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聚道高中高三(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7 5:30:6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宋韵”是一个关于宋代文化的美学理想,它切近生活,比历史虚柔,比理学深至,展现为一个活色生香的文化主体,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鲜明的文明创新、转折意义的历史阶段之标志,开启了所谓的“近世”历史。说它实现了魏晋美学突破以后再一次以某一具体历史时代为界的美学突破,可能不会过分。
宋韵美学具有强烈的近世感。“近世”概念来自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内藤湖南描述中国古代唐宋社会差异的经典分析。他说:“这种贵族政治在唐末五代的过渡时期衰落下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君主独裁政治。贵族衰落的结果,就是君主的位置与人民接近起来,高官显爵无法再依靠家族特权来获得,完全是基于天子的权力才得以任命了。”在宋代,不仅君主直接面对百姓,官僚的选拔也因科举制大行而具有机会均等的特点。宋代的君主和官员相比以前的贵族体系更靠近最底层的民众,因此,整个国家组织与社会结构体现出更多的公平性,并推动和引领人民追求好生活以及伴生的各种文化创造力。开明君主、重商经济、货币流通、市民生活、超大城市等,无不昭示中国社会向“近世”的伟大转型。
宋韵美学具有非唐的大国韵度。如果说唐代诗人的大量边塞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那么,宋代艺术就不免刻意调低了此一音高,而以相对纯粹的中国品格凸显出来,它可以婉约风格的宋词和经典色彩的天青色宋瓷为代表。又如果说唐人以气胜,那么宋人以韵胜。气更偏于自然,韵则偏于人化。不妨说,宋代文化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新内核,它具有某些内敛又优美的品格,这些品格具有极度向内搜求的特点。似乎,近世感的获得是不需要历史连续性的,这就使得向历史回溯失去了必要性和动力。质言之,唐宋之际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基础性的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大国韵度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唐”的。
宋韵美学具有世俗生活风格化。市民阶层的崛起,世界级大都市的出现,导致城市生活空前繁荣,它的价值核心是经济上的等价交换系统。于是,人民获得了一个相对更为平等的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一切其他价值都得到了重新评估。在这一社会环境中,建筑、家具、瓷器等成为城市生活的显著标志,杂剧、说书、茶艺、花市和香道等体现了各种群体活动的组织功能,带动着传统的琴棋书画,以价值公平的民众交流为指向,蔚然风靡,获得了艺术上风格化的新形态,繁荣的世俗生活恰恰以这一风格化之美学品格相标榜。
宋韵美学盛行极简主义。宋代器物在两宋之际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历史上主要由青铜器所承载的包括礼制到生活的盛器功能,位移到了瓷器之上。青铜器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凝重的神秘气息,被消解了。瓷器变而以简洁的形态和单色调为主。一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审美风尚,在瓷器这样的实用器物上开风气之先。艺术上的极简主义在宋瓷上业已完成。极简主义也体现于宋代的家具设计和制作,并向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门类渗透。因此,说极简主义在宋代蔚为时尚是不过分的。极简主义的成型可能缘于极简不允许情感泛滥,而宋代理学恰恰压制情感,似乎在方向上与极简走到了一起。同样,禅趣真正大盛行也是在宋代,或许禅宗和理学在直观上形成了合流,助推了极简主义。
(摘编自张节末《论“宋韵”的美学向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韵”可谓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次美学突破,也是具有鲜明的文明创新和转折意义历史阶段的标志。
B.因为朱朝整个国家环境相对公平,能引领人民进行文化创造,所以宋朝君主和官员更靠近最底层的民众。
C.以婉约词和天青色瓷器为代表的宋代艺术表现出相对纯粹的中国品格,体现了偏于人化的大国韵度。
D.宋朝城市生活的价值核心是经济上的等价交换系统,建筑、家具瓷器等成为城市生活的显著标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内藤湖南描述中国古代唐宋社会差异的经典分析,是为了证明宋韵美学有强烈的近世感。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将“唐人以气胜”与“宋人以韵胜”进行对比,来突出宋朝的艺术成就。
C.文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从表现和原因两个维度,逐层深入地具体阐述“宋韵”的美学向度。
D.“可能”“相对”“似乎”“某种程度上”等表示不确定的词语的运用,恰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不靠贵族体系统治,君主直接面对百姓,选拔官员主要靠科考,民众有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
B.因为近世感的获得不需要历史连续性,所以宋文化没有继承唐文化,就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C.宋朝传统的琴棋书画在杂剧、说书、茶艺等活动的带动下蔚然成风,获得了艺术,上风格化的新形态。
