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一)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华读书报:20世纪70年代您就开始诗歌创作,诗歌使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底色?
梁衡: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1975年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首写大寨的诗歌。我小时候受古典诗文的熏陶,被父亲逼着背《千家诗》。大学赶上激情澎湃的时代,《回延安》《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等,我都背过。诗歌对我的创作的影响,一是陶冶情感,二是锤炼语言。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
中华读书报:进入新时期举办第一次“全国好新闻奖”,您的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光明日报》1980年11月14日)就得了奖。新闻和文学,您是如何转化自如的?
梁衡:首先是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正好抓住了。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我写《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就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关口。但那篇通讯只有几千字。正好《青年文学》创刊号要出版,我以此为题材写了篇报告文学,发表后获得几个文学奖项,这是时代给予的。
中华读书报:20世纪90年代,即使您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创作也没有停止。《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政治散文被誉为“红色经典”。创作这类作品,您是否愿意谈谈是如何把握的?有何特点?
梁衡:写政治散文和我的经历有关。自古作家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家、思想家兼作家,比如范仲淹和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是站在政治舞台上的思考;一种是专业作家,比如李白、司马相如。那时兼职作家多于专业作家。当然现在专业作家多了,倒过来了,多于政治作家。作为官员作家,我认为有责任从我理解的高度为下一代讲清楚历史。我写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但我走的一条特殊的路子,把伟人的思想人格提炼出来,用辩证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把历史的面貌剥清楚,挖掘想轨迹和情感。文学是人学,当然也应该是伟人之学。
我的政治散文把握这样几点,一是直接抒写同时代的重大政治人物和事件,剖析理事,不避尊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六位总书记我写过三位,包括瞿秋白、张闻天、毛泽东等,其他重要领袖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方志敏等也都写过。二是书写前代人物、事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审视,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关照现实。
中华读书报:对于散文创作,您的主张是什么?
梁衡:我的文学主张是“二为三境五诀”:“二为”指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散文唯美是对的,但文章只有美的技巧,作家就成了一个杂技演员。我主张文以载道,要有思想。“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境界,一是客观的描述之美,“形境”;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教人留恋体味,“情境”;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谓之“理境”,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五诀”是:形、事、情、理、典。指要达到三境的方法,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
中华读书报:我发现您谈的最多的是“时代”。您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总是连在一起的。无论为人还是为文,为什么您有这种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
梁衡:一是来自家庭熏陶。我父亲是个老教育工作者,解放后担任霍州县长。他读了很多书,我受他的思想影响。二是来自时代和大学教育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和大家一起照相,他坐在前边的椅子上,后面的同学很清楚地看到他肩膀上的补丁。人大就是那样艰苦奋斗的氛围。当年我们学雷锋学焦裕禄,每到周末同学们找地方帮别人义务干活。时代造就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三是受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的世界观的影响。
(摘编自舒晋洽《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材料二:
自宋代起,司马相如就被尊为“赋圣”,与“骚圣”屈原、“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等一起,共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元朔二年,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真正结束了绵延一千余年的分封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又合称《天子游猎赋》)完成于推恩令的酝酿期。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司马相如敏锐地感觉到了诸侯王横行的时代即将过去,大一统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他以当时刚刚兴起的赋体文学,纵笔讴歌了这一历史转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尽管从经学的角度肯定了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相如赋主题的误读。笔者认为,《天子游猎赋》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歌颂汉朝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肯定朝廷对诸侯王的规范与管理。第二个主题是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第二个主题,只是司马相如顺便对汉武帝做的一个提醒与劝诫,并且是以“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即自我悔悟、改弦易辙的方式体现的,用语十分含蓄。
“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从分封制走向郡县制,从国家分裂、诸侯割据、战争连绵、民生涂炭,走向天下一统、经济繁荣、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时代。
(摘编自踪凡《“赋圣”何以诞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对梁衡创作产生两方面影响:陶冶情感和锤炼语言。诗歌使他学会了意境营造,时代直接点燃了他的激情。
B.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梁衡抓住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关口,做到了新闻和文学转化自如。
C.与一般人不同,梁衡所有作品都是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炼伟人思想人格,挖掘伟人思想轨迹和情感。
