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日照市曲阜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1/5 7:30:2
一、积累与运用。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______、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_______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______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选文中括号内有四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A.草长莺飞 传语 暗示 草木荣枯 B.草长莺飞 暗示 传语 草木荣枯 C.草木荣枯 传语 暗示 草长莺飞 D.草木荣枯 暗示 传语 草长莺飞
A.四季的变化
B.物候现象
C.物候规律
D.气候变化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研究从草木萌发到北雁南归等一年四季自然现象变化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C.选文第一段表达方式是说明,寓描写于说明之中,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
D.选文前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出自《大自然的语言》,属事理说明文。选文采用了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B.①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典雅生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景观写活了。
C.②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③段加点词语“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措辞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组卷:116引用:4难度:0.5 -
2.下列对课文《回延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52引用:3难度:0.7 -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75引用:7难度:0.8 -
4.对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明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6引用:2难度:0.8
四、现代文阅读。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日照寻鹤
江子 我去日照,是去寻鹤的。
没去日照前,我想象中的日照应该是一座鹤的城。鹤舞白沙,鹤啸九天;鹤来松有客,苔去石无衣:鹤驭凌云入紫微,水盘山绕五云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应该就是日照常见的景观了。
直到今年,我终于梦圆。
甫到日照,我们就立刻前往九仙山。只见满山的石头,这是完全不同于南方的山石王国。南方的山上,石头掩映在茂密的林木涌动的云雾之间:它们或立或卧,或挺胸或抬头,或领蓄或张望;它们的身体,或滴答着水珠,或被青苔和植被簇拥。如此,石在掩映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山就因此有了不同的气质与风韵。
九仙山的石头,小的只有碗口大,大的一块或几块就会是一座小山峰。它们就这么大大小小地堆在山上,有的作醉卧状,有的侧耳倾听,有的仰面向天,有的低头沉思;左边的石群,多像几只海豹在偃卧,而右边的石头,又像是蛙群出深山;而远处,无数的石头散落在山坡的青草之间,仿佛一个庞大的边走边吃青草的羊群。
在九仙山,林木是匍匐的、石头才是山的真正主人。它们是静止的,可是在我眼里,它们都是可以呼吸的精灵。
可是鹤呢?我是为寻鹤而来的。可我发现,石头之间,山峰之间,不要说鹤,就是众雀都十分鲜见。
当地朋友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把我带到了一块巨石前,指着石壁上的字迹说,鹤就在这里呢。我看到巨石竖排阴刻的“白鹤楼”三字,左方有一行落款小字:“熙宁九年九月轼”。
难道是知密州的苏轼吗?没错,正是他。
苏轼于熙宁七年秋被调往密州任知州。现在的日照,就在宋代时的密州境内。
苏轼一到密州,正值大旱,他为救民于水火,即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苏轼还积极推动密州办学校,兴教化,密州文风一时振起。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苏轼就得到了密州百姓的爱戴。苏轼走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思念弟弟苏徽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江城子•密州出猎》。
有苏轼吟诵过的日照,是何等幸福的日照。
可是依然没有鹤。
900多年前,苏轼登临九仙山的时候,或许是看到过鹤的。当地朋友告诉我,这块石头之上,果真曾有过一座楼,专供往来的白鹤休憩之用。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些可爱的精灵,苏轼欣然题写了“白鹤楼”三个大字。
可是现在,朋友口中的白鹤楼已不见踪影。我所看到的,就只是一块写着“白鹤楼”的石头。苏轼是浪漫的诗人,在他眼里,这些白色的石头,也许不仅仅是石头,还是满天满地的白鹤——它们在草间觅食、踱步、嬉戏,舞蹈。而那块他题写了“白鹅楼”的石头,乃至整座九仙山,就是他心中白鹤的故乡。
有没有可能,苏轼所见,也不过是满山似乎随时要走动的石头。有没有可能,苏轼写的“白鹤楼”中的白鹤,其实就是他自己。
这只中国文化中优美至极的白鹤,因为他与密州的缘分,也成了日照的精魂。这么想着,我在日照,终是见到鹤了。
这么想着,看满山的白色石头,我的耳边仿佛听见了鹤的撩羽和嗥叫之声,地上仿佛都是鹤的倒影……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终于”一词说明了作者对此行期盼已久,“圆梦”一词则表明了作者夙愿得以实现的激动。
B.作者先写南方山石能呈现出“不同气质与风韵”,说明相较于九仙山,他更偏爱南方山石。
C.救济灾民、减免税赋、兴办学校……苏轼在密州以民为本,这是他受百姓爱戴的重要原因。
D.文章结尾照应标题,回应了此行目的,同时以富有浪漫气息的文字,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2)文章第二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只中国文化中优美至极的白鹤,因为他与密州的缘分,也成了日照的精魂。
(4)为什么作者并未在见到鹤,却说“终是见到鹤了”?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组卷:9引用:1难度:0.3
五、作文。
-
13.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组卷:98引用:7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