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896年4月6日,在第一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支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奏响,激情演绎的会歌大获成功,效果震撼。然而,在此后的历届奥运会上,各国的东道主都希望能自行组织专家创作会歌,会歌一直都没有采用统一的形式。直到1958年召开的第55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才最终确定将第一届的《奥林匹克圣歌》作为奥运会官方会歌,在1960年第八届期间谷冬奥会上,《奥林匹克圣歌》首次作为官方会歌出现,并从此成为奥运会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人们熟悉的奥运五环标志,则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于1913年设计完成的。在次年的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奥林匹克五环和奥林匹克旗正式被确定为奥林匹克标志,根据《奥林匹克宪章》,五环标志和奥林匹克旗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所有国家的参赛运动员以公正、坦诚的精神在比赛中相见。
不过,在以后的15年间,奥运会会徽依然是各举办国彰显自身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的“自留地”,奥运五环始终未被作为奥运会会徽的“标配”来使用。直到1928年,在第二届圣莫里茨冬奥会上,奥运五环标志首次出现在了海报形式的会徽设计当中,自此之后的历届冬奥会会徽上,五环标志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奥运五环标志的加持下,自由发挥的冬奥会会徽更加独特鲜明,成为每一届权威而吸睛的形象标志。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现代感扑面的冬奥会会徽出现在人们眼前。2014年第二十二届索契冬奥会会徽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没有图像或绘制元素的会徽,索契的国际域名以十分艺术的方式直接放到会徽上,而域名下方的年份标识“2014”在巧妙的设计下,恍若索契域名的水中倒影,与“真身”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二者与醒目的奥运五环标志珠联璧合、开创性的完全数字化,将网络域名作为代表举办地的文化特征嵌入会徽,索契冬奥会会徽浓烈的数字时代气息震撼了每一个人。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则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欢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北京冬残奥会会徽设计则将汉字“飞”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在具有动感和力度的同时,形象化地表达了轮椅等冬残奥会特殊运动器械形态。其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下半部分柔美圆润,寓意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圆满成功。紧随北京2022年冬奥会临近的脚步,我们期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在冬奥赛场上放飞青春与梦想!
(改编自黄玉迎《冬奥开启五环标志入会徽历史》)材料二:
由于没有夏奥会项目普及性强,长期以来,冬奥会的关注度一直不够高,只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不过,正因为传播范围小、参加人数少,冬奥会开幕式的形式比较灵活,容易有所创新。尤其一些创新举措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推出后,为夏奥会开幕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2年第六届奥斯陆冬奥会上,第一次由女性宣布开幕,同样的情况到1976年蒙特利尔夏奥会上开始出现;1960年第八届斯阔谷冬奥会上,比赛首次在开幕式次日进行,夏奥会实行这一规定是从8年后的墨西哥城奥运会开始的;1972年第十一届札幌冬奥会上,第一次增加了裁判员宣誓环节,随后,同年举行的慕尼黑夏奥会开始实行;1976年第十二届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开幕式举办时,第一次由两位运动员点燃了主火炬,同年蒙特利尔夏奥会上也借鉴了这一做法;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上,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首次使用了奥林匹克会旗,这个流程随后出现在同年举行的洛杉矶夏奥会上;2004年雅典夏奥会水中点燃五环的场景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其实,在2002年第十九届盐湖城冬奥会开幕式上已有类似场景,只不过当时是冰上点火罢了。
在早期的冬奥会开幕式上,并没有文艺演出这一形式,除奏乐环节外,人们感受更多的是仪式的程序化。1976年第十二届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开幕式上,9名旗手在10名鼓手的伴奏下整齐划一地展示了民族舞蹈的魅力、1988年第十五届卡尔加里冬奥会上,1100多名儿童表演了团体操,他们在场内组成美丽的图案,向世界宣扬冬季运动的魅力和奥运传承精神。这个时候,文艺演出早已不再是仪式的陪衬,而是冬奥会乃至奥运会开幕式的主角,每届大型“秀”都伴随了观众对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期待。
(摘编自贾晓燕《夏奥开幕式很多创意来自冬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支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刚开始并没有被国际奥委会认定为官方会歌。
B.奥运五环标志和奥林匹克旗直到1914年才被正式确定为奥林匹克标志,这与现代奥运会诞生时间并不同步。
C.从第二届圣莫里茨冬奥会开始,五环成为了奥运会会徽的“标配”,但会徽依旧可以设计出自己的特色。
D.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首次使用奥林匹克会旗,这对同年举行的洛杉矶夏奥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夏奥会而言,冬奥会的传播范围有限,参加人数不多,其观众影响力要小得多。
B.冬奥会开幕式的举办形式相对比较灵活,夏奥会开幕式上有不少创意都来自冬奥会。
C.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文艺演出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重要性超过了程序化仪式。
