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本意是数字差距或者数字分裂。由于人们在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当社会接入新的信息技术时,就会产生信息技术富有者与信息技术贫穷者之间的数字鸿沟。
    “数字代沟”是数字鸿沟概念的一个分支,是数字鸿沟在家庭层面的表现,也是传统代沟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是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还是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年轻群体都领先于年长群体,两代人的“地位”在网络世界发生颠覆。
          研究表明,微信作为了解数字代沟现状的一个视角,它的使用情况显示出较大的代际差异(见下表),无论是微信使用的功能类型还是功能数量,亲代与子代都有着明显不同。研究者通过对数字代沟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亲代年龄越大、子代受教育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大;子代年龄越大、亲代受教育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小。亲代年龄比子代高出越多,子代受教育程度比亲代高出越多,居住地发达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大。
    家庭角色与微信功能使用数交叉列表
    项目 功能 总计
    文字 图片 视频 语音
    聊天
    语音 视频
    聊天
    朋友圈 转账 付款 购物 定位
       计数
          百分比
    126
    85.7%
    118
    80.3%
    53
    36.1%
    51
    34.7%
    81
    55.1%
    52
    35.4%
    108
    73.5%
    31
    21.1%
    42
    28.6%
    10
    6.8%
    3
    2.0%
    147
       计数
          百分比
    126
    98.4%
    118
    92.2%
    63
    49.2%
    55
    43.0%
    110
    85.9%
    87
    68.0%
    94
    73.4%
    83
    64.8%
    65
    50.8%
    59
    46.1%
    37
    28.9%
    128
    计数 252 236 116 106 191 139 202 114 107 69 40 275
    研究者还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数字代沟的出现而恶化,微信等新媒体也带来了弥合矛盾的契机。亲代坦然承认自己在新技术方面的不足,虚心向子代请教;子代欣喜地看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主动向亲代传授数字知识。年轻人对老年人进行数字文化的反哺,可以有效地缩小数字代沟,也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数字反哺的背后,是子代指引亲代亲近数字社会的努力,子代与亲代一同消除数字话语体系中的隔阂,亲代也能感受到在数字世界中的体面与尊严,两代人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取材于林枫、李博、朱秀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网课学习、远程办公、电子行程卡、电子健康码等数字化技术成为人类与病毒周旋的重要武器。然而,在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也前所未有地暴露出来,部分老年人由于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数字化设备,在智能化的疫情防控中显得局促而尴尬。要尊重中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的感受与权益,就要填平这道数字鸿沟,家庭内部的代际交流对此有直接影响。
          家庭场域内存在着一种“文化反哺”现象,即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文化传播。它是中国人反哺情结的存续,彰显着儒家孝道的深层内涵。伴随着数字鸿沟的产生,文化反哺也增加了新的形式,即“数字反哺”。
          要帮助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迈过鸿沟,数字反哺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家庭内部亲子沟通越好,数字反哺越是频繁、深刻。同时,数字反哺又能显著提升两代人在亲子沟通中的幸福感,无论是亲代主动向子代请教,还是子代主动反哺,都能够让亲代感受到被子女照拂,也能让子代感受到被父母需要和尊重,双方对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都会产生更加正向的感知。
          然而遗憾的是,调查显示,目前数字反哺效果并不太理想。虽然在家庭内时有发生,但数字反哺的形式意义大于内容。主要表现有:子代很少主动教授亲代如何使用数字服务,亲代往往是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困惑,才会向子女请教;很少有子女认为自己应当主动教给父母新的数字文化知识,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认知落后于自己是由年龄带来的必然差异,况且向父母解释流行知识太费劲;对信息欺诈的预防、进行安全上网的指导,也总是在看到父母扩散不实信息或财物受损后才会短暂发生。究其原因,数字鸿沟的宽度更多和亲代的阅历、学历及其所处的同辈人际环境有关,子代主动反哺的意识不强烈,反哺行为不具备可持续性,物质与时间成本投入不足,诸多因素导致数字反哺大多停留在浅表层面。
    (取材于侯耀婕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代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传统代沟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
    B.导致两代人的家庭地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C.随两代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增大而减小。
    D.是弥合家庭矛盾的契机,拉近两代人关系。
    (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数字反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播数字文化。
    B.可帮助年长一代很好地适应数字社会。
    C.在亲子沟通良好的家庭中效果更明显。
    D.其效果的根本保证是子代的投入成本。
    (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数字反哺的需求较少。
    B.因两代人使用数量接近,“朋友圈”无法成为数字反哺的有效途径。
    C.使用微信时,子代与亲代相比,更多选择与生活便利有关的功能。
    D.新冠疫情的发展导致了两代人之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急需弥合。
    (4)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数字反哺”的效果,材料一更加乐观。
    B.材料二中的“数字鸿沟”均指“数字代沟”。
    C.两则材料都关注到了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D.两则材料都是从实际调查分析中得出结论。
    (5)李明的妈妈请他教自己安装和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李明认为太麻烦而不愿意做。请你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向李明说明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进行数字反哺的意义,并就如何帮助妈妈提出具体建议。

