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ㅤㅤ什么叫作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称赞一个美人,你说她像一朵鲜花,像一颗明星,像一只轻燕,你决不说她像一个布袋,像一头犀牛或是像一只癞蛤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明星和轻燕一类事物原来是美的,布袋、犀牛和癞蛤蟆一类事物原来是丑的。说美人是美的,也犹如说她是高是矮是肥是瘦一样,她的高矮肥瘦是她的星宿定的,是她从娘胎带来的,她的美也是如此,和你看者无关。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所以他们费许多心力去实验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ㅤㅤ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
    ㅤㅤ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答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ㅤㅤ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蛤蟆所生的意象更不同。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摘编自朱光潜《“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材料二:
    ㅤㅤ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ㅤㅤ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摘编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家和科学家费尽心力进行实验,寻找最美的颜色、形体、音调,其依据正是“美本在物”的认识。
    B.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和一般人一样,认为美是物所固有的,但作者并不认可这种观点。
    C.梁衡认为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要素,能给人以美感,这种认识与“美本在物”的美学观点一致。
    D.梁衡借助刘勰所说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阐述了美感获取的途径——观察与再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用有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有人却讨厌温飞卿而喜欢辛稼轩的现象,说明“美是心的产品”。
    B.朱光潜列举康德、黑格尔和托尔斯泰的美学观点,论证“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这一观点。
    C.梁衡认为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美的要素是师法自然得到的。
    D.朱光潜认为,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二者缺一不可;在梁衡看来,激发人的美感需由美形、美情及美理发挥作用。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中朱光潜“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观点的一项是
     

    A.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B.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从进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
    C.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D.物之所以美,是由于自我情感的投射。
    (4)如何理解材料一标题中“情人眼底出西施”的说法?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5)请结合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对下列诗歌中“寒菊”美感的形成做出阐释。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 2.现代文阅读。
    ㅤㅤ说明: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人类广阔而风貌的心灵世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本次考试的诗歌,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获奖作品《吉檀迦利》,旨在通过具体诗歌的阅读,感受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了解诗人泰戈尔的思想,获得审美体验,理解多元文化格局。
    诗歌一:
    ㅤㅤ把礼赞的数珠撇在一边吧!你在门窗紧闭、幽暗孤寂的殿角里,向谁礼拜呢?睁开眼你看,上帝不在你的面前!
    ㅤㅤ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脱掉你的圣袍,甚至像他一样地下到泥土里去吧!
    ㅤㅤ超脱吗?从哪里找超脱呢?我们的主已经高高兴兴地把创造的锁链戴起,他和我们大家永远连结在一起。
    ㅤㅤ从静坐里走出来吧,丢开供养的香花!你的衣服污损了又何妨呢?去迎接他,在劳动里,流汗里,和他站在一起吧。
    (选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第11首)诗歌二:
    ㅤㅤ这是我对你的祈求,我的主——请你铲除,铲除我心里贫乏的根源。
    ㅤㅤ赐给我力量,使我能轻闲地承受欢乐与忧伤。
    ㅤㅤ赐给我力量,使我的爱在服务中得到果实。
    ㅤㅤ赐给我力量,使我永远不抛弃穷人,也永不向淫威屈膝。
    ㅤㅤ赐给我力量,使我的心灵超越于日常琐事之上。
    ㅤㅤ再赐给我力量,使我满怀爱意地叫我的力量服从你意志的指挥。
    (选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第36首)(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主已经高高兴兴地把创造的锁链戴起”这句话表示:相信主会让自己的创造力被束缚住。
    B.“睁开眼你看”表达诗人期望人们“睁开眼”认清上帝不在圣殿中的迫切心情。
    C.诗歌二中,泰戈尔向神祈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情绪的把控、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弱者的关心、对权势的蔑视以及对心灵主观意志的反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泰戈尔在不断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完善。
    D.诗歌二中,前文一直是祈求主应允他的请求,表达个人的主观愿望;到了最后一句,“使我满怀爱意地叫我的力量服从你意志的指挥”表示泰戈尔也愿意摒弃个人的主观意志,由衷地以喜悦诚服的心服从主的安排与旨意。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赞的数珠”象征着宗教礼拜的仪式,“把礼赞的数珠撇在一边吧!”表示诗人认为仅靠在圣股里的礼拜仪式是无法找到上帝的。
    B.“你的衣服污损了又何妨呢?”用反问的句式,加强语气,与前文上帝的“衣袍上蒙着尘土”相呼应,表明诗人对劳动的重视。
    C.诗歌二反复求告“赐给我力量”,表达诗人对主的渴求,对铲除自我心里贫乏根源的迫切之情,对崇高追求的向往。
    D.“使我的爱在服务中得到果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果实”指的是别人对泰戈尔的回报。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泰戈尔希望别人也能服务他,让他的付出收获回报。
    (3)“吉檀迦利”在孟加拉文和印地文中都是“献歌”的意思,写的多是向神献的颂歌。请结合两首诗歌分析诗中“神”的形象特点。

    组卷:8引用:1难度:0.5

二.文言文阅读(30分)

  • 3.文言文阅读。
    超然台记ㅤㅤ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ㅤㅤ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ㅤㅤ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哺糟啜醨皆可以 醉:使……醉
    B.物有以之矣 盖:蒙蔽
    C.而车马之劳 服:服务
    D.岁比不,盗贼满野 登:丰收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之处,都可使人快乐,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身在胶西但并没有完全磨灭建功立业的理想。
    C.描写超然台四方胜景及四季美景,体现作者在既有境况下亦得其乐,突出了超然的思想。
    D.作者在文章篇末点题,并给高台取名,体现了“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和豁达胸怀。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组卷:4引用:1难度:0.6

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问题。
    ㅤㅤ①             的科技发展使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②              古有嫦娥奔月,今有嫦娥号登陆月球;悟空有火眼金睛,今有悟空探测卫星;在今日中国,高铁贯穿南北西东,而古有列子御风而行……“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22颗北斗导航卫星……无不显示出中国“航天大国”的称誉已③              
    ㅤㅤ我辈亦当接力科技之炬,传“中国式浪漫”。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国家自信,应该有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更应该有深远和宏阔的科学视野和文化眼光。科技是火炬,只有传承下去,“中国式浪漫”才能得以延续。仰望星空,探索未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有你,有我,中国永远浪漫。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日新月异 继往开来 实至名归
    B.突飞猛进 薪火相传 实至名归
    C.突飞猛进 继往开来 名副其实
    D.日新月异 薪火相传 名副其实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国家自信,应该有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更应该有深远的科学视野和宏阔的文化眼光。
    B.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国家自信,应该有深远的科学视野和宏阔的文化眼光,更应该有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
    C.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国家自信,应该有宏阔的科学视野和深远的文化眼光,更应该有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
    D.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国家自信,应该有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更应该有宏阔的科学视野和深远的文化眼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五、作文(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ㅤㅤ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
    ㅤㅤ也有人说,不论遇见谁,你都是你自己。
    ㅤㅤ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迪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
    ㅤㅤ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