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9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课内阅读:(一)
-
1.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3)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发动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错误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组卷:293引用:3难度:0.7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C.曾益其所不能/荡胸生曾云 D.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不知而不愠 D.管夷吾举于士/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C.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组卷:97引用:4难度:0.7 -
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意思。
(4)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
(5)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组卷:63引用:2难度:0.5 -
4.文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章中加点的词。
①于
②拂
③衡
④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简答: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文中划线句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4)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组卷:28引用:2难度:0.7
二、对比阅读:
-
12.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
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
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
③乃喟然而叹曰:
④故述往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于 是 卒 述 陶 唐 以 来 至 于 麟 止 自 黄 帝 始。
(4)①【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②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5)【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组卷:210引用:3难度:0.7 -
13.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饮食亦尝胆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若孀妻弱子 C.置胆于坐 欲报之于陛下也 D.百里奚举于市 见山上人烟市肆
①而后作
②人恒过
③身自耕作
④越王勾践反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②女忘会稽之耻邪?
(4)【甲】文认为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
【乙】文中越王最终灭掉吴国的原因是
材料链接:近几年来,地震、洪水、暴乱、岛屿争端,我们的祖国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今天我们仍然心怀梦想,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5)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多难兴邦”的理解。组卷:241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