D.《天子游猎赋》主题是歌颂汉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然其要归引之节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衡认为散文唯美、文以载道,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但是他反对作家像杂技演员只追求美的技巧。
B.梁衡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是受家庭、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世界观的影响,也是时代造就的。
C.李白、司马相如等都曾是帝王近臣,理应站在政治舞台上思考,有责任在政治思想的高度为后代讲清楚历史。
D.“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时代,只能在特定时代才能得到君王青睐。因而《天子游猎赋》的成功不可复制。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梁衡散文主张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D.姚鼐的《登泰山记》
(4)材料一的访谈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5)有评论家认为,文学家只有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相契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之作。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8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水间
金仁须 初听“仙岩”“既海”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对偶工整。既海是小海,或考说,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爱帖得很。“仙岩”之名,自然是有些来历的。此仙是轩瞌黄帝,大神。传说大神在此地修成正果,“仙岩”之名,由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睛之笔--朱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以前读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真到了潭边,把这篇文章重新读过,惊诧于朱先生的《绿》写得如此之好。
我们也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没有任何描述的冲动,“眼前有景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
瓯海,或者说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出了个谢灵运,“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安。
谢安是个大才,故事很多。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名闻天下,他醉心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水,吟诗弄文,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于历史就是传奇。谢安40岁前没认真当过官,40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
谢安才华横溢,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泥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以7万兵力打败荷坚的15万大军。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一眼捷报,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一水一战,谢安名垂千古。他多年隐居东山,甫一出世,便是惊世骇俗。
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淝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谢玄等人是前锋。谢玄的孙子是谢灵运。谢灵运小时候跟谢安一样,聪慧过人,家底丰足,人脉深厚。他也和谢安一样,喜好纵情山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随从过百,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为了爬山方便,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展”。
正如钱锺书所言:“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谢灵运“好美色”,寄情山水,作诗百首,留存几十首,永嘉山水因此名闻天下;永嘉山水亦不负灵运,“惊知己”,成全了中国山水诗第一人。山水与灵运,堪称是人与自然的一曲“高山流水”。
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修炼心性,韬光养晦;谢灵运于山水,却是扬,大张旗鼓,热烈而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下这盘棋如安天下,雄才大略;谢灵运孤高自恋,迷在山水阵里,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能总想超越谢安,至少复制谢安的神话。为此,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深谋远虑,远离朝堂,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念念;谢灵运一直少年心性,争强好胜,恃才傲物,对朝堂也是撒娇的,总觉得朝堂应该像对谢安那样对自己,甚至应该更加重视自己,他便学谢安,在永嘉山水间徜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后来他造反,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自视若此,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诗名,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悟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谢安40多岁出仕,一出便是东山再起;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死时才49岁。“大必笼天海”,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但“细不遗草树”,落实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倒是所言不虚。谢灵运仕途坎坷,但文学史上,成为山水诗鼻祖,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推崇备至,光耀永存,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
这次在圣寿禅寺,意外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道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他在杭州出家三年,来到温州,第二年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除了庆福寺,他还住过江心寺、仙岩伏虎庵等寺院,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此后常住福建,也时时往来永嘉。
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弘一法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弘一法师僧俗都做到极致,为世人景仰赞叹,连鲁迅先生都感慨:“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连的印迹,倘若山水能言,估计也要叹一声:“幸甚!”
