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中学高二(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B.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D.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C.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D.“乐感”的人性追寻,需要和“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乐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5)请结合下面三则语言材料,谈谈你对其含有的“乐感文化”的认识。
①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②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
③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组卷:23引用:7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父亲
李汉荣 ①等我闻讯赶回老家,父亲已经卧在简陋的灵堂里。我凝视着父亲的脸,父亲的脸仍然令我震撼。额上、眼角的皱纹那么深,令我想起因干旱龟裂的土地和洪涝冲刷后的山坡。非涝即旱,却少有风调雨顺的日子,父亲和土地的命运,此时重叠闪回在这张脸上。
②我握起父亲冰凉的手,这是一双一生中几乎不曾被人相握过的手、无人问候过的手,甚至他的儿女们都不曾注视和抚慰过这双手。这大约是世上最辛苦也最寂寞的手了。与这双手终生厮守的就是那些锄头、镢头、镐……我抬眼望见不远处的墙角仍然立着父亲生前用过的锄头、扁担,它们也似乎在望着父亲的手,这是它们最熟悉的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呢?大拇指向外扭曲,中指向下勾着,小指稍微端正一些——这是手指里的小弟弟,只有它没有完全变形,其余的手指,全都变得不像是手指了。这双手一出生就没有停止过劳动。劳动改变了这双手,也摧残了这双手。我不知道这双手对劳动的理解和感受,但可以想象,这双手不曾厌恶过劳动,但也许怀疑和拒绝过劳役般的生活,最终认命于自己的苦命,一生一世出没于劳苦的深水里。我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在心里说了一声:父亲,你辛苦了。这是迟到的相握,惟一一次的相握,可是我们已不能彼此交换手温,交换问候。握在我手里的,是老茧,是艰辛,是寂寞,是已经远去的父亲。
③最后我的目光又返回到父亲的脸上,我注视着他紧闭的眼睛,可是已不能看见他的目光,只从他眼角的鱼尾纹,回想他的神情。可是记忆里储存的只是他模糊的神情。我记得父亲晚年很少说话,眼睛里似乎藏着很多心事,目光总是笼罩着忧伤。也许风烛残年的老人,心情大都是忧伤的,但父亲的忧伤似乎比较复杂,不单是垂暮的感受,更有着对生活的怀疑和失败感、对自己一生的哀怜和不满意。那目光里到底藏着什么,我已经不可能知道了。但是我从父亲忧寂多于安详的面容上,感到父亲在生命渐渐离开自己的日子里,一直在哀悼自己,哀悼自己艰难的一生。
④其实,我们的哀悼更像是一种寄托,一种仪式。父亲,在他生前,早已对自己做了最沉痛的哀悼……
⑤父亲五岁下田插秧,七岁上山割柴,从此,双腿再没有拔出水深火热。偶尔在向阳的地方坐一会儿,就用手捶打疼痛的关节,捶打自己的命运。父亲,你用疼痛为自己止痛。这也许是你惟一掌握的,祖传的秘方。我寄回的风湿止痛膏,你都认真贴了,每当阴雨时节,你的骨头还是痛得钻心。父亲,一片小小的膏药,怎么能止住,你浑身的痛,你一生的痛……
⑥他和他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也争吵了一辈子。他们的婚姻,更像是在激流里搭桥:木头始终在手里横横竖竖扛着,桥,始终没有搭好。他们就举着木头,站在激流里,与对方争吵,也与激流争吵。也许太苦了,又不能像鱼那样,相濡以沫,极少的水分,都化作唾液,但不是用于润湿干燥的生活,而主要用来弄脏对方打着补丁的性格,顺便报复一下门外喜怒无常的天空。但他们毕竟是夫妻,他们生育并养大了我们,也养大了我的疑惑。我遗憾,但我无法指责什么。那月下老人,一定是在月全蚀的夜晚,把足够多的阴影,领进了他们足够小的房间……
⑦父亲42岁至45岁,在煤矿当挖煤工人。在几百米深的矿井下,在至少几千万年深的深夜,父亲,一头扎进去,把最黑的往事,运往头顶。你往返于总是潮湿的生活,一次次让自己下沉到死亡的那边。你并不懂得地质的变迁,以及煤的生平,挖煤的那一刻,你已经触到了时间最惨烈的秘密。瓦斯一直在附近等待,地质的穴位,如同命运的穴位,总是游走不定。你能准确触摸到的,只能是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上最疼痛的某根骨头。带着一生的夜色和斑驳的伤痕,父亲头也不回地,走进了深夜,而且不会再出来。父亲,你终于成为传说中的夜晚。从此,儿子的夜越来越深,越来越深……
⑧那年夏天,父亲为村里打井。他下到很深的地方,去寻找水脉。饥渴的村庄,因他而充满期待。暂时离开干燥的生活,他回到了祖先的位置,回到很久以前,一筐一筐取出民国的瓦砾,乾隆的土,唐朝的泥沙,汉朝的陶罐,战国的盔甲……过去的时光陆续来到地面,铜钱、玉镯、生锈的刀剑……远去的生活突然转身回来,那么多秘密细节令我们吃惊。他肯定已经到达公元前,孔夫子的河水正在回流,他感到脚底缓缓涌起一股温热。七天七夜里,父亲一直在下沉,七天七夜里,我的父亲打通了一部中国通史。但是,父亲在低处对蹲在井沿上说话的民办教师李保元老师说:保娃子,我只是打井,我可不懂那么多呀。