    组卷:21引用:3难度:0.6

二、本大题共5题,共18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鲁肃【1】      孙权以荆州资刘备,肃劝之。荆州不还,权深为肃病。或曰:“肃心不忘汉,故资蛟龙以云雨。”或曰:“是肃失计,公瑾在,必不为此。”是二说者,皆不明天下之大计,而熟筹于当日之形势者也。
          三国时,最强者操耳!赤壁之战,权能独力破曹乎?抑合力刘以共破曹乎?荆州得矣,权能兼取蜀独力乎?抑终不免于依草附木以自立乎?孔明之谋蜀也,先结孙权而后攻魏;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帝耳,安肯受人封拜,屈节一朝,局促如辕下驹哉?英雄所见,大抵同也。惟孙权见不及此,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亦惟昭烈【2】见不及此,然后因荆州之故,而白帝兵,一败呕血矣。
          不特此也,曹操据形之地,拥百万之众,又得孙权为之外应,宜若无所顾者。然赵俨襄阳之役,不肯穷追关公,劝留之为权害,操深然其说;权请擒关自,操发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而以区区之吴,乃欲外绝蜀援,孤军当操,不已悖乎!
          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立六国后以败,马超受曹公反间离韩遂以败。权不能效韩、魏、张、陈之谋,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误矣。且权绝蜀好之后,其不亡魏者幸也。蜀修关公之怨伐吴,吴求救于魏,刘晔劝袭之,赖魏主不从以免。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3】收兵以免。及至钟会【4】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此皆日后之明验也。
          然则知此者,孔明、子敬而外无人乎?
          曰:史称曹操方作书,闻权以荆州资刘备,不觉落笔于手。夫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与一家,与操何与?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倚,而天下难争故也。呜呼!操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取材于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注释:【1】鲁肃:东汉末年孙权重臣,宇子敬。【2】昭烈:刘备的谥号。【3】陆逊:东吴大都督,在夷陵击败刘备。【4】钟会:魏臣,与邓艾分兵灭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帝 称:举,兴
    B.曹操据形之地 胜:优越
    C.宜若无所顾者 却:推辞
    D.权请擒关自 效:献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肃失计/操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B.权能独力破曹乎/权能兼取蜀独力乎
    C.抑合力刘以共破曹乎/其不亡魏者幸也
    D.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乃骇然震惊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深为肃病
    孙权对鲁肃非常不满
    B.孔明之谋蜀也
    诸葛亮谋划攻取西蜀
    C.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
    还要学习战国时让双方都得到好处而使他们共存的主张
    D.蜀修关公之怨伐吴
    蜀国为报关公被杀的怨愤讨伐吴国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把孙权写的奏表射给关羽看,是为了显示自身强大,劝降关羽。
    B.孙权与蜀断交的做法是错误的,吴国没有被魏所灭,只不过是侥幸。
    C.蜀吴两国最终都灭亡的历史事实,从反面验证了鲁肃谋略的正确性。
    D.作者认为曹操和鲁肃、诸葛亮一样,都能把天下大势看得十分透彻。
    (5)“鲁肃之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鲁肃之计”对东吴的意义。

    组卷:25引用:2难度:0.6

三、本大题共5题,共31分。

  •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读杜诗
    陆游
    城南杜五少不属,意轻造物呼作儿。
    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战千万不一施。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注释:①此诗作于陆游被罢官后闲居绍兴时,诗人已71岁。②杜五:杜甫的祖父杜审言。③酣法:作风。④挺之:严武父亲的名字。⑤《生民》《清庙》:均为《诗经》篇名。⑥马周:起初怀才不遇,后受到唐太宗重用。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轻”句,写少年杜审言狂放不羁,称大自然为“小儿”。
    B.“惜哉”句,写杜甫虽然有千万种本领,可惜却未能施展。
    C.“《生民》”句,写杜甫的诗境界宏远,绝非一般唐诗可比。
    D.“后世”句,写后世人应把杜甫当诗人的典范予以尊崇。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写杜氏祖孙的态度风貌,为塑造杜甫的非凡气度作铺垫。
    B.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生前遭际和身后名望的惋惜。
    C.诗人用马周遇太宗的典故,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
    D.诗人借读杜诗来抒己怀,抒发了徒有壮志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
    (3)本诗中的杜甫形象与你阅读杜甫诗歌后认识到的杜甫一致吗?请从《望岳》《蜀相》中任选一首,结合《读杜诗》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组卷:36引用:3难度:0.2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古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常常能以片言传神,用极精炼的语言描摹出景物的典型特征。比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以“
     
     
    ”写出了暮色中远村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以“
     
     
    ”写出了金陵晚秋江水澄澈、群峰林立的山川胜景:而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更是以“
     
     
    ”八字写尽冬日雪后泰山晚照的壮美之景。
    (2)在高中毕业典礼上,你回顾高中生活,感慨时光飞逝,不由得想起了屈原的诗句:“
     
     
    ”。

    组卷:7引用:1难度:0.8

七、作文

  • 11.按要求作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呼吁彼此相依,奔向未来。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同行”一直是鲜明的主题:无论是“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壮歌,还是“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的谚语,抑或是“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的箴言……都传达出携手并进、不惧荆棘、共赴前路的意愿。
          请以“说同行(xíng)”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27引用:8难度:0.7
  • 12.按要求作答。
          从前,海上航行的人靠灯塔指引方向,后来,人们常用“灯塔”象征希望、智慧,比喻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人会因疲惫停下追寻的脚步,有人会因迷茫怀疑求索的意义,但是总有一些人,能在人生的山重水复中,再次见到灯塔的亮光。
          请以“又见灯塔”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23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