出了我边区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语言和心理。
    (2)选文运用大量笔墨写敌军溃逃的情节,有何作用?
    (3)《荀子》:“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选文中也蕴含着这种思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5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宁夏西海固①  ,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民族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都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2016年,②  ,山海牵手、情如兄弟。闽宁协作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到教育、文化、医疗等多领域合作,推动西海固发生了沧桑巨变。
          在江苏的对口帮扶下,2020年5月12日至14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悬崖村”)的84户贫困户,陆续搬进位于县城附近的新家。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村民们感知着③  
          对口支援新疆、西藏也是这场战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部委、对口支援省市及承担援助任务的央企,在新疆、西藏广袤的大地上,谱写出生动的“边塞曲”,为新疆、西藏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注入不竭动力。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用一个对偶句,概括文段内容,揭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原因。

    组卷:46引用:6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侠客行》      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王永彬《围炉夜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张居正      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      高三5班的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出了以上五句名言,要求同学们就自己对以上五句话的思考,以“青春与美名”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然后给全班师生做一次演讲。请你以5班的一名同学的身份,完成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