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 1.下列关于T2噬菌体、农杆菌和酵母菌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30引用:4难度:0.6
  • 2.下列关于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74引用:7难度:0.7
  • 3.如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变化,每个点代表记录到的一个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41引用:4难度:0.5
  • 4.研究人员测试了长期使用他莫昔芬(Tam)的乳腺癌患者癌细胞系R和初次使用Tam的患者癌细胞系C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13引用:1难度:0.6
  • 5.β-地中海贫血症患者的β-珠蛋白(血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合成受阻,原因是血红蛋白β链第39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发生了改变,由正常基因A突变成致病基因a(如图所示,AUG、UAG分别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46引用:3难度:0.5
  • 6.图1为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流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2为种群乙在被河流分割后某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其中P年时种群乙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30%,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分别增加1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33引用:2难度:0.6
  • 7.两个家庭中出现的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中有一种为伴性遗传病,Ⅱ9患病情况未知。对相关个体的DNA酶切后再进行电泳,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基因分离。现对部分个体进行检测,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129引用:8难度:0.6
  • 8.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30引用:3难度:0.8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57分。

  • 23.Ⅱ型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遗传病。图1是胰岛素的作用机制,图2是胰岛素受体突变的可能类型。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受体由α、β亚单位通过
     
    键相连形成的跨膜蛋白,该受体的合成和加工离不开核糖体、
     
    、线粒体等细胞器。
    (2)胰岛素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信号蛋白活化和信号转导过程,从而产生降血糖效应。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
     
    亚单位结合,进而胰岛素受体β亚单位上的酪氨酸激酶被激活,引起酶(含IRS)的
     
    ,再经过相关途径,最终引起生物学效应,包括生长激素基因表达、合成
     
    、转化成
     
    等。
    (3)胰岛素受体Ⅰ型基因突变会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例如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突变发生于121或133或372位点对应的碱基序列,引起所编码的胰岛素受体只有正常的
     
    亚单位,因而不能形成正常的胰岛素受体。
    (4)为探讨薯蓣粥改善Ⅱ型糖尿病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可能作用机制,科研工作者利用40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雄性大鼠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薯预粥能有效改善Ⅱ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糖代谢及胰岛素功能,薯蓣粥联合二甲双胍的效果更佳。下表为部分实验步骤,请完成表格。
    (注:Ⅱ型糖尿病往往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二甲双胍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与胰岛素合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实验步骤的目的 简要操作过程
    随机选择32只大鼠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给予
     
    饲料喂养6周获得造模组
    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分组 造模成功的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
     
    、二甲双胍组、联合用药组,每组8只
    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实验处理(右栏只列出部分实验组) 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片100mg/(kg•d)灌胃,空白组、
     
    给予10mL/(kg•d)生理盐水灌胃
    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干预6周后各组大鼠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记录相关数据

    组卷:31引用:1难度:0.7
  • 2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回答下列有关水稻研究的问题:
    (1)软米饭松软可口,软米水稻的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低。软米基因(Wxmq由蜡质基因(Wx)突变形成,两者互为
     
    。Wxmq与Wx序列长度相同但其内部出现了限制酶NlaⅢ的识别位点,该基因突变最可能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发生
     
    导致。
    (2)水稻壳的颜色黄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用某纯合白颖稻壳品系与另一纯合黄颖稻壳品系进行杂交实验,F1全为黄颖,F1自交,F2中黄颖:白颖=9:7。科研人员将实验获得的F2中黄颖个体自交,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白颖个体中杂合子自交,后代均未发生性状分离,试分析其原因:
     

    (3)粳稻和籼稻间的杂种优势很早就被发现,但是粳、籼杂交种中存在部分不育的现象。水稻的部分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探究其遗传学原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①实验一:粳稻品系甲与籼稻品系乙杂交,F1全部表现为部分不育;粳稻品系甲与广亲和品系丙杂交,F1全部表现为可育,将可育型F1与籼稻品系乙杂交,后代表现为部分不育:可育=1:1。研究人员根据上述现象提出一个假设,认为水稻育性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根据遗传图解推测当水稻基因组成中存在
     
    基因时表现出部分不育。
    ②已知水稻的非糯性(M)和糯性(m)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研究人员继续进行了实验二和实验三。
    实验二:将非糯性粳稻品系丁与糯性广亲和水稻品系已杂交,F1与非糯性籼稻品系戊杂交获得F2,结果发现F2中MM:Mm=1:1,且基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部分不育,基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请根据实验二的部分遗传图解分析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
     

    实验三:将品系戊与品系已杂交,F1再与品系丁杂交,所得F2中基因型为MM的个体也均表现为部分不育,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则说明品系戊与品系已杂交得到的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
     

    由以上实验二与实验三的结果推测控制水稻的育性的两对等位基因遗传
     
    (选填“是”或“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组卷:4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