⑨比起父亲,我又懂什么呢?我不过是地面上浮动的尘埃,我从没有到达土地的三米之下,一棵庄稼对土地的了解,都比我深刻得多。
⑩所以,我从不敢轻慢我识字不多的父亲。
⑪父亲是一口深井,而我,只在他源远流长的一生里,舀了几小碗水……
(摘自《散文选刊》,2006年第1期)(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风调雨顺”原用来形容风雨适合农作物生长,文中用来形容父亲的人生。
B.第⑤段写父亲“用疼痛为自己止痛”,看似矛盾,恰恰突出了劳疾给父亲带来的巨大痛苦。
C.没有文化的父亲在打井的时候挖到了玉镯等文物,让他真正接受了一次历史文化的洗礼。
D.作者在文中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勤劳、善良、隐忍、坚强的父亲形象。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段运用特写镜头的方法,对父亲的脸、手、眼睛进行细致的描写,反映出我目光停留之久,表达了对父亲的不舍。
B.第②段中“它们也似乎在望着父亲的手,这是它们最熟悉的手”,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了父亲一生都在劳动。
C.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散文,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作者在文中用对父亲的复杂感情为线索,串连起父亲的婚姻、挖煤、打井等事件,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4)在回忆父亲一生的过程中,大部分篇幅用“父亲”,而在介绍父亲婚姻的时候,人称突然变为“他”,回忆父亲挖煤的时候,人称变为“你”,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组卷:14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②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③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注:①昼:齐国邑名。②嬖人:受宠爱的人。③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B.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C.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D.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思是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
B.干禄,即求仕进,从政谋求官职的意思。后来引申为钻营当官、追名逐利,含贬义。文中尹士批评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
C.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读书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D.墨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道家并称“显学”,以节用、尚贤为核心,以兼爱为支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不委曲求全。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后来不被重用,离开齐国。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寄希望于多停留几天,齐王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最终没等到齐王改变态度。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遏止仁义,就像野兽会出来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请结合文章第三段概括孟子为何著书立言?组卷:8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
8.“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知书达礼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学校在打造“礼仪校园”的过程中,准备开展以“学礼•明礼•守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所在班级的研究选题是“学生校园礼仪规范”,请你分条列举“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写出三条即可。
组卷:6引用:5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你不爱自己,你将永远不会去爱他人。——巴斯克里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兼爱》
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