D.进入新世纪之后,冬奥会会徽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还开始具备一定的科技含量。
(3)下列有关北京冬奥会的说法中,与材料内容相冲突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仪式火种台的燃料是丙烷气体,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体现了环保办奥运的理念。
B.北京冬奥会会徽下方的“BEIJING”印鉴设计汲取了中国剪纸的特点,与会徽整体风格相统一。
C.北京冬奥会配套建设了±500千伏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将100%使用绿色清洁电能、为奥运首创。
D.北京冬奥会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对鸟巢进行改建,这是冬奥会首次主动拥抱数字时代。
(4)会旗、会徽和会歌是奥运仪式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它们内涵丰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请概括当代奥运会的这些通用元素成为官方“标配”的过程。
(5)一群国际交流生来北京光明中学交流,其中有人对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会徽的内涵不太了解,作为光明中学的学生,你将如何讲解?组卷:14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福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站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纪、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未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菁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蚽籵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提,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蒌,背蒌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提。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壳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萎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
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守山肖像有特点,一脸的笑意,让人觉得有“佛相”。他还给乡亲免费送木梆,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
B.常守山种田是行家里手,能自制农具,按老规矩打造家具,不用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之类的材料。
C.木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沉浮,原来可作山区守秋之用,后来只当玩具用,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
D.常家村位于云雾深处的云阳山,风景优美,在抖音上爆红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吃农家菜,购买山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并以“最让人高看一眼”点明了常守山在常家人眼中的印象。
B.小说在描述常守山拍抖音,挖竹笋一事时,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衬托了常守山开拓创新的一面。
C.“背景是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一句描绘了云阳山优美的景色,又使挖笋之事富有意境。
D.“无用之用”“君子使物,而不为物所使”等语言描写,与“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的描述形成了照应。
(3)文中画横线处详细地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一事,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常守山的身上寄寓了深厚的传统美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组卷:13引用:7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都说运动能提升免疫力,可有些人一次大强度训练后反而感冒了。① ?答案是否定的。运动对于我们的身体而言,更像一把双刃剑。掌握好了,它可以帮你提高免疫力:掌握不当,则可能被伤到。
“一次强度过大的运动后,很容易感冒。”②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期间或竞技比赛中,运动员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因为大强度运动后,机体会出现“开窗期”,此时免疫功能减弱,所以各种致病因子进入宿主体内的风险增加。
运动持续时间20至90分钟内为宜。③ ,对免疫系统和心肺系统的刺激不够,而一次运动时间过长易引起过度疲劳,不利于运动后疲劳的消除和身体机能的恢复。
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年轻人可以选择大肌群力量训练,如蹲起练习、腹背肌力量训练等方式;中老年人可以选择适中强度的太极拳、广场舞、快步走等有氧运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爱好运动的人提二条合理化建议,每条不超过10个字。组卷:12引用:1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记•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赞美和景仰。
《易经•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意思是君子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谄媚,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轻慢。
先贤的这些言论,至今影响着个人、集体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交往。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