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①,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
(取材于刘纲纪《书法是一种艺术》) 材料二:“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
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不动声色。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南朝的虞和有言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
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
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
(取材于朱以撒《宛如见月》) 材料三: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的差别。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中锋用笔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脆劲利。隶书笔画多采用方笔,一般是横画竖或竖画横起笔,行笔多以侧锋书写。笔画方劲古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感。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亦称“间架结构”。点画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书家在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字方法。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
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白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书法作品前后相管领、相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宜、顾盼生姿。章法的好坏与运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通过意境的创造,书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去回味,“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拙”。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境。而宋代的苏、黄、米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取材于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注释:①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正,“正书”“正楷”的简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
B.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C.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
D.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A.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
B.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C.书家不同的审美追求
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朴质的特点。
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
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
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二、本大题共6题,共21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弟子有饥色,读书习礼乐不休。子路进谏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贼。今夫子积德累仁,为善久矣,奚居之隐也?”
孔子曰:“汝小人也,未讲于论也。居,吾语汝。子以知者为无罪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剖心而死?子以义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①而悬吴东门?子以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子以忠者为用乎?则鲍叔何为而不用?故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
“贤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时也。今无有时,贤安所用哉!故虞舜耕于历山之阳,立为天子,其遇尧也;吕望②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百里奚为秦伯牧牛,举为大夫,则遇秦缪公也。夫骥罢③盐车,此非无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夫兰茞④生于茂林之中,深山之间,人莫见之,故不芬。夫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志不衰,先知祸福之始,而心无惑焉。故圣人隐居深念,独闻独见。夫舜亦贤圣矣,南面而治天下,惟其遇尧也。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于刑戮之中,则为善矣,亦何位之有?桀杀关龙逢⑤,纣杀王子比干,当此之时,岂关龙逢无知,而王子比干不慧哉!此皆不遇时也。故君子务学,修身端行而须⑥其时者也。子无惑焉。”
(取材于《韩诗外传》卷七)【注】①抉目:指忠臣被诛杀。抉:剔出。②吕望:姜子牙。③罢:通“疲”,受累于。④兰茞(chǎi):香草名,比喻人有美质。⑤关龙逢:夏朝明相,以死谏闻名。⑥须,等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天报之以福//子以廉者为用乎
B.奚居之隐也//亦何位之有
C.使骥不得伯乐//使舜居桀纣之世
D.忧而志不衰//南面而治天下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小人也,未讲于论也。
你这个见识浅陋的人,没有研习(圣人的)主张。
B.子以义者为听乎?
您以为有道义者(的建议)一定会被国君听从吗?
C.遇不遇者,时也。
能不能得到(贤明的国君)任用,是时运的事情。
D.夫学者,非为通也。
那些学习的人,并不是为了通晓日常生活的道理。
(3)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处境艰难仍然不辍读书习礼乐,这引发了子路的质疑。
B.孔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除了要具备智、义、廉、忠,也离不开伯乐举荐。
C.孔子认为在困境中一定要坚守自我,智慧通达,不从众不趋俗,静待时机。
D.孔子借生于茂林深山的兰茞难以为人所识的遭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
(4)上文中,针对子路的提问,孔子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认识。请结合原文,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赏析。组卷:11引用:5难度:0.6 -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1)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重视学习的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选择其中一方面内容,结合章句,谈谈你的认识(可从本质、原因、影响等角度)。组卷:3引用:2难度:0.5
三、本大题共5题,共2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1】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组卷:394引用:11难度:0.7
五、本大题共3题,共65分。
-
11.按要求作答,字数不少于150字。
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符合文体要求,有抒情方式和细节描写。组卷:3引用:1难度:0.6 -
12.作文:
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人们有各种各样的习惯,有好习惯,也有不良的习惯。习惯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请你以“论习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组卷:7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