D.宋代极简主义从瓷器开始渗透到传统艺术门类,与宋代理学压制情感、禅趣大盛行的社会现实分不开。组卷:15引用:5难度:0.2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漫漫历史中,达•芬奇曾在笔记本上画出了潜艇模样,但直到1580年,事情才有些眉目。一位英国旅店老板兼业余科学爱好者威廉•博恩在资料中明确阐明了潜艇基本原理。他说有一种船,通过增加、减少排水量可以在水中下潜上浮。在他的图纸上,用皮革包裹的垫子与螺杆相连,拧螺丝驱动垫片就能控制排水量。不过博恩只有图纸,没造出实物。
40年后的1620年,荷兰工程师科尼利厄斯•范•德雷贝尔制造出历史上第一艘成功的潜艇,被后世称为“潜艇之父”。他的潜艇用牛皮包裹铁框木架,用羊皮囊控制潜浮,有12名水手划桨驱动,曾多次在英国泰晤士河上潜入5米多深的水中。
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双方对海港展开激烈争夺。1864年,HL•亨利制造出“亨利”号潜艇,意在帮助南军打破北军封锁。13名船员驾驶潜艇接近北军“胡萨托尼克”号炮舰,用长杆鱼雷撞击它。猛烈爆炸炸碎了船壳,炮舰很快沉入水中。“亨利”号成了第一艘击沉水面战舰的潜艇,从此揭开水下战争的序幕。
(摘编自《历史上,潜艇是如何发展的》 材料二:
1954年1月21日,英国海军建迹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下水,使人类长时间潜航大洋的梦想变为了现实。“鹦鹉螺号”这个名字恰恰就来自这个潜航大洋梦想的源头——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的名著《海底两万里》。
与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预言的一样,高速、深潜和持久的续航能力成为现代核动力潜艇的显著特征。
要让潜艇获得高航速,就需要对潜艇的外形和动力系统进行改进。现代核潜艇已普遍采用水下流体动力性能最佳的水滴型或鲸鱼型艇身,这种设计可减少潜航时的水摩擦阻力,有助于提高水下航速,并使之超过水上航速。目前世界各国建成服役的核潜艇,水下最高航速一般都高于25节,有的最快速度甚至超过40节,比普通鱼雷的速度还要快。而核潜艇之所以能够成为“水下神行太保”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动力强劲的核反应堆。
(摘编自《<海底两万里>:成功预言核潜艇成为海战利器》) 材料三:
核潜艇上装备的核反应堆与普通核电站使用的核反应堆在工作原理上是相似的。目前,世界上多数现役核潜艇采用压水式核反应堆。其核动力装置主要由核反应堆、加压容器、主循环泵和主汽轮机等组成。现代潜艇上的核反应堆大多采用轻水型压水反应堆,其工作过程是:核燃料在反应堆内产生链式反应,释放出巨大的热量;利用主循环泵使载热剂(高压水)通过堆芯把热量带走,通过蒸汽发生器把水加热成蒸汽;蒸汽流推动汽轮机运转: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推动潜艇航行。
核反应产生的能量也能转换为电能,提供全艇设备,如艇上的无线电设备、声呐设备和水声通话系统等用电。为核潜艇提供氧气的主要设备是制氧机,其电力也是由核反应堆提供的。另外,潜艇上使用的淡水要从海水中提取,潜艇上的空调设备和照明设备等都必须依靠核反应堆来提供电力。2000年8月,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后仅仅发出一次救援信号。这和当时艇上核反应堆关闭、电力供应中断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潜艇的生存能力,人们通常还在核潜艇内装备蓄电池、柴油发电机等,以作为应急动力装置。
(摘编自《为什么核潜艇能够长时间潜伏在水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威廉•博恩造出的潜艇将垫子与螺杆相连,通过拧螺丝驱动垫片控制排水量,是利用了增加、减少排水量使潜艇在水中下潜上浮的原理。
B.因为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的大胆设想,才会有人类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的诞生,人类才实现了长时间潜航大洋的梦想。
C.现代核潜艇上装备的核反应堆大多采用轻水型压水反应堆,在工作原理上,它与普通核电站所使用的核反应堆是一样的。
D.核反应产生的能量能转换为电能,为全艇设备提供电力,同时为了应急,核潜艇内通常也装备蓄电池、柴油发电机等应急装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亨利”号潜艇曾用长杆鱼雷撞击“胡萨托尼克”号炮舰,致使这一炮舰发生猛烈爆炸,很快沉入水中,从此人类开启了水下战争模式。
B.现代核潜艇普遍采用水滴型或鲸鱼型艇身,因为此种设计可使核潜艇的水下流体动力性能达到最佳,使其水下航速超过水上航速。
C.现代核潜艇能和《海底两万里》预言的那样,具有高速、深潜和持久的续航力等显著特征,主要是因为现代核潜艇具有水滴型或鲸鱼型艇身。
D.核潜艇上的轻水型压水反应堆将核能转变为电能主要分四步,其中第一步是通过反应堆内的链式反应,将核能转变为热能。
(3)潜艇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组卷:3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槐在呼唤
王锦慧 我曾多次去拜访一棵古槐,一棵守望在李大钊故乡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的古槐。
北依碣石,南望渤海,滔滔滦河水从村东流过。公元1404年,大黑坨在建村以前,古槐就植根这片沃土,迄今已有600多岁高龄。
古槐在村中三里长街的西侧耸天雄踞。虽老态龙钟,须髯蓬垂,却将虬莽的根系盘结于血脉相连的大地深处,在流年往复中昂首傲对风摇雨沐,终挺立成一位知天知地的长者,挺立成一枚声名显赫的村徽。
凝望古槐越久,便愈发真切地感知: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树木灵犀相通。每种树木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情感,那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可谓其心路履痕的标记。
你看,古槐巨伞似的树冠为何呈南低北高之势?原来,它在倾身护卫着李大钊的故居。
