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原北师大长春附属学校)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D.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D.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B.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C.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组卷:14引用:18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与现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相对应,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一方面,这与中国深厚的农业传统、巨大的人口负担、城市化起点低而发展快、城市发展的层次多和区域差别大等独特国情和现实矛盾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主要以现代化工业为中心的传统城市化进程不同,我国城市化一直处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城镇化、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化以及以服务经济为中心的都市化的复杂网络体系中,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需要、矛盾和问题既彼此缠绕又相互冲突,是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呈现出很多独特经验和现实景观的根源。在宏观进程和深层结构上,自新中国建立伊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没有复制或机械照搬某个国家、某种模式,而是在不断探索和改革开放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构成了推进我国城市化的核心机制。我国在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城市内部贫富差距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独特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战略体系。借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获得了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有的雄厚物质基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和近年来国家在基础设施上的大力投入,使我国城乡的公共服务水平已远远高于印度等世界人口大国。
    (摘编自刘士林《关于中国式城市化的若干问题与启蒙思考》)材料二:
          城市化进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和个人根据收益和成本的比较进行理性的生产和居住地选择的结果。当前中国仍然大量使用行政手段来直接干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配置,结果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
          首先是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和户籍制度改革的矛盾。在现代经济中,知识越来越重要,而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需要人与人之间互动,因此,城市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相比之下,大城市人口密度较高,人口规模较大,更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互动。于是,大城市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地,其劳动生产率也更高,大城市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引擎。发达国家即使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人口仍然在向大城市集聚,大学毕业生在向大学生众多的大城市迁移。虽然事实上人口仍然在向大城市集聚,但是,户籍制度却仍然在制约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在实际操作中,大城市人口限制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低技能者,在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落户条件上普遍采取了歧视低技能者的措施。
          其次是人口向沿海城市集聚的趋势和区域间资源配置政策的矛盾。大量的人口向东南沿海城市集聚,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2000年之后,人口大量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或直辖市)仍然是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在人口继续向东南沿海大城市集聚的同时,政府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让经济资源(包括建设用地指标和资金)在区域间的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明显的政策拐点。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被作为支持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手段。
          再者是都市圈的集聚发展和新城、开发区分散发展的矛盾。现代经济增长中,集聚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对于第二、三产业发展均有推动作用。特别是当经济高度开放的时候,接近沿海大港口意味着接近国际市场,而接近区域性的大城市则意味着接近国内市场,中小城市的增长速度取决于它到沿海大港口和区域性大城市的距离。也就是说,不能人为地割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靠行政性的力量以削弱大城市的增长来促进中小城市的增长,其结果可能是对中小城市的增长也不利。
          与上述经济规律相悖的是,地方政府盲目做大本地人口,以推进城镇化的名义,规划新建了为数众多的新城新区。新城新区建设数量过多,规划面积和人口普遍超过现实。城市的盲目扩张导致人口和土地的集聚远远落后于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此同时,中国由于对建设用地实施指标规划管理,并且禁止开展建设用地指标的跨地区交易和地区之间的农业用地占补平衡,所以出现了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严重脱节的现象。
    (摘编自陆铭《中国城市化路径的困境与抉择》)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应从中国城市的实际出发,根据区域性特点和差异、区域性发展水平、城市的环境容量、人力资本积累的大小、社会溢出负效应的社会风险、城市农村的生态平衡机制,根据城市的个性、功能和潜在的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以及它们的协调发展,选择多元模式的城市化将是中国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因此,各级政府加速城市化的工作不是把人和企业人为地向城市里推,去片面追求城市化的规模,而是要加速改革,加速扫除城市化的一切人为障碍,加速创造城市化顺畅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加速工业化进程,同时推进信息化,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重新思考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把现实生活中城市化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中国未来城市化战略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战略。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促进各种城市化主体按照其利益需求和相互关系自主发展,相互协调。
    (摘编自网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城市化进程一直以现代工业为中心,不同于总是处于复杂网络体系中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B.配置建设用地指标是政府的一种政策手段,主要用来支持处于人口流失状态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证明材料一中的结论,并指出用行政手段来直接干预生产要素配置是必要的。
    D.材料三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这里的“市场的选择”不同于材料二的“根据收益和成本”选择。
    (2)如何看待用传统意义上的行政手段来推进城市化这一做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光
    鲁迅
          陈士成一见榜,便先在这上面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
