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 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这如同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作为正统,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一样。曹、王、骈体、人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显然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正统规范。
这些实际产生在盛中唐之交的艺术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种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规范斟酌并不是齐梁时代那种四声八韵的外在形式的追求,纯形式的苛求是六朝门阀士族的文艺末流。这里则是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这种形式的规范要求恰好是思想、政治要求的艺术表现,它基本是在继六朝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儒家又将重占上风再定一尊的预告。杜、颜、韩都是儒家思想的崇奉者或提倡者。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忠君爱国的伦理政治观点,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行 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式的儒家信念,颜真卿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六一题跋》)的卓越人格,都表明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跟魏晋六朝以来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并常以之作为哲理基础的前期封建艺术不同,以杜、颜、韩为开路先锋的后期封建艺术是以儒家学说为其哲理基础的。尽管这种学说不断逐渐失去其实际支配力量;但终封建后世,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并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伦理要求而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解释杜、颜、韩的缘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容承载不住形式,是天才抒发。
B.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
C.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是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D.后期封建艺术因为注重形式,所以强调用儒家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杜、颜、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盛唐之音的美学意义和前后期封建社会不同的正统规范。
B.文章阐明了杜甫颜真卿等与六朝门阀士族在形式规范上不同的要求,论证条理清晰。
C.文章着重论证了以杜诗、颜字和古文等为代表的艺术典范的特征,及其深远的影响。
D.文章第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须要有哲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的“破旧”,就不会有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立新”。
B.李白与杜甫在才华上并无高下之分,但李白无可仿效,杜甫却有法可学。
C.以杜诗、颜字和古文为代表的艺术典范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严整的规范。
D.尽管儒家学说的力量不断弱化,但它始终与后期封建艺术的美学规范相伴。组卷:9引用:14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材料二:
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材料三: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司马懿是否“妻管严”、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魏璎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戏说”。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大明王朝》《琅琊榜》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观之于现实强烈的借鉴意义。
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过是背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为所欲为的空间,它们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检视的。这种轻薄的历史观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话剧人)材料四:
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甄嬛传》中的第一个镜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深刻。这一镜头就是严格按照史实而拍,而非大多清装剧中太监们那句拖长尾音的“上--朝--”。《甄嬛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纠偏,包括上朝的时候群臣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而不是像众多清宫戏里演的在太和殿或乾清宫,太监、侍卫路遇皇帝或妃嫔时须躬身面壁,宫女夜晚侍寝时,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随时听候召唤……类似的礼仪都需要事先由礼仪老师教会演员,拍摄时还需现场监控,避免演员因为紧张或者忘记而犯错。
在《甄嬛传》里,后宫的嫔妃们身穿旗装,踏着“花盆底″,身姿婀娜。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尽管如此,由于横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走路时摔倒、崴脚仍时有发生。
(摘自《乐读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拍摄古装剧,应认真研究历史,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确保不背离“古代模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
B.好的古装剧可以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
C.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虚构甚至杜撰,但好的历史剧不可以缺少历史思考。
D.《甄嬛传》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和演员的勤恳敬业,这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是难能可贵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大量古装剧与观众见面,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
B.拍摄古装剧不能没有“古代模样”,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否则,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喜爱。
C.早年的清宫剧其目的是借古鉴今,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而近年的清宫剧则全是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
D.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3)围绕历史剧的拍摄这一话题,后三则材料分别是侧重从哪些角度加以阐述的?试加以简要概括。组卷:3引用:20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二
凌晶年
牛二已囊空如洗,夜里只好将就一宿了。他把板车停妥后,抽出一张破旧的塑料纸铺在车底下,又抖开那条被子裹在身上,钻到了车底下。早春的夜虽说没有寒冬腊月耶样彻骨透冷,但那种湿漉漉的夜气,使牛二寒从心起,他把被子越裹越紧……
牛二入梦,或失足于冰河,或灼烤于火上。当他迷迷糊糊醒来时,才发现太阳已在晒屁股。街市上无数眼睛看着他。呀,身上好烫,病了?