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七年的寓舍,由南到北分为三进院落。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中院东厢房北间屋土炕上。他在襁褓中,即丧父母,没有兄弟姊妹,幼年为垂老祖父抚养成人。
古槐像月光一样相守着爷孙俩。祖父视孙如命,在孙子4岁时教他认字背诗,6岁送他到村西头谷家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0岁送他到邻村攻读四书五经,后又送他到县城以北的井家坨宋举人家深造。
1905年秋,李大钊到旧称“永平府”的卢龙县城读中学。第二年,学校刚刚开学,他就收到了告知祖父病危的家信。祖父临终时殷殷嘱咐他勿荒学业。
1907年夏,李大钊考取了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自此离开故乡,踏上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开辟革命新天地的征程。
朝朝暮暮年年岁岁。古槐瞩望着他的远行之路,等候着他的折道而返。
“予家渤海之滨,北望辄见碣石,高峰隐峙天……”李大钊童年就尤为神往的碣石山,离大黑坨八十里许。其余脉五峰山以奇松、怪石、雾海、冬雪著称于世。他曾数次登临客居,与“纯洁幽静之草木泉石为邻为友”,相继写出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轫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1924年5月,李大钊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剃掉胡须化装成商人再次来到五峰山。敌人抄了他北京的住所,并一直追至大黑坨,皆徒劳无获地悻悻而返。
“白云飞来便去,山峰依然露出。”6月中旬,李大钊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秘密前往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他南望故乡作了最后一次匆匆告别。
四时树景各不同。古槐最风姿绰约的时节要属槐花盛开的日子。洁白晶莹的槐花缀满枝头,沁人心脾的幽香弥散在穹字。
相传,当时光辗转至1927年,在严冬中落英散尽的古槐,早早吐出一层盎然新绿。它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积蓄储存着槐花如期绽放的生命活力。
古槐心事有谁知?
这一年,已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一别故乡遥遥七载有余。槐花宛若漫天飞雪纷纷扬扬飘落,诉说别情离意。
4月28日,噩耗惊传:李大钊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38岁。
为共产主义“断头流血以从之”。那天下午,李大钊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留下最后一张照片,神色从容地登上了绞刑台。
李大钊遇难后,夫人赵纫兰悲痛欲绝。当时,李大钊的灵柩辗转移至妙光阁浙寺暂厝,但在白色恐怖的乌云笼罩下,时过6年都未能入土为安,赵纫兰为此肝肠寸断,日夜牵念。
1933年春,久病不愈的赵纫兰预感来日不多,便携儿女冒死重返北平,为李大钊的身后事奔走呼吁。
4月23日,李大钊的公葬仪式在万安公墓举行。
35天后,赵纫兰溘然长逝,陪伴在丈夫身边。
不知何时,古槐苍老的树干上平添了许多畸形树瘿和扭曲裂隙。据说,只有内心的大悲大恸,才会留下这类外在的伤痕。
那以后,每当微风掠过,便有沙沙的声响传来。倾耳细听,这声响分明是古槐杜鹃啼血般的呼唤。
在日出日落的一天天,在四季轮回的一年年。古槐声声呼唤着李大钊的乳名,祈祷祈盼着他的归来……
槐,怀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5月14日)(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古槐在呼唤”引发联想,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显示文章浓厚的情感色彩,表达作者对李大钊的深切怀念之情。
B.文章第三段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古槐的形象,表现出古槐生命力顽强、历史悠久和声名显赫的特点。
C.文中画横线的两处使用疑向句式,避免行文的呆板。前一处引出古槐对李大钊故居的护卫,后一处表明古槐对李大钊为国捐躯而感到悲痛。
D.赵纫兰是一位深情而坚强的女性。即将离世的她冒着危险重返北平,到处奔走呼吁,终让李大钊的公葬仪式在万安公墓举行。
(2)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构思巧妙,两条线索交错并织。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古至今,咸作为“百味之首”,①
②
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语段内容,简要分析“隐匿杀手”和“煽风点火”所用修辞手法及其含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7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五四青年节时,莫言给大家讲述了他爷爷和大风的故事。一次,莫言与爷爷外出割草。推车回程时,天象大变,狂风骤起。风那么大,大到莫言必须抓住野草,才勉强不被吹走,而爷爷顽强地与大风对抗。凤扯烂了他的小褂,抛散了车上的草料,却未能让爷爷后退半步。他像雕塑一样站在那里,一直等到大风过去,才缓缓地直起了腰身。“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是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抢夺他的战利品的鲨鱼们搏斗,他一一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上述材料能给处于奋斗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6难度:0.5