          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是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匾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觉的旋转觉得涣散了的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念起书来。他大吃一惊,耳朵边似乎敲了一声磬。他们送上晚课来,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
    “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
    “这回又完了!”
          他大吃一惊,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又听得嗡的敲了一声磬,自己的嘴也说道:“这回又完了!”
          他忽而举起一只手来,屈指计数着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来,拿着往外走,刚近房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只好缩回里面了。
          寓在这里的杂姓绝了人声,接着是陆续的熄了灯火,独有月亮,却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
          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
          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四近寂静。但这寂静忽又无端的纷扰起来,他耳边又确凿听到急促的低声说:
    “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记得了。这院子,是他家还未如此凋零的时候,一到夏天的夜间,夜夜和他的祖母在此纳凉的院子。那时他不过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讲给他有趣的故事听。伊说是曾经听得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房子里有几个掘过的旧痕迹,全是先前几回下第以后的发了怔忡的举动,后来自己一看到,也还感到惭愧而且羞人。
          但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又软软的来劝他了。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
          他说着,狮子似的赶快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只有莽苍苍的一间旧房,和几个破书桌都没在昏暗里。他慢慢的再定睛,然而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便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
          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伸手去摸锄头。他点了灯,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
          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揎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他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土坑深到二尺多了,并不见有瓮口,陈士成正心焦,但忽而又触着坚硬的小东西了,圆的,大约是一个锈铜
          钱;此外也还有几片破碎的磁片。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浑身流汗。这其间,心在空中一抖动,又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又聚精会神的挖起那东西来,谨慎的撮着,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上面还带着一排零落不全的牙齿。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
    “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而且这白光又远远的就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决定的想,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结了大灯花照着空屋和坑洞,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有,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
          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
    一九二二年六月
    (有删改)
    [注]制艺和试帖: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的诗文。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糖塔”设喻奇巧,既突出主人公科场理想的高远,又紧扣美好而易碎的特征;“刹时倒塌”“一堆碎片”则表现了希望的彻底破灭。
    B.落榜后,陈士成眼中尽是他人的嘲讽,甚至觉得“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既写出他的敏感自卑,又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悲凉。
    C.陈士成把自己屡试屡败的遭遇,归咎于“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悲愤和目空一切的狂妄。
    D.陈士成死后,邻居却“懒得去看”,最后只好由地保草草掩埋,这和《祝福》中人们对祥林嫂之死的态度没有区别,突显了社会的冷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擅长心理描写,通过主人公对前程的幻想、对祖母的回忆、内心独白以及幻听幻视等,描绘了他在疯癫状态下的精神面貌。
    B.小说描写月光的阴冷、四周的寂静,既烘托了陈士成凄凉绝望的内心世界,又为下文主人公在白光引诱下寻找银子埋下伏笔。
    C.小说对主人公奔出门时“灯火”的描写颇具象征意味,残油烧尽,灯花炸裂,渐渐缩小以至消失,暗示了人物的悲惨结局。
    D.在结构上,小说以“白光”为线索串起全篇,由实在的月光到人物的幻觉,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落水而亡。
    (3)请简要分析“陈士成挖出下巴骨”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4)陈士成与鲁迅笔下的另一个人物形象——孔乙己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10引用: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项王乃自东击彭越。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B.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C.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D.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古代帝王祭祀天地时,以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以示尊崇之意。
    B.亚父,敬称,表示仅次于父。范增为项羽的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
    C.赐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D.河内,古代称黄河为河,称黄河以南、以西的地区为河内,称黄河以北为河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听人劝阻,急围汉王。汉王粮食匮乏,于是以“割荥阳以西为汉”为条件请求将和;但项王在范增的劝阻之下,并没有接受汉王的讲和,而是急围荥阳。
    B.范增不被信任,请求离开。范增足智多谋,他识破了陈平的反间计,但依然不能取得项王的信任,于是请求告老还乡;然而还没有走到彭城,背上毒疮就发作而亡。
    C.汉王依计而行,逃出荥阳。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汉将纪信假扮成汉王出城投降,楚军不知是计,一片欢呼;而汉王却趁机从荥阳城的西门逃出,逃到了成皋。
    D.项王骁勇无敌,令人生畏。楼烦善于骑射,射杀了多个前来挑战的楚军壮士;项王于是亲自出战,只是瞪大眼睛大吼一声,楼烦便吓得逃回营垒,不敢再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②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

    组卷:2引用:2难度:0.6

四、课内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2分)

  • 11.下列有关古代宗法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3引用:2难度:0.9

五、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草与花
    在五颜六色的盛夏
    在山花烂漫的草原
    我们不得不惊叹
    每一种草居然都能开花
          上面这首小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0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