牛二想回家,可回家的盘缠呢?眼下唯一的财产是一车刀剪。原指望背井离乡能卖个好价钱,谁知一天卖不出两三把,还不够打发一张嘴的。牛二家的刀剪在当地有名气。只是这一带人竟全然不知道牛二家祖传刀剪的名声。任牛二费尽口舌,还是白说。急火攻心,风寒入体,牛二焉能不病?
围观的人七嘴八舌,牛二隐隐听到有人说要送他去医院什么的,不能,不能去医院。如今那药金贵得吓人,自己已身无分文,咋去?有个叫尤大头的热心主儿,朝大家拱拱手说:“这位山东来的小兄弟病了,异乡客地的,无人照顾也不是个事儿,各位是否每人一把,权当救助。来,我做主了,这刀剪八五折,贱卖了,卖了刀剪山东客好早早回家……”尤大头的话还未讲完,牛二叫起来:“不卖,八五折不卖,少一个子都不卖!”但牛二气若游丝,那微弱的声音淹没在嘈杂的早市声中。
小镇人古道热肠,大伙儿你一把剪,我一把刀,党把一车刀剪全买光了。
尤大头与众人把牛二送进了医院。
牛二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刀剪,我的刀剪呢?”尤大头把一叠票子交到牛二手里说:“兄弟,刀剪八五折卖了,这是刀剪钱,你收好。”不想牛二如被当头棒喝,一下子呆了,看着那叠钱,好似让他接炸弹似的。牛二“哇”的一声哭开了。尤大头听得他抽抽泣泣地说什么:“爹,孩儿不孝,坏了祖上规矩……
“啥规矩?”尤大头不解地问。
牛二指指随身带的那老布包。尤大头解开一看,里面一面褪色旧旗,上书“祖传刀剪不二价”七个字。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有删改)
品质
[英]高尔斯华绥
格斯拉先生鞋店橱窗里陈列的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人们不时常到他郡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有一次,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
一天,我对他说:“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死掉了!”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选自《高尔斯华绥短篇小说选集》,有改动)
(1)下列对两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二》第一段“早春的夜虽说没有寒冬腊月那样彻骨透冷,……牛二把被子越裹越紧……”通过正、侧面描写突出了早春的寒冷,既照应“牛二已囊空如洗”,又为下文牛二生病做了铺垫。
B.《牛二》写小说主人公牛二到外地卖祖传刀剪时生意惨淡、不能果腹、露宿街头的遇以及他“急火攻心,风寒入体”必须住院治疗的情节,就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牛二的同情。
C.《品质》写人们走进格斯拉先生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是因为他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
D.《品质》这篇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2)请简要分析《牛二》结尾段的作用。
(3)两篇小说的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文段主要观点。要求不超过35个字。
什么人容易成为作家?作家天生具备某种责任:要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批评也好,建议也好,反正需要提醒社会,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和谐。对一个作家来说,成名前还要守得住寂寞,整天满世界跑遍地开花,就有可能遍地荒漠,不可能有沉淀的思想。经验、观察和想象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途径,作家最先要完成的是把握自己的内心,明白“为什么而做”。组卷:8引用:7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回首2020年,时光的坐标轴上标记下许多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出现了一些现象级的“中国称谓”,例如:
真国士——“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指一国中才能最优秀、最勇敢、最有力量的人。
逆行者——最初源于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消防员冒着险情逆行进入火场,被称作“世界上最帅的逆行者们”。
引路人——走在前边指引道路的人,比喻领袖人物或先驱。
中国兄弟——出自塞尔维亚举办的声援中国抗击疫情音乐会,音乐会主题是“塞尔维亚人民永远和中国兄弟在一起”。
以上“中国称谓”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