弘一法师有言:“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既海仙岩一行,山水有禅意,此言为偈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点出仙岩、瓯海两个地名,照应标题并给写作内容限定具体的地理空间,神话传说丰富了文化色彩。
B.文中对历史人物身世的叙述,把谢安作为重点,并与谢灵运形成对比,突出其风流倜傥和雄才大略。
C.谢灵运与山水诗的亲密关系证明了钱锺书先生有关山水诗的论断,引出下文两位谢氏名人对山水的领悟。
D.文中包含大量的文史知识,但以“山水”贯之,繁而不乱,又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深入分析其人文内涵。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绿》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对梅雨潭的风景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因此,本文作者对仙岩、瓯海的美景不再关注。
B.《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是谢安等名士纵情山水的真实记录,当时他们共赏永嘉春色,饮酒赋诗,抒写人生感慨。
C.与山水互为知己是李白推崇谢灵运的主要原因,他曾梦想沿着谢灵运的足迹云游天姥山,以此抒发恃才傲物的情怀。
D.山水诗使自然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丰富了中国诗歌和绘画题材,开启了乐府诗及唐代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创作。
(3)文章最后三段写弘一法师是否显得赘余?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4)本文标题为“山水间”,但为什么撇开山水景色不写,偏要“说点儿闲话”?组卷:19引用:4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居翰,昭宗时为范阳军监军,与节度使刘仁恭相善。天复中,大诛宦者,仁恭匿居翰大安山之北谿以免。其后,梁兵攻仁恭,仁恭遣居翰从晋王攻梁潞州以牵其兵,晋遂取潞州,以居翰为昭义监军。庄宗即位,与郭崇韬并为枢密使。庄宗灭梁而骄,宦官因以用事,郭崇韬又专任政,居翰默默,苟免而已。魏王破蜀,王衍朝京师,行至秦川,而明宗军变于魏。庄宗东征,虑衍有变,遣人驰诏魏王杀之。诏书已印画,而居翰发视之,诏书言“诛衍一行”,居翰以谓杀降不祥,乃以诏傅柱,揩去“行”字,改为一“家”。时蜀降人与衍俱东者千馀人,皆获免。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呜呼!人情处安乐,自非圣哲,不能久而无骄怠。宦、女之祸非一日,必伺人之骄怠而浸入之。明宗非佚君,而犹若此者,盖其在位差久也。其余多武人崛起,及其嗣续,世数短而年不永,故宦者莫暇施为。其为大害者,略可见矣。独承业之论,伟然可爱,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于人也,苟有善焉,无所不取。吾于斯二人者,有所取焉。取其善而戒其恶,所谓“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也。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第二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B.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C.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D.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宗,为唐朝末期皇帝李晔的谥号。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B.枢密使,古代官名,始置于唐后期,后代历有沿革,一般负责军国要政,担任此职者多为文官。
C.硕士,古代则指硕学之士,其表现为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现指介于学士及博士间的一种学位。
D.君子,可指有道德的人。文中“君子”与《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之意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居翰与友交结颇得人心。他与刘仁恭交情甚厚,朝廷捕杀宦官,幸得刘仁恭周密安排,方躲过厄运。
B.张居翰随人俯仰十分低调。他虽然备位枢密使,实则终日默默,才得以保全性命,未遭郭崇韬迫害。
C.张居翰急中生智善耀千古。他挺身而出将诏书的“行”改为“家”,使蜀百官及衍仆役千余人获免。
D.张居翰身为宦官犹有可取。宦官和女色是造成灾祸的祸端,因此欧阳修认为看人应“爱而知其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②其余多武人崛起,及其嗣续,世数短而年不永,故宦者莫暇施为。
(5)宦者乱人之国,自古并不鲜见。作为君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宦官为害朝政?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组卷:23引用:8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春联以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请根据横批,利用所给材料组成三副春联,要求符合对联体式,且用完材料。
横批:辞旧迎新 新年大吉 四季常安
材料:山川 春来 桃李 冬去 人增寿 齐秀丽 几个喜 共芬芳
一层楼 福满楼 新年更上 天增岁月 春满乾坤 旧岁又添
(1)辞旧迎新
(2)新年大吉
(3)四季常安组卷:27引用:10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材料1:……2021年,我们要深刻铭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百年艰辛历程,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节选自“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材料2: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活下来。美军上将马丁•邓普西说过:“要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华为也别无选择,只有义无反顾。“宁可向前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
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善败者不亡。青春泣血,生命绽放光芒。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同时又遭遇百年闻所未闻的风暴打击。翻滚的黑云,夹着电闪雷鸣、山崩地裂般地席卷我们。我们一时惊呆了,手足无措。当我们清醒过来,要像海燕一样,迎着雷电,迎着暴风雨嘶叫着飞翔,朝着一丝亮光,朝着希望,用尽全身力量搏击,奋斗,前进,再奋斗,再前进,嘶喊着胜利。岁月不负有心人。
(材料选自任正非2020年6月19日电邮讲话《星光不问赶路人》) 高三年级计划举行“百日冲刺誓师大会”,拟定以“心怀理想和希望,不惧困难挫折,鏖战夺胜”为主题,阅读上述材料,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若出现人名校名,可为凤城中学秦华同学。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20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